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剧《变身怪医》(Jekyll and Hyde)根据19世纪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蒂芬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小说《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改编。原著中的男主人公具有双重人格,在医学博士亨利·杰克(Henry Jekyll)和残暴的恶魔爱德华·海德(Edward Hyde)之间切换。2021年初“新现场”将百老汇官方高清影像版《变身怪医》引进国内,于2月13日在保利云剧院限时免费放映,并于4月1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继续现场放映。这一版《变身怪医》由大卫·哈塞尔霍夫(David Hasselhoff)主演。
剧中的亨利认为,可以通过医学实验将善恶人格完全分离,但这一计划遭到医院理事会的强烈反对。亨利只能用自己做试验品,却在自己身上创造出一个邪恶的杀人魔鬼海德。海德的残暴行为日益升级,并逐渐占据身体的主导权。亨利为摆脱这个恶魔人格,最终在自己的婚礼上与其同归于尽。
善恶的对立与融合
原著中的亨利医生出于对医学的痴迷而研究人格分裂,但音乐剧给他添加了一个救人的初衷,即挽救像他父亲一样受精神病折磨的人。亨利在向董事会陈述实验计划时,希望能够牺牲一个病人做实验来拯救许多人的生命——从活人实验的建议可以窥见亨利的一丝黑暗心理。但此时的亨利还是以救助精神病人为使命。他坚定不移地追求科学的突破,在和朋友及未婚妻对话时都表现出对实验的执着。他屡次提起实验受阻,节奏紧张,气息急促,表现了对董事会的不满。即便在订婚这样大喜的时刻,他也没有将伟大的实验计划抛在脑后。
亨利在企图束缚邪恶的道路上,从救死扶伤的医生逐渐变成了刽子手。亨利第一次变身为海德时,除了发型变化之外,还露出了狰狞表情,呼应其暴躁性格。他身后的伴舞仿佛群魔乱舞。海德用嘶吼的声音歌唱,最后他搂住的舞女正是露西,暗示他对露西的欲望和占有。随着海德的意志力越来越强,他逐渐取得了亨利身体的控制权,可以通过主导动机看到这一变化。《迷失在黑暗中》(Lost in the darkness)这一曲中,“迷失”动机“Lost in the darkness,silence surrounds you”(迷失在黑暗中,寂静笼罩着你)首次出现。亨利挽起父亲的手臂,歌声柔缓,传达出忧伤而温柔的情绪。此时他踌躇满志,抱有悲天悯人之心。节奏柔缓如同哄人入睡的摇篮曲一般,仿佛在安抚失去神智的父亲,重复出现的唱段让人想起月光下一次又一次涌向岸边的海水。在“I will find the answer”(我将会找到答案)部分,旋律加强,音调升高,表现了亨利坚强的决心。唱段结束后,背景音乐旋律达到一个高潮,意味着整部剧正式拉开序幕。“迷失”动机再次出现在《生死对决》(Confrontation)时则完全变了味,喻示医生从天使到恶魔的堕落。此时海德刚刚杀害了露西,恢复为亨利人格。他身穿染血的白衬衫,头发散乱,跌跌撞撞地出现在台上。台上依然是《迷失在黑暗中》的旋律,观众却可以通过亨利摇摆的双臂和他的面部表情感受到他此时的自嘲、无奈和痛苦。亨利唱到一半,忽然身体向前倾斜,伴随着灯光的切换,海德狰狞的声音响起,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亨利和海德的人格交替出现,通过不同的音色和声调以及变幻的舞台灯光呈现。音乐节奏变快,呼应两人的针锋相对。亨利音色高亢,海德的歌声则带有一种嘶哑感;亨利妄图挣扎,海德咄咄紧逼。在短时间内对不同人格的呈现对歌手的演唱技巧提出了极大挑战。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很多人认为它表现了双重人格。如果从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海德代表的是亨利不符合他绅士身份的黑暗欲望。亨利已经拥有了出身名门的温柔未婚妻艾玛,即使被朋友带去红老鼠俱乐部“找乐子”,一贯的正直品格也注定了他不可能以亨利的身份去和露西谈情说爱。邪恶的海德却可以放大亨利内心深处的欲望,毫无顾忌地光顾红老鼠俱乐部并占有露西。亨利和海德对露西都抱有好感,但亨利只敢以朋友身份幫助露西,海德却在占有露西的时候对其肆意凌辱,让她伤痕累累。如果说海德杀死“恋童癖”的大主教还有几分替天行道的意味,那么在追杀其他董事时就显得非常残酷。这些上流社会的伪君子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海德却将生杀大权握在手中,肆意妄为。而露西之死则暴露了海德最自私最疯狂的一面。因为海德杀害露西的最大动机是嫉妒,他知道露西只爱亨利,不爱自己。剧中海德越来越残暴,最终不用药物也可以排挤掉亨利的人格而占据身体的主导权。亨利无计可施,只能选择自杀。
但双重人格的阐释意味着将亨利和海德完全分离。其实亨利并非完全谴责海德的所作所为,在他的自白中也显现出对海德行为的一定程度的认同。两种人格无法完全分离,亨利和海德更像善恶人格交汇于一体。一开始亨利并不知道海德的所作所为。比如他在露西带伤前来就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伤是自己的另一个人格所为,因而在露西提到海德的名字时才会感到震惊。但随着剧情推进,两人开始共享记忆和想法。比如亨利在推动医学实验时受到董事会的阻碍,海德就将董事会成员逐个杀害。亨利在清醒时预感到海德将会杀害露西,便让朋友带信去找露西,想让她远走高飞。后来在婚礼上,挟持艾玛的海德被未婚妻暂时唤回了理智,变回了亨利,放过了艾玛。海德虽是杀人恶魔,但并没有完全遗弃绅士的身份和教养,剧中至少有两处对此有所表现。比如露西在和亨利说起海德时,提到他是一位绅士。海德在杀死大主教之前,还引用了一番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典故,讽刺大主教是年老的罗密欧,去欺负年幼的朱丽叶。在中文版的一次演出彩蛋中,由刘令飞和郑云龙对唱属于亨利和艾玛的情歌《只有你最懂》(Take me as I am),也别有一番意味,表现亨利和海德才是最熟悉对方的人。
亨利性格的转变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比如《就在这瞬间》(This is the moment)这首歌中,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情绪饱满,感情层层递进,但他想要掌握神才有的权力。“I’ll sit forever with the gods!”(我将永远与诸神坐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渎神似的宗教狂热。大卫的表演略显夸张,加入了很多肢体动作。他高声呼喊,“I will not fall”(我不会堕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亨利最终还是堕落为杀人的魔鬼。在《生死对决》一曲中,海德也提到自己与“Satan”(魔鬼)同在。这些台词设计呼应了《圣经》中的“The fall of human”(人类的堕落)——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了伊甸园。又如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提到,魔鬼原本是大天使,因为骄傲之罪而堕入地狱。这段唱词既表现了亨利对科学的追求,又从宗教典故的角度解读了他的渎神之罪——身为凡人却妄想成为上帝。
亨利和海德的人物形象设计明显体现了善恶的模糊界限,剧中还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展示——上流社会的善恶并存。这些人看上去彬彬有礼,内心却一片肮脏。本剧多次通过《假面》(Facade)这首歌的主导动机加以暗示。“假面”动机第一次出现时已经奠定了全剧的基调,“There’s a face that we wear. In the cold light of day – It’s society’s mask. It’s society’s way. And the truth is, that it’s all a fa?ade!”(人人都有一张面具,来应对冷酷的白昼——这是处世面具,亦是处世之道。而真相是,一切皆为假象)上流社会的代表唱着以虚伪面具示人的处世之道。平民和下层阶级在舞台的另一边伴唱,揭露讽刺上层人士的虚伪,“伪君子”也呼应后面“恋童癖”的大主教。上流社会人士努力从下层人民中挤出一条道来,用鄙视的眼神看向后者,视他们为无可救药的群体。这一段歌曲旋律轻快,节奏紧张,反映了上层人士不顾人间疾苦的虚伪。
“假面”动机再度出现在亨利和艾玛订婚宴上,表明上流社会要在重要场合表现自己的高贵身份和姿态,但这一动机随即出现在伦敦东区红老鼠俱乐部的人物登场时。只是歌曲节奏变慢,音色略显喑哑,表明下流社会的人们迫于生计而从事不堪的职业。同时唱词里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英语拼写法,表明东区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下。此时亨利刚刚参加完订婚仪式,他的“绅士”朋友却拉他去俱乐部饮酒作乐找舞女。在红灯区的“假面”旋律中,一群道貌岸然的绅士鱼贯而入,颇为讽刺。又如身份显赫、从事慈善事业的大主教背地里却是个“恋童癖”。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上流社会众人身上的善恶并存。
无法逾越的阶级界限
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对立是这部音乐剧改编较为出彩的部分,尤其体现在剧中描绘的爱情故事上。原著中并没有未婚妻艾玛和露西这两个人物。艾玛身为名门淑女,善良美丽并有教养。与其说艾玛是亨利的未婚妻,不如说代表了亨利心中善良的一面。因为剧中有很多关于艾玛的疑问无法解释。艾玛在订婚宴上第一次出场时的唱词表明了她的独立精神,她本人并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但之后她作为未婚妻对亨利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仍然落入俗套,完全符合当时对理想妻子的要求。从唱段上看,艾玛的歌声带有明显的美声唱法痕迹。艾玛的主导动机“Once upon a time”(曾几何时)的唱段,呈现了如同咏叹调一样饱满而圆润的音色,在剧中每次出现都表现了艾玛对爱情的颂扬,对未婚夫的安抚和支持。在《只有你最懂》(Take me as I am)这首歌中二人经历了合唱和对唱,最后汇聚成一句情意绵绵的“take me as I am”。但讽刺的是,他们虽然唱着理解彼此,艾玛却对亨利的实验真相一无所知,亨利也没有让艾玛得知真相的意愿,撞见艾玛翻阅他的实验笔记时差点暴怒。因此《只有你最懂》听起来有一种强行互诉衷肠的感觉。最后在婚礼上,一向文质彬彬的未婚夫突然发狂,艾玛却表现出完全不同于深闺女子的镇定,甚至没有普通人应有的惊讶。艾玛好像知道了一切,选择原谅未婚夫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看,艾玛大概是改编者设定的“天使”。最后亨利在艾瑪怀中得到安息,有一种宗教式的救赎意味。
另一女性角色露西的身份设定几乎是艾玛的反面。露西作为伦敦东区夜总会“红老鼠”里的舞女,内心仍然保留着对知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开场曲目《无人知道我是谁》(No one knows who I am)展现了她的矛盾体——纯真天使和诱人女妖。也许正是这种双重气质吸引了亨利以及后来的海德。她的音色有一丝近似男声的嘶哑,装扮又散发着风尘气息,有几分挑逗客人的意味。之后她所唱的《善恶难分》(Good and evil)点明了全剧主题,并在无意中激励了亨利推进实验。露西在接受了亨利的帮助后,坠入爱河。台上的艾玛和露西在两个角落先后唱起《在他眼中》(In his eyes)这首歌,让人想起了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小百合和埃斯梅拉达唱的那首赞美菲比思的《君似骄阳》。露西原本要在亨利的帮助下开始新的生活,却由于海德的出现而命丧九泉。这个不幸女子的人生悲剧具有更多的审美意义。
两个女性都爱着亨利,但这部剧的设定是只有名门淑女艾玛才能救赎陷入泥潭的亨利,而地位低下的舞女露西,反而在无意中推动亨利走上不归路。海德可以毫无同情心地杀死露西,却无法下手伤害艾玛。这些区别对待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意味。两个阶层的死后待遇也具有云泥之别。“恋童癖”大主教被海德杀死后,人们还为他做宗教法事,以为他临死前是和他的“女儿”在一起散步。而露西死后,人们把她的尸体抬到一辆铁板车上运走,表现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剧中的亨利认为,可以通过医学实验将善恶人格完全分离,但这一计划遭到医院理事会的强烈反对。亨利只能用自己做试验品,却在自己身上创造出一个邪恶的杀人魔鬼海德。海德的残暴行为日益升级,并逐渐占据身体的主导权。亨利为摆脱这个恶魔人格,最终在自己的婚礼上与其同归于尽。
善恶的对立与融合
原著中的亨利医生出于对医学的痴迷而研究人格分裂,但音乐剧给他添加了一个救人的初衷,即挽救像他父亲一样受精神病折磨的人。亨利在向董事会陈述实验计划时,希望能够牺牲一个病人做实验来拯救许多人的生命——从活人实验的建议可以窥见亨利的一丝黑暗心理。但此时的亨利还是以救助精神病人为使命。他坚定不移地追求科学的突破,在和朋友及未婚妻对话时都表现出对实验的执着。他屡次提起实验受阻,节奏紧张,气息急促,表现了对董事会的不满。即便在订婚这样大喜的时刻,他也没有将伟大的实验计划抛在脑后。
亨利在企图束缚邪恶的道路上,从救死扶伤的医生逐渐变成了刽子手。亨利第一次变身为海德时,除了发型变化之外,还露出了狰狞表情,呼应其暴躁性格。他身后的伴舞仿佛群魔乱舞。海德用嘶吼的声音歌唱,最后他搂住的舞女正是露西,暗示他对露西的欲望和占有。随着海德的意志力越来越强,他逐渐取得了亨利身体的控制权,可以通过主导动机看到这一变化。《迷失在黑暗中》(Lost in the darkness)这一曲中,“迷失”动机“Lost in the darkness,silence surrounds you”(迷失在黑暗中,寂静笼罩着你)首次出现。亨利挽起父亲的手臂,歌声柔缓,传达出忧伤而温柔的情绪。此时他踌躇满志,抱有悲天悯人之心。节奏柔缓如同哄人入睡的摇篮曲一般,仿佛在安抚失去神智的父亲,重复出现的唱段让人想起月光下一次又一次涌向岸边的海水。在“I will find the answer”(我将会找到答案)部分,旋律加强,音调升高,表现了亨利坚强的决心。唱段结束后,背景音乐旋律达到一个高潮,意味着整部剧正式拉开序幕。“迷失”动机再次出现在《生死对决》(Confrontation)时则完全变了味,喻示医生从天使到恶魔的堕落。此时海德刚刚杀害了露西,恢复为亨利人格。他身穿染血的白衬衫,头发散乱,跌跌撞撞地出现在台上。台上依然是《迷失在黑暗中》的旋律,观众却可以通过亨利摇摆的双臂和他的面部表情感受到他此时的自嘲、无奈和痛苦。亨利唱到一半,忽然身体向前倾斜,伴随着灯光的切换,海德狰狞的声音响起,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亨利和海德的人格交替出现,通过不同的音色和声调以及变幻的舞台灯光呈现。音乐节奏变快,呼应两人的针锋相对。亨利音色高亢,海德的歌声则带有一种嘶哑感;亨利妄图挣扎,海德咄咄紧逼。在短时间内对不同人格的呈现对歌手的演唱技巧提出了极大挑战。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很多人认为它表现了双重人格。如果从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海德代表的是亨利不符合他绅士身份的黑暗欲望。亨利已经拥有了出身名门的温柔未婚妻艾玛,即使被朋友带去红老鼠俱乐部“找乐子”,一贯的正直品格也注定了他不可能以亨利的身份去和露西谈情说爱。邪恶的海德却可以放大亨利内心深处的欲望,毫无顾忌地光顾红老鼠俱乐部并占有露西。亨利和海德对露西都抱有好感,但亨利只敢以朋友身份幫助露西,海德却在占有露西的时候对其肆意凌辱,让她伤痕累累。如果说海德杀死“恋童癖”的大主教还有几分替天行道的意味,那么在追杀其他董事时就显得非常残酷。这些上流社会的伪君子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海德却将生杀大权握在手中,肆意妄为。而露西之死则暴露了海德最自私最疯狂的一面。因为海德杀害露西的最大动机是嫉妒,他知道露西只爱亨利,不爱自己。剧中海德越来越残暴,最终不用药物也可以排挤掉亨利的人格而占据身体的主导权。亨利无计可施,只能选择自杀。
但双重人格的阐释意味着将亨利和海德完全分离。其实亨利并非完全谴责海德的所作所为,在他的自白中也显现出对海德行为的一定程度的认同。两种人格无法完全分离,亨利和海德更像善恶人格交汇于一体。一开始亨利并不知道海德的所作所为。比如他在露西带伤前来就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伤是自己的另一个人格所为,因而在露西提到海德的名字时才会感到震惊。但随着剧情推进,两人开始共享记忆和想法。比如亨利在推动医学实验时受到董事会的阻碍,海德就将董事会成员逐个杀害。亨利在清醒时预感到海德将会杀害露西,便让朋友带信去找露西,想让她远走高飞。后来在婚礼上,挟持艾玛的海德被未婚妻暂时唤回了理智,变回了亨利,放过了艾玛。海德虽是杀人恶魔,但并没有完全遗弃绅士的身份和教养,剧中至少有两处对此有所表现。比如露西在和亨利说起海德时,提到他是一位绅士。海德在杀死大主教之前,还引用了一番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典故,讽刺大主教是年老的罗密欧,去欺负年幼的朱丽叶。在中文版的一次演出彩蛋中,由刘令飞和郑云龙对唱属于亨利和艾玛的情歌《只有你最懂》(Take me as I am),也别有一番意味,表现亨利和海德才是最熟悉对方的人。
亨利性格的转变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比如《就在这瞬间》(This is the moment)这首歌中,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情绪饱满,感情层层递进,但他想要掌握神才有的权力。“I’ll sit forever with the gods!”(我将永远与诸神坐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渎神似的宗教狂热。大卫的表演略显夸张,加入了很多肢体动作。他高声呼喊,“I will not fall”(我不会堕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亨利最终还是堕落为杀人的魔鬼。在《生死对决》一曲中,海德也提到自己与“Satan”(魔鬼)同在。这些台词设计呼应了《圣经》中的“The fall of human”(人类的堕落)——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了伊甸园。又如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提到,魔鬼原本是大天使,因为骄傲之罪而堕入地狱。这段唱词既表现了亨利对科学的追求,又从宗教典故的角度解读了他的渎神之罪——身为凡人却妄想成为上帝。
亨利和海德的人物形象设计明显体现了善恶的模糊界限,剧中还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展示——上流社会的善恶并存。这些人看上去彬彬有礼,内心却一片肮脏。本剧多次通过《假面》(Facade)这首歌的主导动机加以暗示。“假面”动机第一次出现时已经奠定了全剧的基调,“There’s a face that we wear. In the cold light of day – It’s society’s mask. It’s society’s way. And the truth is, that it’s all a fa?ade!”(人人都有一张面具,来应对冷酷的白昼——这是处世面具,亦是处世之道。而真相是,一切皆为假象)上流社会的代表唱着以虚伪面具示人的处世之道。平民和下层阶级在舞台的另一边伴唱,揭露讽刺上层人士的虚伪,“伪君子”也呼应后面“恋童癖”的大主教。上流社会人士努力从下层人民中挤出一条道来,用鄙视的眼神看向后者,视他们为无可救药的群体。这一段歌曲旋律轻快,节奏紧张,反映了上层人士不顾人间疾苦的虚伪。
“假面”动机再度出现在亨利和艾玛订婚宴上,表明上流社会要在重要场合表现自己的高贵身份和姿态,但这一动机随即出现在伦敦东区红老鼠俱乐部的人物登场时。只是歌曲节奏变慢,音色略显喑哑,表明下流社会的人们迫于生计而从事不堪的职业。同时唱词里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英语拼写法,表明东区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下。此时亨利刚刚参加完订婚仪式,他的“绅士”朋友却拉他去俱乐部饮酒作乐找舞女。在红灯区的“假面”旋律中,一群道貌岸然的绅士鱼贯而入,颇为讽刺。又如身份显赫、从事慈善事业的大主教背地里却是个“恋童癖”。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上流社会众人身上的善恶并存。
无法逾越的阶级界限
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对立是这部音乐剧改编较为出彩的部分,尤其体现在剧中描绘的爱情故事上。原著中并没有未婚妻艾玛和露西这两个人物。艾玛身为名门淑女,善良美丽并有教养。与其说艾玛是亨利的未婚妻,不如说代表了亨利心中善良的一面。因为剧中有很多关于艾玛的疑问无法解释。艾玛在订婚宴上第一次出场时的唱词表明了她的独立精神,她本人并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但之后她作为未婚妻对亨利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仍然落入俗套,完全符合当时对理想妻子的要求。从唱段上看,艾玛的歌声带有明显的美声唱法痕迹。艾玛的主导动机“Once upon a time”(曾几何时)的唱段,呈现了如同咏叹调一样饱满而圆润的音色,在剧中每次出现都表现了艾玛对爱情的颂扬,对未婚夫的安抚和支持。在《只有你最懂》(Take me as I am)这首歌中二人经历了合唱和对唱,最后汇聚成一句情意绵绵的“take me as I am”。但讽刺的是,他们虽然唱着理解彼此,艾玛却对亨利的实验真相一无所知,亨利也没有让艾玛得知真相的意愿,撞见艾玛翻阅他的实验笔记时差点暴怒。因此《只有你最懂》听起来有一种强行互诉衷肠的感觉。最后在婚礼上,一向文质彬彬的未婚夫突然发狂,艾玛却表现出完全不同于深闺女子的镇定,甚至没有普通人应有的惊讶。艾玛好像知道了一切,选择原谅未婚夫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看,艾玛大概是改编者设定的“天使”。最后亨利在艾瑪怀中得到安息,有一种宗教式的救赎意味。
另一女性角色露西的身份设定几乎是艾玛的反面。露西作为伦敦东区夜总会“红老鼠”里的舞女,内心仍然保留着对知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开场曲目《无人知道我是谁》(No one knows who I am)展现了她的矛盾体——纯真天使和诱人女妖。也许正是这种双重气质吸引了亨利以及后来的海德。她的音色有一丝近似男声的嘶哑,装扮又散发着风尘气息,有几分挑逗客人的意味。之后她所唱的《善恶难分》(Good and evil)点明了全剧主题,并在无意中激励了亨利推进实验。露西在接受了亨利的帮助后,坠入爱河。台上的艾玛和露西在两个角落先后唱起《在他眼中》(In his eyes)这首歌,让人想起了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小百合和埃斯梅拉达唱的那首赞美菲比思的《君似骄阳》。露西原本要在亨利的帮助下开始新的生活,却由于海德的出现而命丧九泉。这个不幸女子的人生悲剧具有更多的审美意义。
两个女性都爱着亨利,但这部剧的设定是只有名门淑女艾玛才能救赎陷入泥潭的亨利,而地位低下的舞女露西,反而在无意中推动亨利走上不归路。海德可以毫无同情心地杀死露西,却无法下手伤害艾玛。这些区别对待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意味。两个阶层的死后待遇也具有云泥之别。“恋童癖”大主教被海德杀死后,人们还为他做宗教法事,以为他临死前是和他的“女儿”在一起散步。而露西死后,人们把她的尸体抬到一辆铁板车上运走,表现了强烈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