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原规划在城市外围的铁路被纳入了城市建设的范围,由于噪音污染以及新兴的技术更替等原因,这些铁路逐渐退出公众的视野。近年,高密度城市规划理念的提出,城市废弃地重新被大众关注。而废弃铁路因其序列长、污染物最低、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而被认为是城市中可塑性最强的工业废弃地。对城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设计进行研究,并以厦门市铁路公園为例探讨城市废弃景观空间更新设计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废弃地;废弃铁路景观更新;厦门铁路文化公园
  一、城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研究背景与项目定位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退化
  众所周知,低密度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向郊区蔓延。郊区化使得大量的原本规划在城市外围的基础设施被纳入了城市的范围[1]。随着新兴的生产技术被注入了通讯、交通各个生产行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些基础设施的功能逐渐退化,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阻碍。
  (二)城市绿地要求的提升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其具有生态、社会、经济和景观这四大功能效益,是反映城市宜居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设施[2],而棕地与绿地并列对应存在,为土地开发提供了更具可持续的选择[3]。
  (三)城市废弃铁路的定位
  在大量的城市工业废弃地中,废弃工业铁路,因其序列长、污染残存物最低、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被认为是城市中可塑性最强的城市工业废弃地。废弃轨道沿线景观生态的恢复将非常有助于城市系统高效运作,实现城市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也将是注入城市棕地的新鲜血液,带动片区生态、商态、文态的恢复[4]。
  二、城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一)设计理念
  铁路建设是一个城市工业化的开始,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工业文化,带有城市发展早期的记忆。废弃铁路作为特殊的历史遗迹,更新改造时应注意对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加以保护,而其在城市发展中地位特殊,改造的同时不仅要用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手段,更应和当下城市建设相结合,改变废弃铁路原有的交通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
  (二)设计原则
  1.生态原则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遵从两种生态理念:一是对原有场地的生态修复性和完善性设计;二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干扰性的生态补偿设计[5]。城市铁路的土壤在建设使用过程中受到抑草农药及重金属等污染,因此在建设之初,应采用耐污染的先锋植物,对铁路景观空间进行生态修复。而后,塑造景观效果的过程中,应坚持使用耐旱的乡土树种,选取低维护成本的植被,对场地的原有生物应保留多于重塑。
  2.场所精神保护原则
  铁路涵盖着大量本土居民生活的记忆,在建设改造过程中,应注意对场地中原有构筑物的保护,避免大幅度改造而丢失场地原有的场所精神,破坏场地的历史文化。
  3.空间舒适原则
  城市铁路主要承担运载功能,其周边景观尺度都是建立在快速移动的视觉感受上。若转变其场地性质,将其做为城市绿色通道,即要考虑城市慢行系统对景观尺度要求,其周边的草花造型设计单元重复面积要更小,每个单位的面积也适当缩短。并且从道路的角度来说,铁路的交通轨道间距较小,而若作为城市公园,应考虑拓宽道路,改变原有局促的视觉感受。
  三、城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现存问题
  根据多个场地的现场调研以及资料查找,现将城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现存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点:原设施利用手法单一;植被维护管理难度大;空间冗长单调;景观单元分散。
  (一)原设施利用
  对原有设施的设计往往停留在出新或是模拟改造的层面,很难有深层次的方案策略。这种对原设施的翻新处理,使得原设施失去了斑驳的机理,缺失了文化情感的同时铁路又是活态景观,如果仅仅是对场地进行翻新则很难唤起人们的记忆。
  (二)植被维护管理
  铁路公园因其长度大,涉及区域往往要跨区,又因其空间较为狭小,空间中大量的造景都是以植物为主,其植被的修剪、管理都成为后期维护的一大难题。
  (三)空间组织单一
  铁路公园的功能区往往沿着铁路进行布置,因其带状性的特征,道路宽度的狭窄,立面变化单一,很难做到空间变化丰富的效果,极易造成路长、景观单一等问题。
  (四)景观单元分散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废弃的铁路往往会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把部分路段拆除,加之涉及区域广泛,路线的长度常常高达上万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常面临中间拦断的问题,其阻挡了公园线路的流畅性,破坏了公园的完整性。
  四、厦门铁路公园景观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一)厦门铁路公园发展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
  厦门铁路公园铁路全长4.5公里,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以厦门火车站为起点,终点为厦门和平码头[6]。位于城市中心地带,铁路公园的带状结构,能够将洪山公园、万石山风景区、虎溪岩景区及厦港老城区等厦门特色景区进行串联,在城市中形成一个连贯的观光游览线。
  2.文化价值
  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开建,次年建成,是当时厦门市唯一一条铁路。由此,厦门开始进入了工业化道路,铁路专门为运输城市建设建材和军用设备方便而铺设,没有通客车。在《新中国海战档案》中简述到鹰厦铁路曾在1958年“8.23”事件前夕参与了“陆地行舟”计划[7]。战争结束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脚步,这条铁路也被纳入了城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条铁路开始被闲置,老铁路开始承担货物运载的任务。时至今日,这条铁路已经完全失去了其运输的功能。老铁路承载了厦门工业化初期的记忆,某种程度上也保留了厦门交通发展初期的记忆[8]。
  (二)厦门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设计   1.厦门市废弃铁路景观空间更新策略
  (1)铁路功能设施更新
  1.1铁路交通设备更新
  对铁轨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义。原用于界定铁路范围,引导火车路线的铁轨,改造将保留其引导功能,并加固原枕木,重新铺设防腐木以及砂石增加其步行舒适度。铁轨两侧进行地被植物的种植,限定道路范围,突出铁轨边界。
  场地中遗留着部分原有的火车头,改造方案中,设计了一个露天火车博物馆对其进行展示,并利用定期的测评,使得火车重新开动,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看,形成活态景观。除了火车头,重新使用的交通设备还包括交通灯、拦车杆等,这种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使得场所精神得到诠释。
  1.2铁路附属设施更新
  铁路原场地两侧保留着大量废弃功能设施,例如小卖部、月台等。在改造方案中,对建筑物及周边景观进行重新设计。重新注入商业功能,改变设施原有的功能性质,使其恢复利用。
  (2)植物更新
  场地废弃多年,常年的人迹罕至使其已经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群落。设计保留原有高大乔木、爬山虎、芦苇等野生植被,并在此基础之上种植了夹竹桃、三角梅等乡土树种,大幅度降低后期养护管理的成本,而三角梅作为厦门市的市花,它的利用使得场地地域性更加明显。
  2.厦门废弃铁路景观空间结构与线路展示
  鹰厦铁路延伸段再利用规划设计采用绿道模式以文化构架为线索,以保留铁路建设和改造的历史、恢复其生态面貌为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一线四区”的主题结构。“一线”主要是以废弃铁路廊道为主线,四区是指以各具主题特色的铁路文化区、民情生活区、风情体验区、都市休闲区举孝廉[9]。
  (1)空间结构展示
  在整体的设计上,考虑到铁路总体沿线较长,在改造方案中将场地划分为铁路文化区,民情生活区、风情体验区、都市休闲区四个主题功能区。
  铁路文化区,设计中利用原道班房改造成小月台等建筑小品,新增200平方米的风琴俱乐部,加强了场地的艺术氛围;民情生活区,临近居民区,以静态功能为主,设置了大量的雕塑,利用雕塑再现历史情境;风情体验区,囊括了一条废弃隧道洪山隧道,全长700米,隧道岩壁上刻着铁路建成时期和建成后的场景,以浮雕的形式科普铁路建造的故事;都市休闲区,是全段中最靠近城市中心的部分,至此整个公园由幽闭到豁然开朗,由安静到喧嚣,利用现代风格的景观完成了一个公园到城市、历史到现代的过渡。
  (2)空间路线展示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各个功能区长度适宜,分区特色不尽相同,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将厦门“古早”文化与厦门“交通记忆”进行再融糅再现。整体节奏感上,铁路文化区、民情生活区,整体景观视线范围相对狭小,以铁路宽度为限定,而在风情体验区则是从高度上进行了限定,当中的鸿山隧道用时间维度展示了铁路历史文化,将序列推向高潮。都市休闲区以广场等空旷的场地为空间序列的结尾,与海岸对面的鼓浪屿遥相呼应。无限定的空间与在此之前的系列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利用了传统园林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手法。
  五、结语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将鹰厦铁路的延伸线进行重新改造,铁路公园的成功,使得铁路沿线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连接了城市公园,使得分散的城市绿地得到了贯通。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类似的废弃地,它们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保留着城市发展的伊始。在针对其保护的同时如何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跟上现代化的脚步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獻:
  [1]吴恩融.高密度城市设计——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3.
  [2]张利华,张京昆,黄宝荣.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
  [3]贾斯汀·霍兰德,尼尔·科克伍德,茱莉亚·高德著.棕地再生原则——废弃地的清理·设计·利用[M].郑晓笛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01):10.
  [4]王琼,张颖,郑凯.串起城市破碎景观的蜥蜴——城市废弃轨道空间生态重构[J].安徽建筑,2009,(05) :8.
  [5]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高鹏.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景观型绿道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7]崔京生.新中国海事档案[J].档案春秋,2007,(08):6-30.
  [8]李园园,王庆斌.废弃场地的主题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废弃铁路的主题公园改造为例[J].艺术科技,2014,(12):193-194.
  [9]吴博.城市废弃铁路再利用模式研究——以鹰厘铁路延伸段改造为例[D].中南大学,2013.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庞鲜,硕士,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室内与家具设计。  苏灵杰,福州市博诺森装饰有限公司室内设计师。  [2016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壮族传统元素在主题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840]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园林设计也长足进步,但是城市狭小的空间与设计缺乏原创性等问题也制约了园林设计的发展。从写意化的园林设计出发,以日本传统园林为例,试图找寻以写意化设计的方式解决园林设计中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园林;景观设计;写意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作为一个具有千百年园林设计传统的文明古国,园林设计从改革开放以来再次回到中国大地,并表现
期刊
摘 要: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重要脉络,是城市空间联系的纽带。在城市滨河景观改造过程中,应结合其地域及基址条件综合考虑。现以荆襄河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初步探讨滨河景观规划中地域认知与场地理解问题,规划在充分调查现状基址条件及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基础之上,力求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植物、园林建筑、景观雕塑、铺装、水体等关键景观的设计,进行公园空间塑造,探讨具有地域特质的园林空间营建。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
期刊
摘 要:在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开发利用的背景下,研究慢行系统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对城市的塑造,通过对安阳地区滨水区慢行空间的调查,发现该地区滨水区慢行系统串联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得出慢行交通系统与滨水周边的空间环境关系。从城市设计层面出发,以慢行空间构筑为出发点,重塑城市滨水区及周边历史文化区、商业区、景观区、居民区的空间形态,由慢行空间网格促进城市各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点、线、面四通八达的慢行空间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极为迅速。通过对“中阿博览会”的分析,结合我国会展设计中的特点,了解我国会展设计所遵循的建设原则,从我国会展的媒介、会徽和主体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我国会展设计的要素进行研究探讨,帮助我国会展业找到一个构建和展示设计理念及构建一个品牌形象的方式。  关键词:中阿博览会;会展设计;设计要素  “中阿博览会”的全称是中国—阿拉伯国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雕塑经过夏商周先秦四个时代,到了秦汉时代出现了雕塑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题材范围广泛、制作规模较大、风格沧桑厚重。通过资料的查阅,其雕塑艺术的特征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秦代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文化支柱。其全面发展的社会现状,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在那个时期,雕塑和绘画的艺术水平
期刊
摘 要:四川是一个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这里的人有着鲜明的性格特色。辣妹子、耙耳朵是这里典型夫妻的代名词。与此同时,这里的亲子和谐度也是不可小觑,低和谐度的仅占6%;不过,高和谐度也只占30%。亲子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极有分量的一部分。中国人常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要让祖国的新生力量顺利注入社会,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应,也需要上一代人及时纠正自身行为,主动出击改善亲子关
期刊
摘 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生态景观设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促进了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也为其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教学中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气候学、工程学、艺术设计等,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景观设计的需求,景观设计教学需要进行改革,而且在教学改革中,需要从多维性角度出发,强调教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多维性  在社会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居住区人居环境的研究,探寻都市远城区社区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构筑物风貌三个层面上的特点。结合周边环境及文化氛围,重点探索主入口商业区、团组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与居住区文化的融合及有效的推动措施,以期实现一派“都市桃源”的优美社区环境。  关键词:居住区文化;自然式园林;时尚生活  一、江城春苑住宅小区概况  江城春苑住宅小区(汉武国际城)项目位于乌海市汉南经济开发区南二路,西临马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时尚讯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眼界,资讯的传播渗透,大众审美趣味的追逐也变得渐趋多元。以跨界艺术背景下服装审美趣味的追逐为题,旨在剖析出影响当下人们服装审美趣味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跨界艺术;现代服装;审美趣味;消费文化  审美是一个美学问题,是人类对事物欣赏与鉴别的一种特殊能力,是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与创造力综合的精神活动。当事物中某种与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并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