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对我校1000多名学生做了一次作文心理调查,调查结果是:“觉得没有材料写”的占57.7%,“有材料写不出来”的占43.7%,“没有激情去写”的占70.8%,“写后也没啥意思”的占42.5%。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二是没有把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三是应试作文僵化训练的消极影响,四是学生作文的激励机制贫乏单一。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快乐作文”的口号,并就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进行了创设“三个激活器”的研究和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生活——写作源泉泉的激活器
作家李凖说:“生活是汽油,思想是火花,火花一旦落到汽油上面就将燃起熊熊大火。”为了激发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热情,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用名家观察生活的故事启迪学生。像莫泊桑细致观察马车夫的执著,夏衍化装深入工厂观察包身工的机警,无不感染、启迪、影响、鼓励着学生“向生活学习”。2、组建小记者分队,深入大自然,深入千家万户,深入商店、工厂等观察生活。3、定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对生活原型再认识、再丰富、再提高的过程。4、定期展览、传阅学生的素材本,促使学生将零碎素材变为系统的素材,分散的素材变为集中的素材,陌生的素材的变为熟悉的素材。若这些素材经集中归娄后,能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结构,写作时就可随时提取。
二、阅读——写作技巧的激活器
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么写”。瑞士作家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宽阔的生活海洋。在组织学生阅读书刊、向书刊学习的活动中。我们主要做法如下:
1、模仿性的读写结合。这种方式也叫仿写,包括模仿内容和模仿形式两方面:模仿内容是模仿文章的立意,选材、遣词造句;模仿形式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如仿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可仿线索、结构,可仿心理活动和细节的描写,可仿语言的平易质朴、蕴含深情等。
2、创造性的读写结合。这种读写结合是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主要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和文章评论等。如莫泊桑小说《项链》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读过这篇小说后,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假设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她会有什么表现?也可以让学生以《虚荣的代价》为题写一篇评论文章。
3、及时与报刊时文结合。在现代生活中,报刊是重要的媒体,阅读报刊应成为高中生生活的一部分。结合报刊阅读进行写作训练是引导作文走近生活的一条可靠途径。阅读报刊时应注意三个涉及:第一涉及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第二涉及文化生活,如电影、体育,新潮时尚;第三涉及国内外重大新闻,如国内热点、焦点和国际争端等。
4、大量与名著结合。既要落实大纲推荐的读名著计划,又要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品位和文化修养。
5、定期开展阅读激趣活动。活动是点燃热情和保持热情的最有效形式。我们开展的阅读激趣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是名著阅读竞赛,以试卷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质量和数量;第二是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及时摘抄文章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育,并分类整理。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悟,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是开展读书感悟的作文擂台赛,每月一次,大大激发了学生“多读书、读活书”的兴趣。
“向书刊学习,做书刊的忠实友人”等一系列措施,扫除了学生“不会写”的心理障碍。他们由衷地说:“读书多了,思考多了,灵气也多了。”这正应验了杜甫那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训练——写作习惯的激活器
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断练习中逐步形成的。我们进行作文训练的主要做法如下:
1、关注学生内心,强化独特体验。学生想什么,这是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作文训练应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应是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渠道。教师应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2、开阔写作思路,启发学生自由表达。要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教师出一个题目,不作任何指导,让学生自写;二是教师给定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飘”,写“葫芦文”;或提供提纲,搭起框架,让学生填“挺架文”。要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必须引导他们展开求异思维。如我们组织学生节假日游嵖岈山后,根据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写的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真正做到同一活动,多种拟题;同一题目。多种立意;同一中心。多种表达。
3、改进批改、讲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作文评改这一环节的训练中,让学生当“良医”和“评论家”,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作文评改的形式上,我们力求多样化,如小组互相评改,同桌互评互改。师生共同评改,学生自批自评等。这样,既可使学生受到作文评改的训练,又可使学生享受到评改作文的快乐。在作文评改的训练中,应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责编 辛 欣)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快乐作文”的口号,并就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进行了创设“三个激活器”的研究和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生活——写作源泉泉的激活器
作家李凖说:“生活是汽油,思想是火花,火花一旦落到汽油上面就将燃起熊熊大火。”为了激发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热情,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用名家观察生活的故事启迪学生。像莫泊桑细致观察马车夫的执著,夏衍化装深入工厂观察包身工的机警,无不感染、启迪、影响、鼓励着学生“向生活学习”。2、组建小记者分队,深入大自然,深入千家万户,深入商店、工厂等观察生活。3、定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对生活原型再认识、再丰富、再提高的过程。4、定期展览、传阅学生的素材本,促使学生将零碎素材变为系统的素材,分散的素材变为集中的素材,陌生的素材的变为熟悉的素材。若这些素材经集中归娄后,能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结构,写作时就可随时提取。
二、阅读——写作技巧的激活器
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么写”。瑞士作家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宽阔的生活海洋。在组织学生阅读书刊、向书刊学习的活动中。我们主要做法如下:
1、模仿性的读写结合。这种方式也叫仿写,包括模仿内容和模仿形式两方面:模仿内容是模仿文章的立意,选材、遣词造句;模仿形式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如仿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可仿线索、结构,可仿心理活动和细节的描写,可仿语言的平易质朴、蕴含深情等。
2、创造性的读写结合。这种读写结合是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主要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和文章评论等。如莫泊桑小说《项链》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读过这篇小说后,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假设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她会有什么表现?也可以让学生以《虚荣的代价》为题写一篇评论文章。
3、及时与报刊时文结合。在现代生活中,报刊是重要的媒体,阅读报刊应成为高中生生活的一部分。结合报刊阅读进行写作训练是引导作文走近生活的一条可靠途径。阅读报刊时应注意三个涉及:第一涉及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第二涉及文化生活,如电影、体育,新潮时尚;第三涉及国内外重大新闻,如国内热点、焦点和国际争端等。
4、大量与名著结合。既要落实大纲推荐的读名著计划,又要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品位和文化修养。
5、定期开展阅读激趣活动。活动是点燃热情和保持热情的最有效形式。我们开展的阅读激趣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是名著阅读竞赛,以试卷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质量和数量;第二是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及时摘抄文章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育,并分类整理。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悟,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是开展读书感悟的作文擂台赛,每月一次,大大激发了学生“多读书、读活书”的兴趣。
“向书刊学习,做书刊的忠实友人”等一系列措施,扫除了学生“不会写”的心理障碍。他们由衷地说:“读书多了,思考多了,灵气也多了。”这正应验了杜甫那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训练——写作习惯的激活器
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断练习中逐步形成的。我们进行作文训练的主要做法如下:
1、关注学生内心,强化独特体验。学生想什么,这是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作文训练应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应是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渠道。教师应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2、开阔写作思路,启发学生自由表达。要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教师出一个题目,不作任何指导,让学生自写;二是教师给定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飘”,写“葫芦文”;或提供提纲,搭起框架,让学生填“挺架文”。要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必须引导他们展开求异思维。如我们组织学生节假日游嵖岈山后,根据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写的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真正做到同一活动,多种拟题;同一题目。多种立意;同一中心。多种表达。
3、改进批改、讲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作文评改这一环节的训练中,让学生当“良医”和“评论家”,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作文评改的形式上,我们力求多样化,如小组互相评改,同桌互评互改。师生共同评改,学生自批自评等。这样,既可使学生受到作文评改的训练,又可使学生享受到评改作文的快乐。在作文评改的训练中,应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责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