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美;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创造美。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71-1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题记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美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素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能“点石成金”,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并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美。
例如我在上《壮美河山》一课时,应用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先请学生在老师的网络课件中自主学习《解题》这一栏目。该栏解释道: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说过:“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壮美即壮丽,是雄健有力,就是阳刚美;优美即秀美,是典雅婉约,就是阴柔美。江河以长江、黄河等为代表,而长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水是流动的,就象人的血液一样,所以中国古人说智者乐水。山岭有昆仑山、秦岭等,是构成大地的基本框架,象父亲一样伟岸。山是相对静止的,就象人的骨骼一样,所以中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所以在该课的一开始就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譬如阴阳知识、乐山乐水等潜移默化渗透进去了。这就是我们古典文化的美、传统思想的美。
然后我再在《河山》这一栏目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声像形式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在学习长江时可以看到CCTV《话说长江》里长江三峡的一段录像,著名主持人陈铎老师那浑厚深沉的嗓音与三峡如梦如幻的画面,真是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学生在学习黄河时可以看到《保卫黄河》MTV,粗犷激昂的音乐与壶口瀑布的唯美画面,可谓珠联璧合、黄金搭档。这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黄山时可以看到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系列《黄山》中天都峰仙境般的一段录像,“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实不只是徐霞客一人的感叹,否则怎会有“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呢?学生在学习珠峰时可以看到新浪网的专栏,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新高度是8844.43米。这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字美与文学美、科学美与思想美的完美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美
教育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好教师的目标就是要把两者巧妙结合,做到水乳交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美。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民族魂》一课时,教科书在前言部分特别指出是中华文化铸就了我们的民族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中华文化的烙印。教师要意在笔先,未雨绸缪,所以我事先已经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并安排以小组为单位来合作学习、讨论比赛。因此学生要预习,要思考,要分工;要搜索,要整理,要归纳。这里既竞争又合作,既思考又激辩。学生可以锻炼口才,练习网络能力,讲究团队协作等。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启发。虽然观点不同彼此有争论,但是课堂上我们用同一种语言——普通话,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烙印。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那是《易经》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易经》正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体现。在这时我穿插了一段美国布什总统访华时在清华大学演讲的录像,大家看到当时陪同的是胡锦涛,现在是我们的国家主席,因为他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而且可以清晰地看见布什身后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吗?这是近代的风云人物,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于民国三年概括的。“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这是梁启超先生对清华的殷殷期盼,也是许多清华人的内心准则。所以,梁先生,英豪巨眼;这八字,微言大义。清华大学难道不是许多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梦想吗?整节课,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看似“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实际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抽丝剥茧,水到渠成。每个问题就象一颗颗钻石,串起来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三、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不谋而合。教师要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探究学习创造美。
例如我在教学《八方美食》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吃有“非常”的兴趣。车尼尔雪夫斯基曾经提出了“美是生活”。学生们关心的从路边小吃烤山芋、臭豆腐到黄金宴、满汉全席,可谓包罗万象。特别是对其中的八大菜系情有独钟,鲁、苏、川、粤、浙、湘、闽、徽。其中苏帮的红烧狮子头,色香味俱全,体现出马克思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因此我们领导人用它来宴请各国元首。联系到我们本地特色食品,学生如数家珍:阳澄湖大闸蟹、长江三鲜、桂花栗子、鸭血糯、香椿头……在赞扬高档美食后,教师话锋一转,引入篮球巨人姚明的公益宣传:拒食鱼翅,从我做起!启发学生要把绿色健康环保作为食品标准。随后统计有多少学生在家烧过菜,并要求每位同学周末回家后,给父母烧一次菜,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是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美的声音。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71-1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题记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美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素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能“点石成金”,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并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美。
例如我在上《壮美河山》一课时,应用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先请学生在老师的网络课件中自主学习《解题》这一栏目。该栏解释道: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说过:“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壮美即壮丽,是雄健有力,就是阳刚美;优美即秀美,是典雅婉约,就是阴柔美。江河以长江、黄河等为代表,而长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水是流动的,就象人的血液一样,所以中国古人说智者乐水。山岭有昆仑山、秦岭等,是构成大地的基本框架,象父亲一样伟岸。山是相对静止的,就象人的骨骼一样,所以中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所以在该课的一开始就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譬如阴阳知识、乐山乐水等潜移默化渗透进去了。这就是我们古典文化的美、传统思想的美。
然后我再在《河山》这一栏目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声像形式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在学习长江时可以看到CCTV《话说长江》里长江三峡的一段录像,著名主持人陈铎老师那浑厚深沉的嗓音与三峡如梦如幻的画面,真是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学生在学习黄河时可以看到《保卫黄河》MTV,粗犷激昂的音乐与壶口瀑布的唯美画面,可谓珠联璧合、黄金搭档。这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黄山时可以看到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系列《黄山》中天都峰仙境般的一段录像,“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实不只是徐霞客一人的感叹,否则怎会有“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呢?学生在学习珠峰时可以看到新浪网的专栏,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新高度是8844.43米。这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字美与文学美、科学美与思想美的完美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美
教育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好教师的目标就是要把两者巧妙结合,做到水乳交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美。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民族魂》一课时,教科书在前言部分特别指出是中华文化铸就了我们的民族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中华文化的烙印。教师要意在笔先,未雨绸缪,所以我事先已经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并安排以小组为单位来合作学习、讨论比赛。因此学生要预习,要思考,要分工;要搜索,要整理,要归纳。这里既竞争又合作,既思考又激辩。学生可以锻炼口才,练习网络能力,讲究团队协作等。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启发。虽然观点不同彼此有争论,但是课堂上我们用同一种语言——普通话,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烙印。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那是《易经》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易经》正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体现。在这时我穿插了一段美国布什总统访华时在清华大学演讲的录像,大家看到当时陪同的是胡锦涛,现在是我们的国家主席,因为他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而且可以清晰地看见布什身后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吗?这是近代的风云人物,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于民国三年概括的。“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这是梁启超先生对清华的殷殷期盼,也是许多清华人的内心准则。所以,梁先生,英豪巨眼;这八字,微言大义。清华大学难道不是许多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梦想吗?整节课,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看似“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实际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抽丝剥茧,水到渠成。每个问题就象一颗颗钻石,串起来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三、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不谋而合。教师要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探究学习创造美。
例如我在教学《八方美食》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吃有“非常”的兴趣。车尼尔雪夫斯基曾经提出了“美是生活”。学生们关心的从路边小吃烤山芋、臭豆腐到黄金宴、满汉全席,可谓包罗万象。特别是对其中的八大菜系情有独钟,鲁、苏、川、粤、浙、湘、闽、徽。其中苏帮的红烧狮子头,色香味俱全,体现出马克思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因此我们领导人用它来宴请各国元首。联系到我们本地特色食品,学生如数家珍:阳澄湖大闸蟹、长江三鲜、桂花栗子、鸭血糯、香椿头……在赞扬高档美食后,教师话锋一转,引入篮球巨人姚明的公益宣传:拒食鱼翅,从我做起!启发学生要把绿色健康环保作为食品标准。随后统计有多少学生在家烧过菜,并要求每位同学周末回家后,给父母烧一次菜,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是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