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团体咨询式教学是将团体咨询技术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团体咨询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团体咨询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1 团体咨询技术简介
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形式一般适用于解决团体成员共有的发展问题或相似的心理障碍。团体咨询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效率,通过成员的亲自参与与亲身体验可将在团体中学会的技术迅速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这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增强团体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人格成长。
20世纪90年代末,团体咨询技术在我国高校迅速推广并得以发展,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2 团体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1 团体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比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爱情态度问题、生命价值观问题、挫折应对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Gladding说,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Gladding,1996)大学生班集体是天然的咨询团体,实施团体咨询式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咨询式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为此积极创造条件。
团体咨询式的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
2.3 团体咨询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咨询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根据主题目的精心设计相关的活动。这些精心设计并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的活动,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并精心组织实施,可以营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 团体咨询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3.1 自我意识专题
在自我意识专题中,首先讲述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然后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1)20个“我是谁”。教师指导学生在纸上迅速写下20个“我是……”的句子,请学生与邻近的同学分享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写的句子,并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班级里一个个独特的人。最后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20个句子,并交流活动的感受。
(2)我的生命线。请学生用笔在纸上划一条代表自己生命长度的生命线,起点是其出生的时间,终点是其预测死亡的时间。然后在这条线上找到自己现在的年龄位置,请学生静静思考一下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最难忘的三件事,以及在今后的日子里最想达到的3个目标。请同学相互之间分享、交流、思考。
(3)原生家庭探索。请学生写出几个与其自小同住的或对其影响深刻的家庭成员,并分别写出欣赏他们的三个优点和不欣赏他们的三个特点。然后去发现这些特点中有哪些是现在的自己具备的特点,并去思考、交流、感悟。
3.2人际交往专题
在人际交往专题中,首先组织话题讨论:什么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然后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下转第52页)(上接第15页)
(1)信任之旅。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帮助盲人的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然后在帮助人的搀扶下,带领“盲人”在教室内外活动。其间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与大家交流当“盲人”的感觉和当帮助盲人的人的感觉。组织同学讨论如何培养对他人的信任和如何让别人充分地信任自己。
(2)戴高帽。邻近的学生围圈而坐。请一位同学戴上报纸做的“高帽子”,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每个成员轮流戴一次高帽。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真诚,努力去发现他人的长处,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然后分享被人夸奖的感觉,讨论怎样在人际交往中用心去发现他人的长处。
3.3 情绪管理专题
在情绪管理专题中,首先讲授情绪的价值,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情绪感染现象。然后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识别情绪、认识情绪产生的来源以及情绪管理的方法。
(1)表情演绎和情绪识别。请一个或几个学生做表情,其他同学猜这些表情分别代表着什么情绪。讨论思考:是否每个人都会合理表达情绪以及我们是否能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
(2)故事分析。以“小岛卖鞋”故事为例,让学生了解情绪不是直接由事件引发的,而是由人对事件的认知而引起的,解释情绪的ABC理论,并引发学生讨论、思考自身情绪的来源。
(3)情绪管理方法。请学生先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进行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方法,然后总结几种有效地情绪管理策略。
3.4 其它专题
在挫折与压力专题,可以通过让学生顶着几本书来体验压力感受,并讨论思考解压方法;在爱情心理专题,以问答活动形式来探讨爱情话题以及两性对于爱情的观点和态度的异同;在择业与就业专题,以职业兴趣测量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择业方向,以模拟面试的形式来讨论如何应对职场考试;在学习心理专题,以头脑风暴形式来思考、讨论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4 团体咨询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效果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咨询方式教学,要求教师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有关活动的精心组织上,并着重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
根据课堂观察和课下学生反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新型的团体咨询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并且启发了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一种虽然课堂学习结束,生活学习却刚刚开始的效果。同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一些不足:
(1)由于实际教学班级过大,多达100-200人,有时对于个别学生会有无形的伤害。比如某同学个性孤僻,在课堂上很难融入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当他看到其他同学很高兴地参与活动,会加重其孤独感,而教师却未必可以注意到这种伤害。
(2)课堂纪律难以掌控。在活动中如果有同学故意扰乱课堂氛围,就会影响到活动效果。
(3)在探索自我时,由于与周围的人还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所以人际互动的少。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掌控全局的能力,而适当的培养几个小组组长也可以帮助自己维持活动局面,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喜春.论心理教育课团体咨询教学的优势[J].山东教育科研,2000(7/8).
关键词团体咨询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1 团体咨询技术简介
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形式一般适用于解决团体成员共有的发展问题或相似的心理障碍。团体咨询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效率,通过成员的亲自参与与亲身体验可将在团体中学会的技术迅速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这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增强团体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人格成长。
20世纪90年代末,团体咨询技术在我国高校迅速推广并得以发展,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2 团体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1 团体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比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爱情态度问题、生命价值观问题、挫折应对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Gladding说,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Gladding,1996)大学生班集体是天然的咨询团体,实施团体咨询式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咨询式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为此积极创造条件。
团体咨询式的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
2.3 团体咨询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咨询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根据主题目的精心设计相关的活动。这些精心设计并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的活动,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并精心组织实施,可以营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 团体咨询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3.1 自我意识专题
在自我意识专题中,首先讲述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然后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1)20个“我是谁”。教师指导学生在纸上迅速写下20个“我是……”的句子,请学生与邻近的同学分享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写的句子,并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班级里一个个独特的人。最后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20个句子,并交流活动的感受。
(2)我的生命线。请学生用笔在纸上划一条代表自己生命长度的生命线,起点是其出生的时间,终点是其预测死亡的时间。然后在这条线上找到自己现在的年龄位置,请学生静静思考一下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最难忘的三件事,以及在今后的日子里最想达到的3个目标。请同学相互之间分享、交流、思考。
(3)原生家庭探索。请学生写出几个与其自小同住的或对其影响深刻的家庭成员,并分别写出欣赏他们的三个优点和不欣赏他们的三个特点。然后去发现这些特点中有哪些是现在的自己具备的特点,并去思考、交流、感悟。
3.2人际交往专题
在人际交往专题中,首先组织话题讨论:什么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然后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下转第52页)(上接第15页)
(1)信任之旅。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帮助盲人的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然后在帮助人的搀扶下,带领“盲人”在教室内外活动。其间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与大家交流当“盲人”的感觉和当帮助盲人的人的感觉。组织同学讨论如何培养对他人的信任和如何让别人充分地信任自己。
(2)戴高帽。邻近的学生围圈而坐。请一位同学戴上报纸做的“高帽子”,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每个成员轮流戴一次高帽。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真诚,努力去发现他人的长处,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然后分享被人夸奖的感觉,讨论怎样在人际交往中用心去发现他人的长处。
3.3 情绪管理专题
在情绪管理专题中,首先讲授情绪的价值,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情绪感染现象。然后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识别情绪、认识情绪产生的来源以及情绪管理的方法。
(1)表情演绎和情绪识别。请一个或几个学生做表情,其他同学猜这些表情分别代表着什么情绪。讨论思考:是否每个人都会合理表达情绪以及我们是否能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
(2)故事分析。以“小岛卖鞋”故事为例,让学生了解情绪不是直接由事件引发的,而是由人对事件的认知而引起的,解释情绪的ABC理论,并引发学生讨论、思考自身情绪的来源。
(3)情绪管理方法。请学生先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进行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方法,然后总结几种有效地情绪管理策略。
3.4 其它专题
在挫折与压力专题,可以通过让学生顶着几本书来体验压力感受,并讨论思考解压方法;在爱情心理专题,以问答活动形式来探讨爱情话题以及两性对于爱情的观点和态度的异同;在择业与就业专题,以职业兴趣测量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择业方向,以模拟面试的形式来讨论如何应对职场考试;在学习心理专题,以头脑风暴形式来思考、讨论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4 团体咨询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效果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咨询方式教学,要求教师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有关活动的精心组织上,并着重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
根据课堂观察和课下学生反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新型的团体咨询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并且启发了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一种虽然课堂学习结束,生活学习却刚刚开始的效果。同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一些不足:
(1)由于实际教学班级过大,多达100-200人,有时对于个别学生会有无形的伤害。比如某同学个性孤僻,在课堂上很难融入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当他看到其他同学很高兴地参与活动,会加重其孤独感,而教师却未必可以注意到这种伤害。
(2)课堂纪律难以掌控。在活动中如果有同学故意扰乱课堂氛围,就会影响到活动效果。
(3)在探索自我时,由于与周围的人还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所以人际互动的少。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掌控全局的能力,而适当的培养几个小组组长也可以帮助自己维持活动局面,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喜春.论心理教育课团体咨询教学的优势[J].山东教育科研,20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