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了翻最新一期的《大学生》杂志,我看到了“给大学生杂志写稿的经历” 征文启事。那期正好有一篇《标题打磨》的文章说出了我的心声,不由得激起了我一年多来在《大学生》杂志写稿的思绪。
加入了高校传媒与写作协会后,我开始给《大学生》写稿。虽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我对自己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刚开始,我很努力,也写了很多稿件,但都一一被否了。在对自己的行文失望之余,我认识了一种有别于我经常写的学术文章之外的文体——故事文。《大学生》是一本通过故事和细节讲述道理,丰富大学生生活,潜移默化去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杂志。
编辑部就是以这种相对固定的格调来选稿的。因此,微信群里每月的选题会后,总会跟着一条奇奇怪怪的“尾巴”:故事故事and故事,细节细节and细节。此外,总编每次@所有人时,也都不忘嘱咐:大家一定要多写故事啊!
我的第一篇稿件就是在这样一个“叙事”的氛围中产生的。作为协会的成员,我们可以和总编直接交流,尽管这样,每次我投完稿,还是会经历一场心跳加速的等待过程。我预想了很多种可能:“你的文章与杂志定位不符”,毕竟之前多次给杂志投稿都这样;“你的文章有一个亮点,可以往那个亮点写”,这也基本等于拒绝了。
忘了有多久,主编给我回了一条“这篇文章杂志可用”。就这么几个字,看到的那一刻,我简直高兴得要飞起来了。
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地,我在杂志上的稿件多了起来。当然,我也很清楚,因为我是协会成员,所以编辑会“善待”我的稿子,每次都会认真帮我修改。为了不“愧对”编辑,文章刊发后,我都会“对稿”:将自己发过去的稿子和出刊后的稿子进行对比,找出编辑改动的地方,仔细琢磨编辑修改之处,争取以后少犯类似的错误。
通过对比,我发现了自己行文的一些问题,比如标题不够吸引人。我的第一篇稿子,题目原为《勒口里的作者》,说实话这是我拍脑袋决定的,现在想想,这句话本身甚至还有语义上的毛病。编辑觉得不太好,于是改成了《从勒口处窥作者》,这也是受到了我原来标题的影响,但似乎亮点还不突出,而且感觉不到有故事。后来编辑跟我说,文章中写“大学教授”的那一段不错,因此,正式出版时,文章名定为《勒口四个小字:大学教授》。这样一来,感觉文章有意思,有故事,让人有一种想阅读的冲动,还有一种娓娓道来的说理感。
如果只有标题“亮起来”,文章内容跟不上,恐怕杂志也很难赢得长久的认可。
因此,编辑对我文章内容的打磨,每次都是我“对稿”研习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删。可有可无的语句不要。其次是分。写作的时候,往往会沉浸在自己写作的状态中,以为表达清楚了很多东西,其实思绪是混乱的。需重新分层次,理脉络。再次是调。具体到每一句话,语序混乱,用词错误等都要调整。
我现在体会,如果事前能仔细朗读几遍,文章许多瑕疵就会减少,一些低级错误也不会犯。如再能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就能消除一些语言逻辑和行文表達上的问题。用心去审视文字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在一次次的“对稿”中,我的写作提高了不少,热情也增加了。文字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改动一两个词,就能将一个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读者。感谢大学生杂志的各位编辑细致地给我改稿件,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都来给大学生杂志写稿吧!在和编辑的交流中,你会有诸多感悟、触动。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个作者都能慢下来、静下来,全神贯注,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的文章处理好,让文字焕发生命力,被读者记住,而不是匆匆瞥过。
加入了高校传媒与写作协会后,我开始给《大学生》写稿。虽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我对自己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刚开始,我很努力,也写了很多稿件,但都一一被否了。在对自己的行文失望之余,我认识了一种有别于我经常写的学术文章之外的文体——故事文。《大学生》是一本通过故事和细节讲述道理,丰富大学生生活,潜移默化去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杂志。
编辑部就是以这种相对固定的格调来选稿的。因此,微信群里每月的选题会后,总会跟着一条奇奇怪怪的“尾巴”:故事故事and故事,细节细节and细节。此外,总编每次@所有人时,也都不忘嘱咐:大家一定要多写故事啊!
我的第一篇稿件就是在这样一个“叙事”的氛围中产生的。作为协会的成员,我们可以和总编直接交流,尽管这样,每次我投完稿,还是会经历一场心跳加速的等待过程。我预想了很多种可能:“你的文章与杂志定位不符”,毕竟之前多次给杂志投稿都这样;“你的文章有一个亮点,可以往那个亮点写”,这也基本等于拒绝了。
忘了有多久,主编给我回了一条“这篇文章杂志可用”。就这么几个字,看到的那一刻,我简直高兴得要飞起来了。
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地,我在杂志上的稿件多了起来。当然,我也很清楚,因为我是协会成员,所以编辑会“善待”我的稿子,每次都会认真帮我修改。为了不“愧对”编辑,文章刊发后,我都会“对稿”:将自己发过去的稿子和出刊后的稿子进行对比,找出编辑改动的地方,仔细琢磨编辑修改之处,争取以后少犯类似的错误。
通过对比,我发现了自己行文的一些问题,比如标题不够吸引人。我的第一篇稿子,题目原为《勒口里的作者》,说实话这是我拍脑袋决定的,现在想想,这句话本身甚至还有语义上的毛病。编辑觉得不太好,于是改成了《从勒口处窥作者》,这也是受到了我原来标题的影响,但似乎亮点还不突出,而且感觉不到有故事。后来编辑跟我说,文章中写“大学教授”的那一段不错,因此,正式出版时,文章名定为《勒口四个小字:大学教授》。这样一来,感觉文章有意思,有故事,让人有一种想阅读的冲动,还有一种娓娓道来的说理感。
如果只有标题“亮起来”,文章内容跟不上,恐怕杂志也很难赢得长久的认可。
因此,编辑对我文章内容的打磨,每次都是我“对稿”研习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删。可有可无的语句不要。其次是分。写作的时候,往往会沉浸在自己写作的状态中,以为表达清楚了很多东西,其实思绪是混乱的。需重新分层次,理脉络。再次是调。具体到每一句话,语序混乱,用词错误等都要调整。
我现在体会,如果事前能仔细朗读几遍,文章许多瑕疵就会减少,一些低级错误也不会犯。如再能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就能消除一些语言逻辑和行文表達上的问题。用心去审视文字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在一次次的“对稿”中,我的写作提高了不少,热情也增加了。文字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改动一两个词,就能将一个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读者。感谢大学生杂志的各位编辑细致地给我改稿件,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都来给大学生杂志写稿吧!在和编辑的交流中,你会有诸多感悟、触动。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个作者都能慢下来、静下来,全神贯注,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的文章处理好,让文字焕发生命力,被读者记住,而不是匆匆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