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美儿的书在美洲、亚洲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版,但书名值得玩味。中国出版商把它当成育儿经来卖,抱着一种学习借鉴的心态;德国版书名比较中性,叫《成功之母》;而在美国叫做《虎妈战歌》,更像是一种挑战,而且这个时候出版“不是巧合,是操作”。
《虎妈战歌》,一本在正式出版前就已经炒得火热的书。
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官网率先刊登了一段书摘,挂的题目很噱头: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这段看似揭秘的育儿文章果然引起无数人的好奇(美国人当然占了很大一部分),紧接着,论坛里掀起了“难以置信”的尖叫甚至咆哮:怎么有这样无情的悍母,如此苛待自己的孩子,居然还自鸣得意地写成书!
属虎的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成长于精英家庭,为了杜绝“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自家应验,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不许在外过夜;不许参加玩伴聚会;不可以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不许不学钢琴和小提琴……在这位虎妈的严格调教下,大女儿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小女儿路易莎在12岁那年,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生活中的那么多规矩以及虎妈逼迫女儿练琴的细节俨然吓坏了一向“宽纵”的美国父母,两个小姑娘成为音乐神童不是重点,蔡美儿的“狠”才是问题,比如当面拒收女儿“没有用心制作”的生日贺卡。有人甚至发出倡议,别去买《虎妈战歌》。美国《时代》周刊由此探讨“严格管教是不是出路”的时候,封面配图是这样的:一个拉着小提琴的女孩,怯怯地仰视叉着双臂的母亲,母亲的脸并没出现,套句现成的台词,却是“霸气外露”。
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在“育儿宝典”越来越走俏的图书市场,中译本《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在1月中旬发售后不久,就登上了某图书销售网站非虚构类首位。中国读者也好奇:如何证明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
对于这一切,蔡美儿回复《新民周刊》采访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我的书,外界存在许多误读。
我的书到底讲了什么?
《虎妈战歌》在美国社会引起热议后,各种评论和媒体邀约如潮水般涌来,让蔡美儿“倍感压力,精疲力竭”:一边要在学校教课,一边要安排媒体访问,周二是NBC频道的谈话节目《今日秀》,周三是《早安美国》的录制,然后是Fox电视台的采访和夜间脱口秀《科尔伯特报告》,接着要飞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
而即便在达沃斯论坛上,美儿也避不开育儿的话题。与她同场发言的哈佛大学教授、奥巴马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拉里·萨默斯表达了对虎妈教育方式的不认可:“谁是过去25年来最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看法的两个哈佛新生?是比尔·盖茨和马克·苏克伯格,他们都没毕业。”
美儿不得不在采访中辩解:与你可能在其他媒体上了解的内容——有些媒体取了误导性的标题《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相反,我的书不是育儿指导,只是一本自传,记录了我如何使用“混血”方式——将东方和西方文化中最好的一面结合起来——教育孩子。有些在读者看来可能过分的地方,是想在美国文化语境中显得幽默些,带有一种自嘲。
“要申明一点,我没有说过自己是个‘传统的中国母亲’,也没有说过所有中国家长都是像我一样教育孩子的。我的父母是中国移民,我只是按照他们教育我的传统方式来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的确,蔡美儿在书的开头就说,她是宽泛定义“东方母亲”和“西方母亲”的。
祖籍福建的蔡氏家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移民菲律宾,蔡美儿的父母又在60年代移民美国,美儿自己则嫁了一个美国犹太裔丈夫,实在算不上正宗的“中国妈妈”。她只是借“中国妈妈”指代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式传统的严教圈养,取代西式一贯的宽松放养;尽早为孩子的未来作打算、培养好的习惯、树立信心,而不是像西方家长信奉的尊重孩子个性、鼓励他们自由发展。
书籍引发的一大讨论是关于“选择”。蔡美儿认为,传统的美式教育法给予孩子过多自主选择权,即所谓的“个人自由”。理论上,听起来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就表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决定吃什么、玩多久的电子游戏、看多久的电视。“我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我相信,在孩子们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前,没办法自己做出明智、成熟的决定。”
即便她那管头管脚的教育方式遭到不少美国母亲的排斥,她还是觉得,美国家长或许能从传统中国教育方式中学习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塑形”阶段。另一方面,她也提到,在许多东亚文化中,孩子的选择权太少,“对于中国家长,包括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家长,我倒希望向他们强调一下给孩子放权的重要性”。
书中另一个争议点是,强调“死记硬背”还是强调“开发创造性”。美儿说,如今许多美国学校一味强调创造力,却忽略了记诵和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美式教育把‘死记硬背’看成是‘创造性教育’的对立面,两者不能并存。但我觉得它们并不互相排斥,应该把它们合二为一,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同样的,中国教育对死记硬背的强调胜过创造性,个人认为可以增加对‘创造力’的开发。” 美儿家的平衡法是:爸爸关注创造力和自由度,妈妈负责传统的亚洲教育方法,有点红脸白脸的味道。要强的她希望女儿也学会自强,让她们看到激发潜能的可能性。
“让我最伤心的是有人说这种严厉教育下得到的只能是机器人。我的孩子不是机器人。她们很有魅力。”美儿说。大女儿索菲娅也曾在《纽约邮报》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
各国看虎妈
中信出版社负责引进《虎妈战歌》一书的策划编辑王菲菲说,该书去年年中就在欧美国家引发了激烈的竞价,除美国外,在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国家均以最大的关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权引进。
留德14年的教育学博士后俞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蔡美儿的书在美洲、亚洲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版,但书名值得玩味。中国出版商把它当成育儿经来卖,抱着一种学习借鉴的心态;德国版书名比较中性,叫《成功之母》;而在美国叫做《虎妈战歌》,更像是一种挑战,而且这个时候出版“不是巧合,是操作”。
与新书上架几乎同时的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出炉,第一次参加测评的上海学生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震撼国内外。
《华尔街日报》称,过去十年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十年,对美国而言则是相对衰落的十年,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引起了社会全方位的反思。单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凡是谈及教育议题,必然谈及中国;凡是谈及未来竞争,也必然将中国作为激励国民的靶子。
这次的PISA结果更让美国坐不住了:他们自己的学生成绩几乎在中游水平。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虎妈确实刺痛了美国人的神经,《洛杉矶时报》把她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虎妈战歌》,一本在正式出版前就已经炒得火热的书。
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官网率先刊登了一段书摘,挂的题目很噱头: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这段看似揭秘的育儿文章果然引起无数人的好奇(美国人当然占了很大一部分),紧接着,论坛里掀起了“难以置信”的尖叫甚至咆哮:怎么有这样无情的悍母,如此苛待自己的孩子,居然还自鸣得意地写成书!
属虎的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成长于精英家庭,为了杜绝“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自家应验,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不许在外过夜;不许参加玩伴聚会;不可以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不许不学钢琴和小提琴……在这位虎妈的严格调教下,大女儿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小女儿路易莎在12岁那年,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生活中的那么多规矩以及虎妈逼迫女儿练琴的细节俨然吓坏了一向“宽纵”的美国父母,两个小姑娘成为音乐神童不是重点,蔡美儿的“狠”才是问题,比如当面拒收女儿“没有用心制作”的生日贺卡。有人甚至发出倡议,别去买《虎妈战歌》。美国《时代》周刊由此探讨“严格管教是不是出路”的时候,封面配图是这样的:一个拉着小提琴的女孩,怯怯地仰视叉着双臂的母亲,母亲的脸并没出现,套句现成的台词,却是“霸气外露”。
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在“育儿宝典”越来越走俏的图书市场,中译本《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在1月中旬发售后不久,就登上了某图书销售网站非虚构类首位。中国读者也好奇:如何证明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
对于这一切,蔡美儿回复《新民周刊》采访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我的书,外界存在许多误读。
我的书到底讲了什么?
《虎妈战歌》在美国社会引起热议后,各种评论和媒体邀约如潮水般涌来,让蔡美儿“倍感压力,精疲力竭”:一边要在学校教课,一边要安排媒体访问,周二是NBC频道的谈话节目《今日秀》,周三是《早安美国》的录制,然后是Fox电视台的采访和夜间脱口秀《科尔伯特报告》,接着要飞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
而即便在达沃斯论坛上,美儿也避不开育儿的话题。与她同场发言的哈佛大学教授、奥巴马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拉里·萨默斯表达了对虎妈教育方式的不认可:“谁是过去25年来最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看法的两个哈佛新生?是比尔·盖茨和马克·苏克伯格,他们都没毕业。”
美儿不得不在采访中辩解:与你可能在其他媒体上了解的内容——有些媒体取了误导性的标题《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相反,我的书不是育儿指导,只是一本自传,记录了我如何使用“混血”方式——将东方和西方文化中最好的一面结合起来——教育孩子。有些在读者看来可能过分的地方,是想在美国文化语境中显得幽默些,带有一种自嘲。
“要申明一点,我没有说过自己是个‘传统的中国母亲’,也没有说过所有中国家长都是像我一样教育孩子的。我的父母是中国移民,我只是按照他们教育我的传统方式来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的确,蔡美儿在书的开头就说,她是宽泛定义“东方母亲”和“西方母亲”的。
祖籍福建的蔡氏家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移民菲律宾,蔡美儿的父母又在60年代移民美国,美儿自己则嫁了一个美国犹太裔丈夫,实在算不上正宗的“中国妈妈”。她只是借“中国妈妈”指代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式传统的严教圈养,取代西式一贯的宽松放养;尽早为孩子的未来作打算、培养好的习惯、树立信心,而不是像西方家长信奉的尊重孩子个性、鼓励他们自由发展。
书籍引发的一大讨论是关于“选择”。蔡美儿认为,传统的美式教育法给予孩子过多自主选择权,即所谓的“个人自由”。理论上,听起来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就表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决定吃什么、玩多久的电子游戏、看多久的电视。“我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我相信,在孩子们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前,没办法自己做出明智、成熟的决定。”
即便她那管头管脚的教育方式遭到不少美国母亲的排斥,她还是觉得,美国家长或许能从传统中国教育方式中学习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塑形”阶段。另一方面,她也提到,在许多东亚文化中,孩子的选择权太少,“对于中国家长,包括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家长,我倒希望向他们强调一下给孩子放权的重要性”。
书中另一个争议点是,强调“死记硬背”还是强调“开发创造性”。美儿说,如今许多美国学校一味强调创造力,却忽略了记诵和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美式教育把‘死记硬背’看成是‘创造性教育’的对立面,两者不能并存。但我觉得它们并不互相排斥,应该把它们合二为一,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同样的,中国教育对死记硬背的强调胜过创造性,个人认为可以增加对‘创造力’的开发。” 美儿家的平衡法是:爸爸关注创造力和自由度,妈妈负责传统的亚洲教育方法,有点红脸白脸的味道。要强的她希望女儿也学会自强,让她们看到激发潜能的可能性。
“让我最伤心的是有人说这种严厉教育下得到的只能是机器人。我的孩子不是机器人。她们很有魅力。”美儿说。大女儿索菲娅也曾在《纽约邮报》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
各国看虎妈
中信出版社负责引进《虎妈战歌》一书的策划编辑王菲菲说,该书去年年中就在欧美国家引发了激烈的竞价,除美国外,在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国家均以最大的关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权引进。
留德14年的教育学博士后俞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蔡美儿的书在美洲、亚洲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版,但书名值得玩味。中国出版商把它当成育儿经来卖,抱着一种学习借鉴的心态;德国版书名比较中性,叫《成功之母》;而在美国叫做《虎妈战歌》,更像是一种挑战,而且这个时候出版“不是巧合,是操作”。
与新书上架几乎同时的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出炉,第一次参加测评的上海学生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震撼国内外。
《华尔街日报》称,过去十年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十年,对美国而言则是相对衰落的十年,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引起了社会全方位的反思。单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凡是谈及教育议题,必然谈及中国;凡是谈及未来竞争,也必然将中国作为激励国民的靶子。
这次的PISA结果更让美国坐不住了:他们自己的学生成绩几乎在中游水平。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虎妈确实刺痛了美国人的神经,《洛杉矶时报》把她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