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GDP的基本经济含义及三种核算方式的内容分析,探讨了以GDP作为评价指标对经济社会产生的重要影響。由于GDP这一核算指标本身的局限性,将单一的GDP的增长率用作评价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的标准,显然是不全面的。所以,建立一套以GDP为核心的考核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GDP;经济发展;增长率;和谐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01-03
近几年来,在国内围绕以GDP的增长率作为评价经济增长速度快慢、并以此断定经济发展状况好与差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人们对GDP的态度也由十年前的顶礼膜拜,发展到现在是褒贬不一,GDP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遭遇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国经济还能够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以GDP的增长速度计算的,到目前为止,GDP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繁荣程度的指标,GDP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等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这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长远目标。社会要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经济要和谐发展,而反映和评价经济发展情况的核心指标必然要科学合理。只有GDP和谐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才能实现发展经济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但是,虽然GDP多年来在高速增长,可是相当多的人并没有感受到生活质量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不仅又使人产生疑问,GDP作为评价中国经济发展的单一指标是否也有不尽和谐之处。
一、GDP的基本经济意义
GDP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不同角度体现出来的价值指标。因为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GDP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结构看,都决定了社会分配和使用的状况。对GDP的深入理解要从社会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把握。
1.从生产角度看GDP。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就是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它包括各部门生产创造的总产出扣除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中间投入的价值,即社会创造的增加值的总量。用公式表示:GDP=各部门的总产出之和——各部门的中间消耗之和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社会总产出(总产品的价值形态)越大,GDP也就越大,从而可供社会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使用的社会产品越多,人均占有的社会最终产品量才可能增多。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客观上也要求不断增加GDP的总数量,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满足经济发展及缓解人口增加的消费需求。
2.从分配的角度看GDP。GDP是将生产活动取得的成果分配给参与生产的各要素所形成的收入总量。用公式表示: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GDP越大,劳动者获得的报酬收入就会增加,有了一定的收入保障,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从而维护自身的生存发展权;生产单位消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可以从创造的新产品中得到足额补偿,可以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税净额是利前税,归政府所有,各机构单位经营活动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得到的生产税净额就越多,可控的财政资金也就会越大,从而能够保证收入再分配覆盖面的有效扩大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事业建设上的发展;各部门通过提供土地、资本和管理等要素组织生产,获得营业盈余,根据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经营者也在努力维护并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愿望。由此看来,GDP越大,各参与生产的要素从取得的生产成果中获得的要素收入也就越大,得到的利益需求和满足程度也就越大。
3.从社会最终产品使用的角度看GDP。GDP是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用公式表示: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出口—进口)
GDP越大,不仅社会最终消费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越大,人们改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才可能得到实现;消费的增加又会引申“内需拉动型”投资热,依靠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技术、整合产业链,形成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互补调节和联动,可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大,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重视GDP产生的社会价值
1.从民生的角度看。GDP能够直观、单方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为如果产业部门增加值持续增加,则社会最终产品总量必然增加,不论是人均拥有的社会产品数量、还是部分财产性收入的占有量以及经过再分配形成的可支配收入都会不断增多,进而社会消费规模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改善。在此发展基础上,各级政府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断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对特困群体的生活救助,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维护和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使民众能够感受并能够切实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2.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在过度关注GDP的同时,更加重视资金的价值,合理布局地区的竞争性产业和优势产业,并通过争创优势来增加本地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是有益的,因为组织生产的过程也是利用社会资源的过程,开展生产活动可以使得劳动力、社会闲散的资金、生产需要的紧缺原材料等社会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在面临十分艰难的经营环境条件下不得不调整经营方式。比喻,在原有的制造业中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很多企业满足于粗放型的生产加工,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尽管在国际市场被誉为“质优价廉”,但在对外贸易中屡屡受到一些相关组织的反倾销调查,受到“出口受限”的约束;在国内由于利润空间有限,企业生存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原有的一些模仿型加工制造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走上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也有的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现行GDP作为评价指标的缺陷
但是以GDP作为单一评价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其自身的缺陷性。
一是容易导致经济出现投资推动型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这十几年来的高速增长一直是与投资的较快增长分不开的,在一些地区形成了一种投资推动型的“投资—市场—消费”模式。因为国际市场持续的强劲需求使企业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较少考虑要改变生产经营现状去另辟蹊径,也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薄利多销”、“质优价廉”的产品定位无不与这种特定的外围市场环境相联系。现有的GDP作为核算指标却不能反映社会的产业优势、企业生产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的品牌优势。
二是GDP仅是从总规模和总速度上反映各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在报告期新创造的价值总量(或是增加值的总量),它自身不能够直接全面地反映为了创造这些价值对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也不能反映社会为了取得这些价值在环境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更加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客观上对社会环境、对社会资源占有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甚至是产生的破坏程度,因为从企生产经营单位取得的某些成果对比社会付出的代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取得的成果是微不足道的,有些甚至是得不偿失。
三是追求數量的增长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过去几年,许多地方考核干部的政绩基本上偏重于从生产的角度核算GDP的规模与速度。为了GDP增长,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活动过程中一再降低门槛,地区之间似乎形成了“让利竞争”,如拼地价、比税收减免、降低投资者应负担的生产相关性社会成本等,甚至对一些不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绿灯”。这种做法表面上看,GDP短时间内是上去了,但是,由于采取的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从事高消耗低效率的生产却对社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然而,这并不是核算GDP的方法不正确,而是我们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造成的,是由于我们过多关注数量上的增长而赋予GDP太多的主观要求从而改变了其作为经济指标反映经济活动的单纯性、局部性和局限性。
四、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一是具有全面性。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行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所以在设计考核评价指标时要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实体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即指标内容要能够反映社会产品生产、国民收入分配及使用各阶段的状况,既要体现经济活动的规模总量,又要反映一定时期所能达到的相对水平和平均水平,还要反映活动过程的总投入或总耗费。使得考核评价既讲数量也讲质量,既要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果,也要体现为取得这些成果社会所付出的代价。
二是具有效益性。通过考核评价,不仅要反映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开展经济活动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状况,而且要反映由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条件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利益上的增加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的现实,更加要能够引导、促进社会的生产经营单位加快资源的整合,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把握市场机遇,放弃低档路线,走技术好品牌之路,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三是具有可比性。不仅要反映当期经济发展的结果,还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较,以找出优势与不足。通过比较,一方面显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够督促国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在社会资源使用上厉行节约,特别是对社会紧缺、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珍惜现有的社会环境、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五、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反映经济发展、经济效率、社会保障等三个主要方面内容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量与经济基数的对比,而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综合。经济发展是经济的动态变化,是经济活动进步的表现,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状态的不断优化。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有可能存在“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国民经济运行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要求一个国家经济上有量的增长,而且要有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经济实体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社会综合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逐步趋向合理、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可运用的指标包括:自主创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比重、每单位增加值创造的利税额、每万元价值的出口产品实现的净利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趋势显著、产业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等指标。
2.反映经济实体效率情况的指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既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又是经济竞争力增强的表现,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讲求效率可以避免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使用,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可以有效引导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放弃低端路线,在提高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做大做强。可采用的指标包括:出口增长率、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占的份额、进口依存度、重点企业或部门的投入产出率、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系数、劳动生产率、环境治理及维护总投入与GDP的比例等指标。
3.反映社会保障情况的指标。人们生存现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伴随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和人口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占有的GDP应该呈现上升的趋势。建立社会保障情况的指标能够推动社会管理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责任,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每个公民享有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能够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要让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增加职工福利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要在经济发展、企业走强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利益、维护职工的利益分配需求、自觉履行社会效益责任。可建立的主要指标包括:职工平均收入及增长率、社会人均可支配收入、纳入社会医疗及养老保障范围的人口比率、消费增长率及人均消费额指标等。
综上所述,在合理、正确核算GDP的基础上,建立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评价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强调经济的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尤其是讲究经营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环境的滋养,更加注重民众切身利益维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企业发展与民众利益保障的和谐,用考核手段和评价指标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灿.国民经济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9.
[2]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J].经济研究,2007,(3).
[3]刘伟,蔡志洲.走下神坛的GDP[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石良平.GDP啊GDP[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张连如.国民经济素质评价与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60.
[6]催毅,邵希娟.现代财务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4-30.
[7]赵颜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5-328.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 GDP-oriented Harmoniou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UN Wan-ping
(Guangzhou Radio & TV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91, China)
Abstract:By analysing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meaning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three calcul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at the GDP-oriented evaluation index exerted on the economy of the society. Due to the original shortcoming of the GDP index, it is imperfect to regar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as the only standard of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establish a GDP-orient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objectively estim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Key words: GDP; economy development; growth rate; harmoniou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关键词:GDP;经济发展;增长率;和谐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01-03
近几年来,在国内围绕以GDP的增长率作为评价经济增长速度快慢、并以此断定经济发展状况好与差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人们对GDP的态度也由十年前的顶礼膜拜,发展到现在是褒贬不一,GDP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遭遇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国经济还能够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以GDP的增长速度计算的,到目前为止,GDP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繁荣程度的指标,GDP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等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这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长远目标。社会要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经济要和谐发展,而反映和评价经济发展情况的核心指标必然要科学合理。只有GDP和谐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才能实现发展经济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但是,虽然GDP多年来在高速增长,可是相当多的人并没有感受到生活质量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不仅又使人产生疑问,GDP作为评价中国经济发展的单一指标是否也有不尽和谐之处。
一、GDP的基本经济意义
GDP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不同角度体现出来的价值指标。因为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GDP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结构看,都决定了社会分配和使用的状况。对GDP的深入理解要从社会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把握。
1.从生产角度看GDP。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就是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它包括各部门生产创造的总产出扣除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中间投入的价值,即社会创造的增加值的总量。用公式表示:GDP=各部门的总产出之和——各部门的中间消耗之和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社会总产出(总产品的价值形态)越大,GDP也就越大,从而可供社会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使用的社会产品越多,人均占有的社会最终产品量才可能增多。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客观上也要求不断增加GDP的总数量,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满足经济发展及缓解人口增加的消费需求。
2.从分配的角度看GDP。GDP是将生产活动取得的成果分配给参与生产的各要素所形成的收入总量。用公式表示: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GDP越大,劳动者获得的报酬收入就会增加,有了一定的收入保障,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从而维护自身的生存发展权;生产单位消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可以从创造的新产品中得到足额补偿,可以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税净额是利前税,归政府所有,各机构单位经营活动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得到的生产税净额就越多,可控的财政资金也就会越大,从而能够保证收入再分配覆盖面的有效扩大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事业建设上的发展;各部门通过提供土地、资本和管理等要素组织生产,获得营业盈余,根据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经营者也在努力维护并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愿望。由此看来,GDP越大,各参与生产的要素从取得的生产成果中获得的要素收入也就越大,得到的利益需求和满足程度也就越大。
3.从社会最终产品使用的角度看GDP。GDP是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用公式表示: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出口—进口)
GDP越大,不仅社会最终消费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越大,人们改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才可能得到实现;消费的增加又会引申“内需拉动型”投资热,依靠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技术、整合产业链,形成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互补调节和联动,可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大,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重视GDP产生的社会价值
1.从民生的角度看。GDP能够直观、单方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为如果产业部门增加值持续增加,则社会最终产品总量必然增加,不论是人均拥有的社会产品数量、还是部分财产性收入的占有量以及经过再分配形成的可支配收入都会不断增多,进而社会消费规模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改善。在此发展基础上,各级政府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断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对特困群体的生活救助,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维护和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使民众能够感受并能够切实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2.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在过度关注GDP的同时,更加重视资金的价值,合理布局地区的竞争性产业和优势产业,并通过争创优势来增加本地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是有益的,因为组织生产的过程也是利用社会资源的过程,开展生产活动可以使得劳动力、社会闲散的资金、生产需要的紧缺原材料等社会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在面临十分艰难的经营环境条件下不得不调整经营方式。比喻,在原有的制造业中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很多企业满足于粗放型的生产加工,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尽管在国际市场被誉为“质优价廉”,但在对外贸易中屡屡受到一些相关组织的反倾销调查,受到“出口受限”的约束;在国内由于利润空间有限,企业生存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原有的一些模仿型加工制造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走上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也有的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现行GDP作为评价指标的缺陷
但是以GDP作为单一评价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其自身的缺陷性。
一是容易导致经济出现投资推动型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这十几年来的高速增长一直是与投资的较快增长分不开的,在一些地区形成了一种投资推动型的“投资—市场—消费”模式。因为国际市场持续的强劲需求使企业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较少考虑要改变生产经营现状去另辟蹊径,也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薄利多销”、“质优价廉”的产品定位无不与这种特定的外围市场环境相联系。现有的GDP作为核算指标却不能反映社会的产业优势、企业生产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的品牌优势。
二是GDP仅是从总规模和总速度上反映各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在报告期新创造的价值总量(或是增加值的总量),它自身不能够直接全面地反映为了创造这些价值对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也不能反映社会为了取得这些价值在环境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更加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客观上对社会环境、对社会资源占有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甚至是产生的破坏程度,因为从企生产经营单位取得的某些成果对比社会付出的代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取得的成果是微不足道的,有些甚至是得不偿失。
三是追求數量的增长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过去几年,许多地方考核干部的政绩基本上偏重于从生产的角度核算GDP的规模与速度。为了GDP增长,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活动过程中一再降低门槛,地区之间似乎形成了“让利竞争”,如拼地价、比税收减免、降低投资者应负担的生产相关性社会成本等,甚至对一些不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绿灯”。这种做法表面上看,GDP短时间内是上去了,但是,由于采取的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从事高消耗低效率的生产却对社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然而,这并不是核算GDP的方法不正确,而是我们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造成的,是由于我们过多关注数量上的增长而赋予GDP太多的主观要求从而改变了其作为经济指标反映经济活动的单纯性、局部性和局限性。
四、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一是具有全面性。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行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所以在设计考核评价指标时要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实体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即指标内容要能够反映社会产品生产、国民收入分配及使用各阶段的状况,既要体现经济活动的规模总量,又要反映一定时期所能达到的相对水平和平均水平,还要反映活动过程的总投入或总耗费。使得考核评价既讲数量也讲质量,既要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果,也要体现为取得这些成果社会所付出的代价。
二是具有效益性。通过考核评价,不仅要反映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开展经济活动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状况,而且要反映由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条件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利益上的增加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的现实,更加要能够引导、促进社会的生产经营单位加快资源的整合,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把握市场机遇,放弃低档路线,走技术好品牌之路,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三是具有可比性。不仅要反映当期经济发展的结果,还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较,以找出优势与不足。通过比较,一方面显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够督促国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在社会资源使用上厉行节约,特别是对社会紧缺、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珍惜现有的社会环境、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五、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反映经济发展、经济效率、社会保障等三个主要方面内容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量与经济基数的对比,而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综合。经济发展是经济的动态变化,是经济活动进步的表现,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状态的不断优化。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有可能存在“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国民经济运行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要求一个国家经济上有量的增长,而且要有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经济实体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社会综合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逐步趋向合理、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可运用的指标包括:自主创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比重、每单位增加值创造的利税额、每万元价值的出口产品实现的净利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趋势显著、产业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等指标。
2.反映经济实体效率情况的指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既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又是经济竞争力增强的表现,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讲求效率可以避免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使用,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可以有效引导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放弃低端路线,在提高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做大做强。可采用的指标包括:出口增长率、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占的份额、进口依存度、重点企业或部门的投入产出率、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系数、劳动生产率、环境治理及维护总投入与GDP的比例等指标。
3.反映社会保障情况的指标。人们生存现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伴随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和人口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占有的GDP应该呈现上升的趋势。建立社会保障情况的指标能够推动社会管理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责任,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每个公民享有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能够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要让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增加职工福利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要在经济发展、企业走强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利益、维护职工的利益分配需求、自觉履行社会效益责任。可建立的主要指标包括:职工平均收入及增长率、社会人均可支配收入、纳入社会医疗及养老保障范围的人口比率、消费增长率及人均消费额指标等。
综上所述,在合理、正确核算GDP的基础上,建立以GDP为核心的和谐评价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强调经济的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尤其是讲究经营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环境的滋养,更加注重民众切身利益维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企业发展与民众利益保障的和谐,用考核手段和评价指标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灿.国民经济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9.
[2]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J].经济研究,2007,(3).
[3]刘伟,蔡志洲.走下神坛的GDP[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石良平.GDP啊GDP[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张连如.国民经济素质评价与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60.
[6]催毅,邵希娟.现代财务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4-30.
[7]赵颜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5-328.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 GDP-oriented Harmoniou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UN Wan-ping
(Guangzhou Radio & TV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91, China)
Abstract:By analysing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meaning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three calcul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at the GDP-oriented evaluation index exerted on the economy of the society. Due to the original shortcoming of the GDP index, it is imperfect to regar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as the only standard of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establish a GDP-orient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objectively estim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Key words: GDP; economy development; growth rate; harmoniou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