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小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问题化、学科化、医学化、行政化、传媒化的,课程建设的过程应该是追求课程功能、释放课程价值的过程,即达成有用和好用两个标准。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历了8个年头,本文试图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特点。
一、专业性、普及性
过去,许多学校受限于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稀缺,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保持积极的依仗和专业的敬畏,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持问题取向的姿态。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体教师对全体学生实施的促进其身心和谐及个性化成长的教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一个特别专业的教育门类,怎样让广大教师穿越心理健康专业的壁垒,成为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护卫者和促进者?几年来,盛泽实验小学不但配置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还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了为期3年、每年128课时的苏州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培训,同时,在专家引领下开展课程建设。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相关的人做专业化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教师习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具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养。
二、经常性、短时间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意义、有成效的影响。什么是课程?课程是一种占据具体时间、空间的活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随时随地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短时间的、经常性的。这个短是有别于40分钟的学科课程的,是兼顾了碎片化学习的现实的,是依据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化原理的,是集聚了班主任的教育优势的。这个短就是微课,大约10~15分钟。
我们注意到,现实生活碎片化带来短现象、微现象,多元、丰富、杂乱是短和微的根源,所以,教育的设计与组织也派生出微课的短教育形式。不仅是课堂形式,在日常学校活动中,也需要训练广大教师的教育微技能,包括:如何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短时观察、短时沟通;如何与家长进行短信息、微信、电话的短时沟通;如何与单个学生或家长互动;如何与团体的学生或家长互动。所有的学校活动,其内核都可以是刻意的,其形式都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自然而然的、润物细无声的。
三、体验性、活动性
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知识目标及技能方法的过程目标比较容易抓取和达成,因为这些目标常常是与考试分数直接挂钩的硬目标,诉诸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熟与不熟、能与不能、对与不对。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没有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归零的教育,而且是负性的教育。而心理健康课上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是无处不在的,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就是从最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取心理健康的基因教化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助长自以为是的教育,不是营造个个优秀、事事能干、处处超人的教育,而是扶正事事糟糕、处处挫败的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省视自己的特点,拥有调整自己的勇气,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达成进取乐观的心境。
四、实效性、便利性
实效性就是面对问题、解读问题、解决问题,便利性就是行之有效的抓手、举措、工具、路径、机制。过去,许多心理治疗、咨询的技术被冠以高大上的标签,令心理学初学者心动却难以行动。其实,只要将问题取向转换成发展取向,大部分技术都可以被资源化地模仿使用,如绘画、沙盘、雕塑、格盘、心理剧、社会测量等。资源化指的是避开不能解释的、弱化不能解决的,聚焦、放大、拓展当下的、有用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资源。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遭遇挫折、经历坎坷、怀疑自我、体验负性情绪的,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课程的基本态度与取向。时至心理健康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语境,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怎么来的都不那么重要,问题怎样可以改善,问题是否可以重新建构,问题可否获得新的出路、转换和替代,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指向。
五、创造性、开放性
开放性体现在随时共享、随时更新、不断累加的状态,教师对课程的使用既是模仿性的,也是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不仅基于教师的独特性及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也基于我们在师训方面的一再努力,即对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是系统性的。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形成的共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個无限大的课程,也是一个无限小的课程。“大”指的是它在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心智成熟等方面的重要性;“小”指的是它在教育方式、效果评量、系统控制等方面的局限性。心理微课是我们在两者之间努力达成某种平衡的一种解决方式,一种10~15分钟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实践的微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问题化、学科化、医学化、行政化、传媒化的,课程建设的过程应该是追求课程功能、释放课程价值的过程,即达成有用和好用两个标准。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历了8个年头,本文试图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特点。
一、专业性、普及性
过去,许多学校受限于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稀缺,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保持积极的依仗和专业的敬畏,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持问题取向的姿态。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体教师对全体学生实施的促进其身心和谐及个性化成长的教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一个特别专业的教育门类,怎样让广大教师穿越心理健康专业的壁垒,成为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护卫者和促进者?几年来,盛泽实验小学不但配置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还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了为期3年、每年128课时的苏州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培训,同时,在专家引领下开展课程建设。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相关的人做专业化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教师习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具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养。
二、经常性、短时间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意义、有成效的影响。什么是课程?课程是一种占据具体时间、空间的活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随时随地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短时间的、经常性的。这个短是有别于40分钟的学科课程的,是兼顾了碎片化学习的现实的,是依据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化原理的,是集聚了班主任的教育优势的。这个短就是微课,大约10~15分钟。
我们注意到,现实生活碎片化带来短现象、微现象,多元、丰富、杂乱是短和微的根源,所以,教育的设计与组织也派生出微课的短教育形式。不仅是课堂形式,在日常学校活动中,也需要训练广大教师的教育微技能,包括:如何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短时观察、短时沟通;如何与家长进行短信息、微信、电话的短时沟通;如何与单个学生或家长互动;如何与团体的学生或家长互动。所有的学校活动,其内核都可以是刻意的,其形式都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自然而然的、润物细无声的。
三、体验性、活动性
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知识目标及技能方法的过程目标比较容易抓取和达成,因为这些目标常常是与考试分数直接挂钩的硬目标,诉诸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熟与不熟、能与不能、对与不对。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没有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归零的教育,而且是负性的教育。而心理健康课上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是无处不在的,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就是从最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取心理健康的基因教化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助长自以为是的教育,不是营造个个优秀、事事能干、处处超人的教育,而是扶正事事糟糕、处处挫败的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省视自己的特点,拥有调整自己的勇气,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达成进取乐观的心境。
四、实效性、便利性
实效性就是面对问题、解读问题、解决问题,便利性就是行之有效的抓手、举措、工具、路径、机制。过去,许多心理治疗、咨询的技术被冠以高大上的标签,令心理学初学者心动却难以行动。其实,只要将问题取向转换成发展取向,大部分技术都可以被资源化地模仿使用,如绘画、沙盘、雕塑、格盘、心理剧、社会测量等。资源化指的是避开不能解释的、弱化不能解决的,聚焦、放大、拓展当下的、有用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资源。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遭遇挫折、经历坎坷、怀疑自我、体验负性情绪的,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课程的基本态度与取向。时至心理健康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语境,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怎么来的都不那么重要,问题怎样可以改善,问题是否可以重新建构,问题可否获得新的出路、转换和替代,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指向。
五、创造性、开放性
开放性体现在随时共享、随时更新、不断累加的状态,教师对课程的使用既是模仿性的,也是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不仅基于教师的独特性及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也基于我们在师训方面的一再努力,即对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是系统性的。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形成的共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個无限大的课程,也是一个无限小的课程。“大”指的是它在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心智成熟等方面的重要性;“小”指的是它在教育方式、效果评量、系统控制等方面的局限性。心理微课是我们在两者之间努力达成某种平衡的一种解决方式,一种10~15分钟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实践的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