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环境下,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潜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做好课前准备、创设教学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点燃课堂趣味亮点、灵活设计课堂提问、重视数学实际应用几方面介绍了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途径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新课程打造高效课堂中“精讲多练”的理念,也给数学教师的备课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上课之前,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围绕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思维特点、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和对教学的期望等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关的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模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数学、掌握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际应用数学的机会,让数学课堂充满学习情趣和生命活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根据现实生活创设数学情境;第二,在实际生产中创设数学情境,如通过跑步、乘车、乘飞机的形式概括出速度、时间、行程的关系;第三,从数学问题着手创设数学情境,如在学习多位数加减法时,可以从复习一位或两位数的加减法导入新课程的教学。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环境下,一定要打破教师主动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思考探究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四、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很短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展示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教学材料,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这样不但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数学知识掌握的更灵活、更扎实。
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动态分饼图,并提出问题:老师有6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动态演示,并提出老师有一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学生根据演示很快得出每人半块,半块即二分之一,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引入了分数的概念。
五、灵活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在打造高效课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反映除了学生思维的无序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沿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的程序认识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课堂讲解应用题:苹果60千克,比西瓜的2倍少2千克,问西瓜有多少千克?有的学生可以直接就列出算式:(60+2)÷2,而有的学生则无从下手或列出算式:60×2-2。这时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引导学生:首先直问“这里的2倍,是指谁的2倍?”再问“西瓜的2倍,该如何列式?”从而指出60×2这一步的算式与题目矛盾。推翻60×2-2的列式。接着又问“苹果刚好是西瓜的2倍吗?”再追问“少2千克怎么办?整个提问过程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六、重视数学的实用性
尽管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多数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模糊的。只有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生活化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并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分发礼物的场景。把学生每四个人分为一组,把一盒糖(分为2l颗、22颗、23颗、24颗,每组不同)平均分成4份,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实际操作、探究、讨论中去。经过梳理教师可以指出余下的数不能再每人分一颗,这个数便是余数。这样,教师很容易就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且让学牛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廖德位.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2011年08期
[2]丁国平.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2011年09期
[3]潘婷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之高效性.2011年06期
[4]廖雪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探讨.2012年03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二小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途径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新课程打造高效课堂中“精讲多练”的理念,也给数学教师的备课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上课之前,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围绕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思维特点、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和对教学的期望等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关的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模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数学、掌握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际应用数学的机会,让数学课堂充满学习情趣和生命活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根据现实生活创设数学情境;第二,在实际生产中创设数学情境,如通过跑步、乘车、乘飞机的形式概括出速度、时间、行程的关系;第三,从数学问题着手创设数学情境,如在学习多位数加减法时,可以从复习一位或两位数的加减法导入新课程的教学。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环境下,一定要打破教师主动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思考探究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四、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很短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展示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教学材料,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这样不但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数学知识掌握的更灵活、更扎实。
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动态分饼图,并提出问题:老师有6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动态演示,并提出老师有一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学生根据演示很快得出每人半块,半块即二分之一,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引入了分数的概念。
五、灵活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在打造高效课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反映除了学生思维的无序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沿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的程序认识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课堂讲解应用题:苹果60千克,比西瓜的2倍少2千克,问西瓜有多少千克?有的学生可以直接就列出算式:(60+2)÷2,而有的学生则无从下手或列出算式:60×2-2。这时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引导学生:首先直问“这里的2倍,是指谁的2倍?”再问“西瓜的2倍,该如何列式?”从而指出60×2这一步的算式与题目矛盾。推翻60×2-2的列式。接着又问“苹果刚好是西瓜的2倍吗?”再追问“少2千克怎么办?整个提问过程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六、重视数学的实用性
尽管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多数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模糊的。只有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生活化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并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分发礼物的场景。把学生每四个人分为一组,把一盒糖(分为2l颗、22颗、23颗、24颗,每组不同)平均分成4份,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实际操作、探究、讨论中去。经过梳理教师可以指出余下的数不能再每人分一颗,这个数便是余数。这样,教师很容易就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且让学牛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廖德位.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2011年08期
[2]丁国平.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2011年09期
[3]潘婷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之高效性.2011年06期
[4]廖雪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探讨.2012年03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