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CT检查方法及CT表现。方法:选取48例脑梗死患者,发病至CT检查时间为3小时~7天,对脑梗死CT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隐匿型6例;腔隙型16例;小脑型3例;单脑叶型10例;多脑叶型10例;出血型1例。结论:CT诊断缺血性中风的准确率至少可达85%以上,这主要受检查时间的限制及病灶大小的影響。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表现;CT【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18-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80%。如头晕、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感觉障碍、视力障碍、抽搐等。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8例CT影像诊断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3~82岁,平均62岁,发病至CT检查时间为3小时~7天。急性起病25例,缓慢起病23例。活动状态下起病19例,安静状态下起病26例。发病伴有头痛36例、头晕18例,呕吐20例、有轻微意识障碍6例。
1.2CT检查方法:平扫指利用受检查者自身组织结构存在自然对比的一种检查方法。是神经系统CT检查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增强扫描是经过静脉注入水溶性碘造影剂后扫描,使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间的X线吸收差别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的人工对比方法。颅脑血管性病变是CT增强扫描的适应证之一,但是CT平扫能确诊的患者可不必要做增强扫描。对碘剂过敏者、有其他严重过敏体质者或心、肾功能不全者为增强扫描的绝对禁忌证。年老体弱、儿童、孕妇为相对禁忌证。
1.3CT表现:(1)缺血期:发病后6小时以内,由于水肿和坏死的细胞不明显,脑CT扫描未发现病灶而呈阴性。(2)梗死期:低密度影是脑梗死的特征性改变。但是,发病后多久时间才在脑CT扫描上显示出低密度影病灶,报道不一,时间差别也较大。这取决于脑梗死发生前后的多种因素。一般来讲,发病24小时以后可显示出病灶区的低密度影,但据报道最早2小时就可在脑CT扫描上显示其低密度影病灶。发病24时以后,由于出现明显的水肿,大量坏死细胞的崩解,脂质增加,在脑CT扫描上逐渐出现低密度影的表现,但低密度影不规则,界线不清。在3天后,可显示出明显的梗死灶和水肿区,梗死处边缘由模糊渐趋清楚,CT值逐渐下降,并出现同侧脑室受压和中线移位,同侧脑沟消失;发生在脑干或小脑者,可压迫脑室系统而出现阻塞性脑积水的改变。此期CT改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由于出现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增强扫描提示梗死灶周围有明显的高密度影。当病灶内出现渗出时, CT扫描显示病灶的密度增高近于脑组织,谓之等密度期,此时增强扫描显示最明显。(3)恢复期:多数在发病2周以后,梗死处密度更低,CT值达10HU以下,直至类似脑脊液;周围水肿明显减退,边界趋于清楚,占位效应也减轻。此期,血脑屏障破坏虽然减轻,但因出现毛细血管的增生,所以,增强扫描后可有明显的异常高密度影。(4)后遗症期:有两种表现,一种因梗死面积大,坏死组织被吸收后,留有囊腔,内有液体,CT扫描呈现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同侧脑室可扩大,脑沟加深加宽;另一种因病灶小,在被吸收后不留囊腔,而被胶质组织填充,CT扫描表现为正常状态。此期,进行增强脑CT扫描时,没有任何异常强化影。
2结果
CT表现:隐匿型6例;腔隙型16例;小脑型3例;单脑叶型10例;多脑叶型10例;出血型1例。
3讨论
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CT诊断的原理是利用各种组织对X线的不同吸收系数,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可显示不同平面的脑实质、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位置等图像。对X线吸收高于脑实质则表现为增白的高密度阴影,如钙化和脑出血等;对X线吸收低于脑实质则表现为灰黑色的低密度阴影,如坏死、水肿、囊肿及脓肿等。由于CT的无创性、简便、迅速,敏感性较常规X线检查提高100倍以上,可较确切地显示病变,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神经疾病的诊断。CT诊断缺血性中风的准确率至少可达85%以上,这主要受检查时间的限制及病灶大小的影响。一般脑梗死在发病12h内CT难以发现缺血性低密度灶,通常要在发病24h后方能清楚显示。发病后24h内进行CT扫描未显示病变,至少可排除脑出血。另外,脑梗死发病后2~3周进行首次CT扫描者,可因缺血性低密度灶周围侧支循环的恢复,使低密度区密度增高,甚至演变为等密度区, CT呈现"模糊效应",此时进行增强扫描发现脑回状强化,才能确诊。梗死灶小于5mm直径者,亦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使CT显示不清。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131.
[2]刘向今,赵福康,等.经CT扫描诊断大面积脑梗死25例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1):46.
[3]杨守录,赵丽烨.脑梗死的CT表现与临床对照.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10:4(8)4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表现;CT【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18-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80%。如头晕、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感觉障碍、视力障碍、抽搐等。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8例CT影像诊断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3~82岁,平均62岁,发病至CT检查时间为3小时~7天。急性起病25例,缓慢起病23例。活动状态下起病19例,安静状态下起病26例。发病伴有头痛36例、头晕18例,呕吐20例、有轻微意识障碍6例。
1.2CT检查方法:平扫指利用受检查者自身组织结构存在自然对比的一种检查方法。是神经系统CT检查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增强扫描是经过静脉注入水溶性碘造影剂后扫描,使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间的X线吸收差别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的人工对比方法。颅脑血管性病变是CT增强扫描的适应证之一,但是CT平扫能确诊的患者可不必要做增强扫描。对碘剂过敏者、有其他严重过敏体质者或心、肾功能不全者为增强扫描的绝对禁忌证。年老体弱、儿童、孕妇为相对禁忌证。
1.3CT表现:(1)缺血期:发病后6小时以内,由于水肿和坏死的细胞不明显,脑CT扫描未发现病灶而呈阴性。(2)梗死期:低密度影是脑梗死的特征性改变。但是,发病后多久时间才在脑CT扫描上显示出低密度影病灶,报道不一,时间差别也较大。这取决于脑梗死发生前后的多种因素。一般来讲,发病24小时以后可显示出病灶区的低密度影,但据报道最早2小时就可在脑CT扫描上显示其低密度影病灶。发病24时以后,由于出现明显的水肿,大量坏死细胞的崩解,脂质增加,在脑CT扫描上逐渐出现低密度影的表现,但低密度影不规则,界线不清。在3天后,可显示出明显的梗死灶和水肿区,梗死处边缘由模糊渐趋清楚,CT值逐渐下降,并出现同侧脑室受压和中线移位,同侧脑沟消失;发生在脑干或小脑者,可压迫脑室系统而出现阻塞性脑积水的改变。此期CT改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由于出现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增强扫描提示梗死灶周围有明显的高密度影。当病灶内出现渗出时, CT扫描显示病灶的密度增高近于脑组织,谓之等密度期,此时增强扫描显示最明显。(3)恢复期:多数在发病2周以后,梗死处密度更低,CT值达10HU以下,直至类似脑脊液;周围水肿明显减退,边界趋于清楚,占位效应也减轻。此期,血脑屏障破坏虽然减轻,但因出现毛细血管的增生,所以,增强扫描后可有明显的异常高密度影。(4)后遗症期:有两种表现,一种因梗死面积大,坏死组织被吸收后,留有囊腔,内有液体,CT扫描呈现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同侧脑室可扩大,脑沟加深加宽;另一种因病灶小,在被吸收后不留囊腔,而被胶质组织填充,CT扫描表现为正常状态。此期,进行增强脑CT扫描时,没有任何异常强化影。
2结果
CT表现:隐匿型6例;腔隙型16例;小脑型3例;单脑叶型10例;多脑叶型10例;出血型1例。
3讨论
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CT诊断的原理是利用各种组织对X线的不同吸收系数,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可显示不同平面的脑实质、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位置等图像。对X线吸收高于脑实质则表现为增白的高密度阴影,如钙化和脑出血等;对X线吸收低于脑实质则表现为灰黑色的低密度阴影,如坏死、水肿、囊肿及脓肿等。由于CT的无创性、简便、迅速,敏感性较常规X线检查提高100倍以上,可较确切地显示病变,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神经疾病的诊断。CT诊断缺血性中风的准确率至少可达85%以上,这主要受检查时间的限制及病灶大小的影响。一般脑梗死在发病12h内CT难以发现缺血性低密度灶,通常要在发病24h后方能清楚显示。发病后24h内进行CT扫描未显示病变,至少可排除脑出血。另外,脑梗死发病后2~3周进行首次CT扫描者,可因缺血性低密度灶周围侧支循环的恢复,使低密度区密度增高,甚至演变为等密度区, CT呈现"模糊效应",此时进行增强扫描发现脑回状强化,才能确诊。梗死灶小于5mm直径者,亦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使CT显示不清。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131.
[2]刘向今,赵福康,等.经CT扫描诊断大面积脑梗死25例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1):46.
[3]杨守录,赵丽烨.脑梗死的CT表现与临床对照.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10: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