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体考虑以下四个要素:课标、教材、学生、中考。
一、对课程标准的考虑
1.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又不能上成纯语文技巧的训练课,而是要努力达成两者的统一。我个人的观点是:初中语文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应该略偏于工具性。也就是说,要更重视语感培养,并为此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和强化训练。
2.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人把它提炼为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这一理念的价值,简单来说,你要设计的问答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能使大多数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提高本领,得到启迪和熏陶。
3.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这一理念的价值就是要真正懂得尊重学生。教学设计要优先考虑学生的需要(想学什么)、可能(能学会什么)、困难(学习中有什么障碍),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把指点用在需要处。
4.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块。我们需要经常对照这些任务,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没有有效的措施,有没有为保障这些任务的最终实现完成自己的阶段任务。
二、对教材的考虑
1.全面熟悉初中语文教材,把握教材体系和编制意图,从而结合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出系统规划。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特点是“主题合成单元”模式,它既不同于新人教版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淡化文体模式,又不同于旧人教版的以文体为单元的编排模式,而是一种综合,是一种妥协式的选择。其实,它基本呈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表达角度类,即单元课文的组合侧重于内容范围的类同,像“民俗风情”、“至爱亲情”;第二种是表达方式类,即文体类同,像“借物抒情”、“小说之林”;第三种是读书方法类,像九年级上册开始的“学会读书”系列。注意到这种联系与区别,可为我们的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宏观把握和思考。
2.了解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点尤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是很笼统针对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的,譬如其中提到阅读教学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具体到某单元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根据单元特点,思考落实这一要求的可能性,并结合这一任务的系统学习计划,确定这单元的教学在系统计划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3.把握课文,不只是理解课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还必须思考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独特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摒弃“教课文”的观念,而代之以“用课文教”的观念,那么,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弄明白应该教什么,值得教什么。这样,我们就需要改变每篇课文都是生词、作者、背景介绍,分段、概括段意等笼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教法,而代之以根据系统教学需要和课文特点,突出重点,力求解决问题的扎实的、蜜蜂酿蜜式的教法。
三、对学生的考虑
1.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语文学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没有理科那样直接和显性,所以,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每篇课文、每堂课设计成独立的新授课。其实,我们应注重语文知识体系的过程性,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性。
譬如,在议论文的“论点”复习中,改变一般的先讲知识点——后进行练习的常用模式,而是从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出发,设计成:从标题直接找论点——从标题中发现论题,以论题指导寻找论点——在论题指导下,抓住体现作者观点的重要语句自己概括论点。这样三个梯度的设计,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帮助他们在复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在发展的同时,获得探索与进步的喜悦。
2.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性。这个道理理解很简单,但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特别容易疏忽照顾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改进的时候,多想想,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是大多数同学能达到的,在教学过程安排上,如何保障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学习过程,在具体环节设计上,如何体现好、中、差学生的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如何帮助大多数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譬如,我们在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安排全体同学准备3分钟,把超过1100个字、涉及8种不同的发声方法、10多种发声物体的第二段文字复述出来,实际这一教学设计只给了一个同学发言机会而已。完全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是否有能力用3分钟时间完成这样的目标,更没有考虑让多数同学明确本次复述的要求、掌握复述的要点和方法。因此,全体学生的准备是散乱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对其他同学是难以启发的,老师对发言的评价也是随意和模糊的。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那要求学生边读边理清“那个人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发声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成功。
3.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议论文单元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从教材的角度考虑应该教什么论点、论据、论证,但少有人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上考虑,他们在学习读、写议论文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读、写议论文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偏弱,阅读议论文可能难以理解作者的思维展开方式和论证优劣。学写议论文,则缺乏逻辑分析能力,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清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增加逻辑思维训练环节。譬如多问问学生,要你来说清那个道理,你认为该说清哪些问题。通过几篇课文的反复训练,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逻辑思维主要解决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说理总有针对性,三大问题侧重解决哪个,服从于说理的对象和客观需要。更难的是,在说清“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常常需要分析出一二三来,从不同的侧面论证,这种分析能力的锻炼除了依据课文让学生加深感知外,有必要及时地、反复地布置小练笔强化训练。
学会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学生,也更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发展。
四、对中考的考虑
1.对中考要求认识模糊,平时教学缺少针对性。中考考些什么,我们大体上都知道,但平常的教学中到底如何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应对中考的知识和技能,实际研究得很不够。这样,平时的教学不是漠视中考,就是用题海战,希望广种博收,造成效率低下。
研究中考要求,研究中考题型,寻找解题规律,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解题的知识储备和技巧积累问题,并和日常教学巧妙结合,是值得为、大有可为的一件事。
2.对中考要求认识偏废,平时教学以偏概全。这是尤为明显的一件事,像作文教学,还有比值越来越高的语言题和发散题,它们加起来要占到卷面分值的60%左右,但是,很多老师的平时教学用功不够。从教学目标设计上考虑,除了教学时间上的保证之外,更要思考如何在平时大量的阅读教学中,重视结合语言训练和作文训练。这同样是值得为、大有可为的一件事,需要大家的悉心研究和尝试。
譬如,在初三教学中每周安排一次抄作文作业,即每周给学生提供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一张中考作文纸,要求抄写必须符合四个基本要求:(一)用0.5黑水笔;(二)字迹必须清楚端正,且努力把字写在格子中间;(三)必须准确、规范地点好每一个标点;(四)必须规范分清段落。这一训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适应中考变化的要求。
总之,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对以上问题通盘考虑,就不难解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偏颇、凌乱、虚空等问题。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心怀课标和学生,眼盯课本和中考的初中语文教师,做到对三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通盘的目标设定和过程、方法研究,然后把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当作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一个脚印,努力做一个思路清晰的初中语文教师。■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体考虑以下四个要素:课标、教材、学生、中考。
一、对课程标准的考虑
1.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又不能上成纯语文技巧的训练课,而是要努力达成两者的统一。我个人的观点是:初中语文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应该略偏于工具性。也就是说,要更重视语感培养,并为此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和强化训练。
2.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人把它提炼为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这一理念的价值,简单来说,你要设计的问答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能使大多数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提高本领,得到启迪和熏陶。
3.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这一理念的价值就是要真正懂得尊重学生。教学设计要优先考虑学生的需要(想学什么)、可能(能学会什么)、困难(学习中有什么障碍),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把指点用在需要处。
4.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块。我们需要经常对照这些任务,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没有有效的措施,有没有为保障这些任务的最终实现完成自己的阶段任务。
二、对教材的考虑
1.全面熟悉初中语文教材,把握教材体系和编制意图,从而结合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出系统规划。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特点是“主题合成单元”模式,它既不同于新人教版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淡化文体模式,又不同于旧人教版的以文体为单元的编排模式,而是一种综合,是一种妥协式的选择。其实,它基本呈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表达角度类,即单元课文的组合侧重于内容范围的类同,像“民俗风情”、“至爱亲情”;第二种是表达方式类,即文体类同,像“借物抒情”、“小说之林”;第三种是读书方法类,像九年级上册开始的“学会读书”系列。注意到这种联系与区别,可为我们的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宏观把握和思考。
2.了解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点尤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是很笼统针对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的,譬如其中提到阅读教学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具体到某单元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根据单元特点,思考落实这一要求的可能性,并结合这一任务的系统学习计划,确定这单元的教学在系统计划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3.把握课文,不只是理解课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还必须思考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独特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摒弃“教课文”的观念,而代之以“用课文教”的观念,那么,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弄明白应该教什么,值得教什么。这样,我们就需要改变每篇课文都是生词、作者、背景介绍,分段、概括段意等笼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教法,而代之以根据系统教学需要和课文特点,突出重点,力求解决问题的扎实的、蜜蜂酿蜜式的教法。
三、对学生的考虑
1.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语文学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没有理科那样直接和显性,所以,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每篇课文、每堂课设计成独立的新授课。其实,我们应注重语文知识体系的过程性,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性。
譬如,在议论文的“论点”复习中,改变一般的先讲知识点——后进行练习的常用模式,而是从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出发,设计成:从标题直接找论点——从标题中发现论题,以论题指导寻找论点——在论题指导下,抓住体现作者观点的重要语句自己概括论点。这样三个梯度的设计,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帮助他们在复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在发展的同时,获得探索与进步的喜悦。
2.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性。这个道理理解很简单,但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特别容易疏忽照顾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改进的时候,多想想,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是大多数同学能达到的,在教学过程安排上,如何保障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学习过程,在具体环节设计上,如何体现好、中、差学生的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如何帮助大多数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譬如,我们在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安排全体同学准备3分钟,把超过1100个字、涉及8种不同的发声方法、10多种发声物体的第二段文字复述出来,实际这一教学设计只给了一个同学发言机会而已。完全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是否有能力用3分钟时间完成这样的目标,更没有考虑让多数同学明确本次复述的要求、掌握复述的要点和方法。因此,全体学生的准备是散乱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对其他同学是难以启发的,老师对发言的评价也是随意和模糊的。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那要求学生边读边理清“那个人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发声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成功。
3.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议论文单元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从教材的角度考虑应该教什么论点、论据、论证,但少有人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上考虑,他们在学习读、写议论文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读、写议论文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偏弱,阅读议论文可能难以理解作者的思维展开方式和论证优劣。学写议论文,则缺乏逻辑分析能力,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清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增加逻辑思维训练环节。譬如多问问学生,要你来说清那个道理,你认为该说清哪些问题。通过几篇课文的反复训练,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逻辑思维主要解决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说理总有针对性,三大问题侧重解决哪个,服从于说理的对象和客观需要。更难的是,在说清“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常常需要分析出一二三来,从不同的侧面论证,这种分析能力的锻炼除了依据课文让学生加深感知外,有必要及时地、反复地布置小练笔强化训练。
学会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学生,也更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发展。
四、对中考的考虑
1.对中考要求认识模糊,平时教学缺少针对性。中考考些什么,我们大体上都知道,但平常的教学中到底如何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应对中考的知识和技能,实际研究得很不够。这样,平时的教学不是漠视中考,就是用题海战,希望广种博收,造成效率低下。
研究中考要求,研究中考题型,寻找解题规律,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解题的知识储备和技巧积累问题,并和日常教学巧妙结合,是值得为、大有可为的一件事。
2.对中考要求认识偏废,平时教学以偏概全。这是尤为明显的一件事,像作文教学,还有比值越来越高的语言题和发散题,它们加起来要占到卷面分值的60%左右,但是,很多老师的平时教学用功不够。从教学目标设计上考虑,除了教学时间上的保证之外,更要思考如何在平时大量的阅读教学中,重视结合语言训练和作文训练。这同样是值得为、大有可为的一件事,需要大家的悉心研究和尝试。
譬如,在初三教学中每周安排一次抄作文作业,即每周给学生提供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一张中考作文纸,要求抄写必须符合四个基本要求:(一)用0.5黑水笔;(二)字迹必须清楚端正,且努力把字写在格子中间;(三)必须准确、规范地点好每一个标点;(四)必须规范分清段落。这一训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适应中考变化的要求。
总之,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对以上问题通盘考虑,就不难解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偏颇、凌乱、虚空等问题。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心怀课标和学生,眼盯课本和中考的初中语文教师,做到对三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通盘的目标设定和过程、方法研究,然后把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当作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一个脚印,努力做一个思路清晰的初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