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赋予了学术界新的活力,不断地通过译介学者翻译出的大量有关女性主义的书籍传播到内陆。女性主义理论的弘扬正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上演着,涌现出很多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与中国本土实际密切结合,建构起属于本土文化的妇女时代特色。从多角度密切关注妇女问题,提升女性的工作、家庭地位,给予女性新的时代角色。
关键词:女性主义;粉丝文化;女性粉丝
作者简介:王日慧(1994-),女,黑龙江省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一、研究缘起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时代中,大众可以通过更宽广的社交方式比如:微信、微博、贴吧等各种新型APP软件将具有社会多样性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大众可以尽情地通过这些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推动着大众文化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滋生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形式——粉丝文化。自从2005年超女火爆大陆之后,内地的粉丝风起云涌般凸显,遍布全国。一时间生活中出现了众多“玉米”粉、“笔笔”、“奶茶”粉等铁杆粉丝,这些名字都是崇拜者根据主题偶像名字的谐音、昵称而命名。粉丝已不仅仅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更成为一种约定俗成鲜明独特的粉丝文化。通过新媒体时代的逐步完善,粉丝文化也由单一趋向多元化。我国的“粉丝”一词是由英文fans音译而来的,主要指主体对某个人、某件事情的疯狂迷恋、热爱。由于受到来自外界源源不断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洗礼,在既存生活中的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特定人或事件的粉丝。
二、女性粉丝成为主导粉丝文化的原因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发现,生活中的女粉丝要大大多于男粉丝的人数,无论当事人是男明星还是女明星。这不由得让大众陷入了一阵思考,也许是与女性天生“自然秩序”本质主义的使然(心思细腻、成熟相对较早、过于依赖、爱好幻想等)有关。从社会原因来看,父母对女孩的倾于传统的束缚比男孩多,女性更容易深感命运中无形的压力,“这样女孩子需要摆脱束缚的愿望比男孩要更强烈,因而更容易崇拜偶像。其次,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从众。”[1]相比对于男性来说,由于女性一直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长期扮演一个被剥削、被压抑的社会角色。这会迫切使女性找到一个临界点让自我对异性角色充满了富足,心理上得到足够的补偿,讓自己拥有一个幻想的精神支柱。然而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女生也会选择和自己性别相同的明星当做偶像,有很多研究女性主义方向的学者们认为女粉丝对同性明星的认可是对父权制压迫的反抗。然而父系社会又势必以某种符合统治原则的方式将女性重新安插在自身秩序内。[2]在父系社会统治秩序中,女性正在竭力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塑造一个崭新的不依附于男性的新时代女性。
三、女性粉丝文化颠覆传统机制
以女性为主导的粉丝机制会让大众看到一个全新的颠覆:女性由“被看”到成为“看者”的一个过程。偶像在舞台或者在真人秀上佩戴的服饰、使用的化妆品以及言语的方式、一个姿势等都会成为我们努力去效仿去追寻的一个方向。由此可以看到女性正在逐步摆脱古代千年文化中的伦理纲常,如一切以男性为主导的集父权、夫权、族权于一身的社会环境,让女性不再仅仅是给予者,也可以是索取者。给予女性广阔的生活空间、贯通她们的思想、打开她们的视野,这会给予女性通过欲望目标所带来的快感和肆意,给予女性富足的精神追求。
四、勇于面对粉丝文化中女性意识的缺失
我们在充分肯定女性主体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在快速追寻粉丝文化发展的状态中所出现的女性部分意识缺失。由于粉丝文化具有着过分强烈的诱惑性和迷恋性,这容易诱使很多不能以足够定力控制以女性自我为主体出现的虚假繁荣、自我诱惑、自我迷茫的倾向。这会给女性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然而不能忘记得是女性粉丝具有着两种身份认同:“女性”、“粉丝”。面对以上的负面影响,女性作为一个中坚力量,应该拥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诉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中争取到身份认同的话语权,让低俗的三观文化远离我们,加强建设女性身份主体建构的意义内涵。
五、弘扬女性主义思潮下建构主体意识
纵观上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女性主义与粉丝文化之间的关系,西方女性主义的不断传入和发展促进了女性粉丝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让女性主义和粉丝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深入人心。要意识到女性粉丝为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意义在于要勇于拨乱男性的压制,让女性内心压抑的声音通过别样的方式传达出来,对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并接受由社会客体向主体转移的女性身份的确立,传播文明的社会道德修养,对实现男女平等的发展有着建设性的意义和内涵。
女性已不满足于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更要求在精神生活上实现两性平等,获取在学术领域、科研技术等领域内的话语权,渴望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以及希望能获得国家、政府对妇女相关问题的提出提供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法。改变单一传统的父权社会制度,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构,让两性平等的宏图信念早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实现。
注释
[1]转引自于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J].南开学报.第291-292页。
[2]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绪论第7页。
关键词:女性主义;粉丝文化;女性粉丝
作者简介:王日慧(1994-),女,黑龙江省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一、研究缘起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时代中,大众可以通过更宽广的社交方式比如:微信、微博、贴吧等各种新型APP软件将具有社会多样性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大众可以尽情地通过这些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推动着大众文化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滋生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形式——粉丝文化。自从2005年超女火爆大陆之后,内地的粉丝风起云涌般凸显,遍布全国。一时间生活中出现了众多“玉米”粉、“笔笔”、“奶茶”粉等铁杆粉丝,这些名字都是崇拜者根据主题偶像名字的谐音、昵称而命名。粉丝已不仅仅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更成为一种约定俗成鲜明独特的粉丝文化。通过新媒体时代的逐步完善,粉丝文化也由单一趋向多元化。我国的“粉丝”一词是由英文fans音译而来的,主要指主体对某个人、某件事情的疯狂迷恋、热爱。由于受到来自外界源源不断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洗礼,在既存生活中的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特定人或事件的粉丝。
二、女性粉丝成为主导粉丝文化的原因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发现,生活中的女粉丝要大大多于男粉丝的人数,无论当事人是男明星还是女明星。这不由得让大众陷入了一阵思考,也许是与女性天生“自然秩序”本质主义的使然(心思细腻、成熟相对较早、过于依赖、爱好幻想等)有关。从社会原因来看,父母对女孩的倾于传统的束缚比男孩多,女性更容易深感命运中无形的压力,“这样女孩子需要摆脱束缚的愿望比男孩要更强烈,因而更容易崇拜偶像。其次,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从众。”[1]相比对于男性来说,由于女性一直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长期扮演一个被剥削、被压抑的社会角色。这会迫切使女性找到一个临界点让自我对异性角色充满了富足,心理上得到足够的补偿,讓自己拥有一个幻想的精神支柱。然而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女生也会选择和自己性别相同的明星当做偶像,有很多研究女性主义方向的学者们认为女粉丝对同性明星的认可是对父权制压迫的反抗。然而父系社会又势必以某种符合统治原则的方式将女性重新安插在自身秩序内。[2]在父系社会统治秩序中,女性正在竭力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塑造一个崭新的不依附于男性的新时代女性。
三、女性粉丝文化颠覆传统机制
以女性为主导的粉丝机制会让大众看到一个全新的颠覆:女性由“被看”到成为“看者”的一个过程。偶像在舞台或者在真人秀上佩戴的服饰、使用的化妆品以及言语的方式、一个姿势等都会成为我们努力去效仿去追寻的一个方向。由此可以看到女性正在逐步摆脱古代千年文化中的伦理纲常,如一切以男性为主导的集父权、夫权、族权于一身的社会环境,让女性不再仅仅是给予者,也可以是索取者。给予女性广阔的生活空间、贯通她们的思想、打开她们的视野,这会给予女性通过欲望目标所带来的快感和肆意,给予女性富足的精神追求。
四、勇于面对粉丝文化中女性意识的缺失
我们在充分肯定女性主体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在快速追寻粉丝文化发展的状态中所出现的女性部分意识缺失。由于粉丝文化具有着过分强烈的诱惑性和迷恋性,这容易诱使很多不能以足够定力控制以女性自我为主体出现的虚假繁荣、自我诱惑、自我迷茫的倾向。这会给女性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然而不能忘记得是女性粉丝具有着两种身份认同:“女性”、“粉丝”。面对以上的负面影响,女性作为一个中坚力量,应该拥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诉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中争取到身份认同的话语权,让低俗的三观文化远离我们,加强建设女性身份主体建构的意义内涵。
五、弘扬女性主义思潮下建构主体意识
纵观上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女性主义与粉丝文化之间的关系,西方女性主义的不断传入和发展促进了女性粉丝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让女性主义和粉丝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深入人心。要意识到女性粉丝为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意义在于要勇于拨乱男性的压制,让女性内心压抑的声音通过别样的方式传达出来,对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并接受由社会客体向主体转移的女性身份的确立,传播文明的社会道德修养,对实现男女平等的发展有着建设性的意义和内涵。
女性已不满足于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更要求在精神生活上实现两性平等,获取在学术领域、科研技术等领域内的话语权,渴望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以及希望能获得国家、政府对妇女相关问题的提出提供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法。改变单一传统的父权社会制度,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构,让两性平等的宏图信念早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实现。
注释
[1]转引自于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J].南开学报.第291-292页。
[2]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绪论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