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课程改革之前,“情境”一词就已经被大家所熟悉,特别是在全国优秀教师李吉林的影响之下,情境教学遍地开花。而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面临着实现告别沉闷的课堂气氛,创设活泼、有效、紧张、有序的课堂环境的考验,因而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好情境呢?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①创设的情境走形式主义路线,没能激发生活学习的兴趣;②创设的情境与生活联系不大,学生不熟悉,不便于学生的理解;③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④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⑤创设的情境与课堂的安排不融洽,不能成为一体。下面笔者就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浅谈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在课堂之初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
1.从生活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在“平方根”第一课时中,我从学生平时的关注点下手:教室将安装正方形屏幕的电视机,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再次深入:但是台数有限,校长决定哪个班级先通过考验,哪个班级先安装。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被调动了起来,当问他们是否有信心时,肯定的回答震耳欲聋。最后从正方形屏幕入手设计问题,自然而贴切。
2.从直观演示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在讲解一些几何类问题时,也可通过直观演示将学生带入课堂。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在惊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再让学生寻找身边存在的几何图形,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对后面所讲的几何图形的分类总结反映良好。
3.从模拟环境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平时生活中不在意的一些小事,如超市购物,电影院看电影等,都可以搬入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内校外的生活,了解学生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以及当前的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4.从问题情境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能使他们的思维处于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在比较两线段大小的讲解的引入时,询问学生:对于班上同学A和B,你们如何比较他们的身高呢?我又让这两位同学一个站讲台台阶上,一个站台阶下,问学生:可以比高矮吗?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得出比较两人身高时的几个注意点,再运用到线段的比较上,道理就如出一辙了。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探索乐趣
现在的初中生好奇心强,对自己的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动态,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1.学生动态模拟为课堂创设情境
解决行程类和环形跑道类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相等关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自己去跑一跑、想一想,最后的结论显而易见:相遇问题中,两人的路程之和等于相距的距离;追击问题中,两人的路程之差等于相距的距离。这样通过理解记忆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能够进行延伸和拓宽。
2.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模型,融入课堂情境
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结果,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创设的情境之中激发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我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用剪刀剪开,探讨它的展开情况。让他们自己小组合作操作,再将所得的十一种展开图分类记忆。学生参与的劲头高涨,抢着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后面利用该知识解题时,学生的回答非常自信。
3.学生实物演示为课堂创设情境
在讲解完不等式的概念后,对于性质的得出,我将物理实验中的托盘天平和砝码借用过来,让学生通过在天平上增减砝码,观察天平的状态,从而探索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真正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既能动眼、动耳,又能动口、动手、动脑,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三、在课堂小结中创设情境,巩固新知
小结是一堂课的点晴之笔,它使得本节课所讲的知识要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又让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小结时可以利用列表、画图或是列提纲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相关重点和难点,掌握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初级中学)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好情境呢?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①创设的情境走形式主义路线,没能激发生活学习的兴趣;②创设的情境与生活联系不大,学生不熟悉,不便于学生的理解;③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④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⑤创设的情境与课堂的安排不融洽,不能成为一体。下面笔者就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浅谈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在课堂之初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
1.从生活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在“平方根”第一课时中,我从学生平时的关注点下手:教室将安装正方形屏幕的电视机,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再次深入:但是台数有限,校长决定哪个班级先通过考验,哪个班级先安装。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被调动了起来,当问他们是否有信心时,肯定的回答震耳欲聋。最后从正方形屏幕入手设计问题,自然而贴切。
2.从直观演示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在讲解一些几何类问题时,也可通过直观演示将学生带入课堂。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在惊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再让学生寻找身边存在的几何图形,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对后面所讲的几何图形的分类总结反映良好。
3.从模拟环境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平时生活中不在意的一些小事,如超市购物,电影院看电影等,都可以搬入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内校外的生活,了解学生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以及当前的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4.从问题情境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能使他们的思维处于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在比较两线段大小的讲解的引入时,询问学生:对于班上同学A和B,你们如何比较他们的身高呢?我又让这两位同学一个站讲台台阶上,一个站台阶下,问学生:可以比高矮吗?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得出比较两人身高时的几个注意点,再运用到线段的比较上,道理就如出一辙了。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探索乐趣
现在的初中生好奇心强,对自己的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动态,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1.学生动态模拟为课堂创设情境
解决行程类和环形跑道类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相等关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自己去跑一跑、想一想,最后的结论显而易见:相遇问题中,两人的路程之和等于相距的距离;追击问题中,两人的路程之差等于相距的距离。这样通过理解记忆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能够进行延伸和拓宽。
2.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模型,融入课堂情境
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结果,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创设的情境之中激发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我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用剪刀剪开,探讨它的展开情况。让他们自己小组合作操作,再将所得的十一种展开图分类记忆。学生参与的劲头高涨,抢着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后面利用该知识解题时,学生的回答非常自信。
3.学生实物演示为课堂创设情境
在讲解完不等式的概念后,对于性质的得出,我将物理实验中的托盘天平和砝码借用过来,让学生通过在天平上增减砝码,观察天平的状态,从而探索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真正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既能动眼、动耳,又能动口、动手、动脑,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三、在课堂小结中创设情境,巩固新知
小结是一堂课的点晴之笔,它使得本节课所讲的知识要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又让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小结时可以利用列表、画图或是列提纲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相关重点和难点,掌握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