无为的翕张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看到秦冲作品是在宋庄2010年《敏感地带》行为艺术展览上,当时世界范围的茉莉花革命和成力的《艺术卖逼》等行为作品超越了中国政府和民众接受底线,有的艺术家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并由此产生了恐慌。记得当时秦冲站在展厅高高的台子上不断点燃着卷成筒状的宣纸没有书写过的白纸而后使其飘落下来,似乎在挥动白色的旗子号令三军,又好似在宣布一个时代的到来。那场景颇为震撼,我记忆尤深。
  在2012年香港艺术博览会上秦冲作品陈列在展场入口处最为显眼的地方,显然博览会主办方特别欣赏这些作品,那是用一卷卷宣纸白纸厚堆起来后经烧过成不同形状的很有秩序感的几个方阵或队列,香烟组成的充满构成意识流动和体积感的钟乳岩石样的模型,又好似悬崖峭壁组成的山峦叠嶂,具有异质的冷峻和非秩序般的布阵式排列之美感,有去掉一角而形成的三角形,有在不规则体积中间凹进去一个的半形圆,散布其间的宣纸白纸筒从整体上看不仅在质感上互成对照而且在体积上也互为支撑,特别是经过燃烧后的筒纸边缘的黑色灰烬呈现出不对称但又相对的完美的视觉观感。而不同造型与质感的物象所形成的消逝与涌动的复杂感受刺激着我的记忆神经,连同观看时非对称面积和体积的存在迹象使我在难以认同的悖论对垒中被积压、飘浮起来,产生一种挣脱欲止的被动力量而后被静止在那里,但脑海里还是时常想到传统美术教育里和谐的归纳记忆与之抗衡。也许是宣纸白纸卷成筒状燃烧的过程和类似水墨样的燃尽纸灰的形状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派生出的诸多追问和概念依旧处在迷离中吧……
  今年第55界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军团作品浩浩荡荡展出在威尼斯的教堂、弹药库和海边的宫殿里,来来往往黄皮肤的中国人夹杂在威尼斯参观展览的人群中,给威尼斯中心的圣马可广场周围平添一道道绚丽的风景。而远在利亚多桥(威尼斯最漂亮的大桥)边的本博宫本博皇宫Palazzo Bembo的展览连续三天四天28-31日的开幕式出入的大多是不同肤色的艺术专业人士。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秦冲的作品,同时展览的还有中国艺术家张羽、幸鑫的作品。隔壁展墙是刚刚离世的目前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德国艺术家GOTTHARD GRAUBNER的作品。与威尼斯其他展览的氛围比这里的作品非常宁静,但品位极高,完全区别与中国集体亮相的国家馆和所有平行展的作品。秦冲的作品放置在临窗的房间里的两个四个展台上,静谧而又具视觉扩张力。简短与秦冲的沟通也极为平和,没有有些参加威尼斯展览中国艺术家的那般亢奋和激动。
  初夏时节,在位于北京宋庄艺术区的秦冲工作室我们开始了畅谈。言语中秦冲总是讲自己没有在所谓中国艺术家的圈子内,没有有些艺术家的那些辉煌故事,只想专心做自己的艺术,偶然接触的理论批评的是他也并不在乎,将来大家评判他的艺术作品请随便。他很轻松的样子倒让我肃然起敬,对比国内有些人热衷于炒作和交际、做局的艺术家,秦冲倒使我肃然敬佩起来。以我看来,秦冲作品首先让人信服的是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没有更多地在传统文化的圈子无限度地重复劳作,而是以自己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巧妙运用了中国传统文人对水墨、宣纸这些精神载体和文化元素的思考和剖析,把自己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直觉意念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当代的文化概念当中,试图贴切地体现人与大自然精神层面上的诉求关系和追求的可能性。在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艺术图谱不断演进的坐标中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现代艺术中书法和笔、墨之间并不简单的精神涵养和艺术升华的无限可能性,并在中国传统艺术日渐衰微的境况下探索和实践出自己对当下文化语境下的思考和贡献,并使其物象化,立体化。这便是我看到他作品的基本思路和轨迹。
  纵观秦冲近年来的系列作品,我惊奇地发现他一方面把作品的主旨规限在无限不规则的图式上,比如在材质上他只使用纸料,金属,水珠与布等非传统绘画等材料并使其成为艺术语言来调遣,在《有所谓》系列作品里对线条一笔化的多次运用和类似与其相对应的做法是他对艺术理解的独自抒发。而他在色彩上表现得也极为简约,几乎到了只使用黑与白在画布上做无意识的挥洒,没有丝毫的重复和修改的痕迹。我甚至怀疑他的动机是否有玩弄玄虚的意味和成分,但与他交谈和对画面的分析后我丝毫看不到这些成分的存在。反倒是对这一做法让我非常好奇,并从此对他的创作有了形式主义的神秘感和宗教般的仪式感的灵光诱惑。另一方面,秦冲的创作初衷显然不是利用所使用的材质、色彩和空间来作秀,主要是要通过这一些看似张扬的举止和现场感使作品成型时获得情感表达的途径和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他没有以自己的方式自诩和炫耀,更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纯粹概念艺术的框架内,而是通过宣纸、刮刀甚至是水珠等工具变为艺术语言得方式将我们心理的尖锐感和矛盾冲突予以强力的突出表达出来,并通过这一强化的形式去消解已经物质化了的作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达到感受时间之存在的目的。这样秦冲的作品就产生了一种看来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微妙冲突和对应态势。在我看来正是在这一冲突反而突出了他对今世今日艺术与创作的理解和时代的意义。我甚至以为他创作过程中的不准确性和未知效果恰恰是秦冲的创作内在主题和最为需要的灵魂要素。因为对于常人来讲,我们传统艺术创作之前都是“意在笔先,所谓谢赫六法,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古训是铁钉得,在创作前的结果图式考虑在先,依图施工,抒写心中意气的。这些古代的创作要旨在秦冲这里似乎已经远离、消逝得。代之的则是现代艺术的疏离感和陌生效果的运用,展现在读者面前得往往是无意识的未知任何设计和预知的效果和图象,没有常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上的预见性和定律思考,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在从事劳作和艺术创作时的不同思维方法和结果。这个过程并非是不可见盲目冲动,而是通过对作品物化形式的颠覆和游弋,以至在颠覆中延伸的社会性精神概念来解读和实施作品过程的意念驱使,这样使时间和未知的意象过程变成可以感受的视觉化的空间概念和视觉图象得呈现。也使之成为对时间观念的视觉与空间的一种双重意义上的表达。
  我们知道,从古典主义到现代艺术发展的逻辑来看,自上世纪中国水墨发展到黄宾虹已成为一个高峰。黄宾虹的贡献是把传统中原有的笔墨构架打散,并将其重构,笔与墨与水与色的结合在他的画面中显得无比丰富和多彩。而在四者的相互结合和变化中又产生了更为丰富和绚烂的笔墨效果。完全使传统观念中的笔墨技巧成为抒写自身艺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和工具。这种打散与重构使笔墨艺术获得了无上的独立意义和高度,他用开放的艺术姿态,对绘画材料如笔的性能,纸和墨的性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开采,使人原来不敢用的笔法和墨法成为一种可以被使用和控制的绘画技法,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精神的最佳体现。秦冲的作品似乎在延续格林伯格所强调的对抽象主义以来对波洛克艺术的崭新解释,从而在当下艺术面临观念革新的当口来一个自我放逐或革命。但我也深知,秦冲本并不是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出身的,能作到这样已非常人所及,他在追求艺术的空间和时间的逻辑关系上迈出的脚步着实令人钦佩的。
  今天,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出于对多层面的研究和多维度的思考始终站在解构传统文化基因的立场上探寻当下文化语境下传统精神和艺术的创新开拓意义,并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在这方面李华生、张羽、梁诠、丘世华、刘旭光、秦冲等一批艺术家在一个充满艺术智慧的场域里深沉呐喊着、探索着。同时他们远离或鄙视着那些在体制内或民间以艺术之名行“行画”之名的名画家、名理事们的无意义复制,其胸襟、态度和未来的意义本身就是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创造典范。
  2013年6月22日于北京百子湾苹果社区
其他文献
男孩儿打开门寻找落在地上的锤子,几乎是同时,传来了玻璃的破碎声,那么大的一块玻璃,105×87cm,从最高的窗口摔下来,但在呼呼的风声中,听得却不怎么清楚。导演也没有刻意地去拍玻璃碎片溅落满地的镜头,没有把一切背景音减弱,没有让玻璃破碎的声音变得惊天动地。镜头只是呆呆地看着男孩儿的背影,好像也被吓坏了,又好像每一个观众,愣在男孩儿的背后。这样一个没有丝毫渲染的画面,带来的却是直刺人心底的震惊。  
期刊
在英国当代水彩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弗林特,出生于苏格兰,自幼受父亲(水彩画家)熏陶,酷爱色彩绘画。中学毕业后,他在石印公司当学徒,工余时间进艺术学院学习,1907年起为文学名著绘制水彩插图,由于作品精湛,备受欢迎,一跃成为一流插图画家。1913年,他加入皇家苏格兰水彩画家协会,并凭借当年《阿瑟王之死》一书中的插图获巴黎沙龙银奖。弗林特1914年被皇家水彩画协会吸收为会员,1933年成为皇家美术院院
期刊
《梅杜萨之筏》是早期浪漫派的油画杰作。在这幅巨著上,法国画家席里柯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一次骇人听闻的恶劣的政治事件。  1816年7月16日。那天海上风平浪静、天高气爽,一艘名为“梅杜萨号”的巡洋舰,满载着400余位特殊的乘客,匆匆忙忙的离开法国港口,驶向非洲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那儿有不久以前英国移交给法国的一块殖民地,正等待着新的统治者。刚刚复辟两年的波旁王朝,为了显示自己的“天威”,立即派人去“保
期刊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10万英镑了。价钱还在不断攀升。  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他是不会买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跟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非常想买这栋住宅,
期刊
“你想印多少份,格里利先生?”  “5000。”干脆、不假思索的回答。  “可是,先生,”印刷厂的当班提出异议,“我们只订购500张报纸。”  “我们会把这些报纸卖掉或分发掉的。”  印刷机开始转动,雷鸣般的噪声打破了纽约市街道的沉寂。《纽约论坛报》诞生了。这是在1841年的一天。  当第一张《纽约论坛报》从滚动的印刷机里被送出来时,这家报纸的创办者、主人和编辑霍勒斯·格里利就迫不及待地将它抓到手
期刊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于B3层的chi K11艺术空间于2013年5月24日盛大开幕,正式启用的chi K11艺术空间面积约3000平米将用于艺术的交流、互动及展示,这里将定期举行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艺术展览、工作坊与教育讲座等,以此构建起艺术与大众互动的桥梁。chi K11艺术空间盛大开幕期间,举办了主题为“真实、美、自由和金钱”(Truth,Beauty,Freedom and Money)的新媒
期刊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ward Manch)是著名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20世纪现代派绘画先驱和德国表现主义之父。    悲惨经历的价值    蒙克1863年12月12日生于挪威南部的En-gelhang,蒙克的绘画与他一生的遭遇紧紧相连。蒙克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他自幼便经受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他的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在他五岁时,镇上经历了肺结核的肆虐,蒙克就在当医生的父亲身边,目睹了周遭的人
期刊
由美国、爱尔兰和英国合拍。2003年出品。本片获2004年美国奥斯卡奖最佳女演员(萨曼撒·莫顿)、最佳男配角(德吉蒙·豪恩苏)、最佳原著编剧三项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原著编剧、最佳原作歌曲两项提名。  当代美国。爱尔兰夫归约翰尼和萨拉·沙利文带着两个小女儿克里斯蒂和艾丽尔,瞒过加拿大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得以越境驾车来到美国曼哈顿,想开始幸福的新生活。  他们住在一个破旧不堪、即将倒坍的居民楼里,整个潮湿的
期刊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重读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序言使我对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找到了似乎的莫名的理由,威尼斯水城自建立以来从没有缺少过激情和狂欢,从威尼斯双年展到建筑双年展再到威尼斯电影节,它所承担和
期刊
散乱、歪斜置放的电线杆,纷乱无序的电线团、线头,无序的红绿灯分散着画面的视觉点和思绪神经。传统思维里的审美、空间,构成刹那间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我努力想从自己视觉经验里寻觅适合表达画面的语言,但很难。看巨燕的画在我似乎是一道迷墙,将我视觉经验里美的、俗的有关艺术的记忆和定义全部连续打碎,我的欣赏理念和既有经验似乎在一刹那留下了空白……  多年在艺术圈厮混,我虽为文不多,但无关痛痒的马屁文章我笔下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