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并着重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把握的3个关节点。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利用、开发、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起,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学习者要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可见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
用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把握3个关节点。
采用双主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进程中,学习者有时处于“传递—接受”的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这其中包括搜集辨别信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环节。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创设真实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建构。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呢?
1)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也不同。因此应仔细分析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此外,所设情境应能把学习者的智力引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2)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以便随机进入任一情境去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开展“协作学习”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者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者与计算机、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有着动态的信息交互。
1)学习者——计算机。学习者可以通过调用多媒体课件、访问网络站点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资源包括教学软件资源、信息类资源等。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或查询网上信息。在认知工具——计算机的协助下,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2)学习者——教师。在学习者与教师的协作过程中,学习者能获得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也能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转变角色,与学习者一起共同探讨问题,成为协作者。既可以通过电子会议系统、电子黑板等实现同步协作,也可以通过E-mail实现异步协作。
3)学习者——学习者。“协作学习”可以在两个学习者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多个学习者之间进行;可以在教师引导组织下进行,也可以直接面对面地或通过网上讨论园地进行,形式灵活多样。在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习者将超越自己的认识,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
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在各地蓬勃展开,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为教育技术带来革命性影响。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利用、开发、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起,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学习者要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可见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
用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把握3个关节点。
采用双主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进程中,学习者有时处于“传递—接受”的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这其中包括搜集辨别信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环节。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创设真实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建构。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呢?
1)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也不同。因此应仔细分析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此外,所设情境应能把学习者的智力引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2)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以便随机进入任一情境去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开展“协作学习”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者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者与计算机、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有着动态的信息交互。
1)学习者——计算机。学习者可以通过调用多媒体课件、访问网络站点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资源包括教学软件资源、信息类资源等。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或查询网上信息。在认知工具——计算机的协助下,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2)学习者——教师。在学习者与教师的协作过程中,学习者能获得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也能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转变角色,与学习者一起共同探讨问题,成为协作者。既可以通过电子会议系统、电子黑板等实现同步协作,也可以通过E-mail实现异步协作。
3)学习者——学习者。“协作学习”可以在两个学习者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多个学习者之间进行;可以在教师引导组织下进行,也可以直接面对面地或通过网上讨论园地进行,形式灵活多样。在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习者将超越自己的认识,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
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在各地蓬勃展开,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为教育技术带来革命性影响。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