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家庭中,语言是家长使用最为普遍的形式与手段之一,语言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家庭教育中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本文以台湾作家刘继荣与其儿子张一凡共著的《我们要彼此听话》为例,挖掘文中母子对话的语言特点,并从其语言表现出来的平等性、鼓励性、生动性和幽默性四个主要特点来探讨家庭教育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家庭教育;语言艺术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学者都将其研究视角更多地聚焦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极大多数学者都淡化或忽略了它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效。实际上,家庭教育艺术的内容相当多元和丰富,语言艺术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本文以台湾作家刘继荣女士与其儿子张一凡共著的《我们要彼此听话》为例,试对其中的语言特点与艺术进行阐释,以期对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一、语言的平等性
家长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朋友似的亲子关系。所以家长与孩子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当儿子一凡为听音乐而推门进来打搅到“我”写作时,“我”并没有大发雷霆,面对儿子的满脸愧疚,“我”如是回答:“我要谢谢你跟我分享对这首歌的感受,现在,我觉得它更动听了!”[1]而当“我”以母亲的名义逼着儿子吃下十一粒感冒药,“我”深感歉意,于是从网上下载了十九首儿子最喜欢听的歌,向他道歉:“你中午不应该妥协,你应该告诉我,是我做错了。”[2]在此,刘继荣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家长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观念,折射出一种平等对话的和谐亲子关系,“谢谢”、“对不起,我错了”这些用语并不是孩子的专属。当家长得到孩子的赞美或帮助时,也理当恭敬地与孩子说一句“谢谢”;当家长一意孤行固执己见犯下过错时,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那句歉意“对不起,孩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父母们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3]当家长能以大人的角色看待孩子,平等地对孩子道谢、道歉时,不但能化解与孩子之间的尴尬与矛盾,而且这样一种以身作则的做法,能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这是最生动的教育,也是最为有力的教育。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语言的鼓励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予以鼓励,因为及时的鼓励表达了对孩子的肯定,能满足孩子的自尊需要。任何一次自尊需要的满足,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内在驱动力,激起他们对成功的强烈的欲望和追求。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张一凡(刘继荣的儿子)在一次测验中只考了七十分,面对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妈妈,我是差生吗?”继荣若无其事地摇摇头,“当然不是了,你喜欢学习,只是比其他的孩子要慢一点学会而已。”[4]又有一次,一凡的数学考了全班最低分,继荣看了分数,并没有发火,而是惊叹着说:“一凡啊,你基础的题目都做对了,进步真大啊!”[5]“这次考试,你一定决心要改掉粗心的毛病了。你从第一道题开始就认认真真地做了……你做完第一页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解题的乐趣中,忘记了这是在考试。所以,下面的题都没来得及思考,就到了交卷的时间。”[6]可见刘继荣面对孩子的低分、后排名,并没有表现出愤怒和惩罚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心平气和与理解,是以孩子的角度解读孩子的心声,是淡化考试结果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母亲朋友般温柔的鼓励。
许多父母都有鼓励孩子的意识,而他们往往不懂如何鼓励,他们每日每夜在孩子耳边重复诸如“加油!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这样的话语,事实上孩子们非常反感听到如此重复和频繁的“加油式鼓励”,这样的“加油式鼓励”非但没有起到鼓励效果,反而演变成了他们沉重的压力和负担,这是值得家长们深思的。由此,笔者认为,孩子们需要语言鼓励,但绝不是简单笼统甚至是粗暴的鼓励,父母不要在一旁盲目地“加油”,父母要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找出“跌倒”的原因,激励他重新站起、重新微笑出发,这才是成功的鼓励。
三、语言的生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是通过语言与受教育者的心灵、理智打交道的。[7]有经验的家长总是利用形象优美的艺术性语言打动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以思想的启迪,激起孩子内心的波澜,这对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刘继荣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展现出来的语言有着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儿子一凡在临睡前叹息:“妈妈,班里许多同学听写都是满分,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继荣回答:“还记得上次去草莓园吗?果园的爷爷说,虽然同样躺在阳光的怀抱里,但有的果实先熟,有的后熟,还有些中午时是粉红色,日落时才变成深红……你也是一颗草莓,慢慢长吧,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一颗甜美的草莓。”[8]一凡听了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再如,儿子一凡遇挫本能地选择逃避时,继荣会抢先提出放弃:“这个拼图不用再拼了,反正少掉一只翅膀也不要紧,小鸟可以自己走回家去!”接着她吃力地挥动一只胳膊,学着鸟儿一跳一跳地向前挪,一凡反而像个小男子汉一样站出来劝她:“那样太慢了,鸟妈妈会着急的!”[9]最后坚持完成了拼图。由此可见,形象生动的语言感染力更强,更容易为孩子理解和接受,也更深入孩子的内心,并取得心灵深处的共鸣和显著的教育效果。
四、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语言可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与轻松的家庭氛围,可调节孩子的注意力,促进孩子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语言的幽默性和风趣性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一次,一凡因贪玩回来晚了,许多作业没有完成,他可怜巴巴站在“我”床前:“妈妈,我忘了老师交代的采访作业,现在还有谁没睡?”继荣闭着眼睛回答:“奥巴马!”[10]这样一个巧妙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回答,触类旁通,引发了孩子的反省,让他意识到作业未完成是自己贪玩错过了完成作业的时间的缘故,让他知道不是所有错误都可以弥补,必须要自己来承担,同时也巧妙地避免了母子之间的尴尬与矛盾。由此可见,家长幽默活泼、意味隽永、趣味横生的教育用语,既能避免空洞、乏味、平庸的说教,又可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活跃教育氛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之中习得知识和经验。而一些家长习惯于大摆道理、苦口婆心、煞有介事地教育孩子,费时费力反而效果甚微。
结语
总而言之,家长的语言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意识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从而丰富和优化家庭教育,使家长语言艺术造诣的提升和孩子思想品质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孩子是逐渐成长的,作为家长既要担负好教育的责任,也要随同孩子一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逐渐变成语言大师,让有魅力的语言艺术成为造就孩子美好未来的魔法棒!
参考文献:
[1][2][4][5][6][8][9][10]刘继荣,张一凡.我们要彼此听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1:21,73,4,17,18,5,59,89.
[3]徐海燕. 家庭教育中的艺术及学问[J]. 大众科技,2011,05:151-152.
[7]冯永刚. 刍议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语言艺术[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7:79-81.
【关键词】:家庭教育;语言艺术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学者都将其研究视角更多地聚焦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极大多数学者都淡化或忽略了它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效。实际上,家庭教育艺术的内容相当多元和丰富,语言艺术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本文以台湾作家刘继荣女士与其儿子张一凡共著的《我们要彼此听话》为例,试对其中的语言特点与艺术进行阐释,以期对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一、语言的平等性
家长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朋友似的亲子关系。所以家长与孩子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当儿子一凡为听音乐而推门进来打搅到“我”写作时,“我”并没有大发雷霆,面对儿子的满脸愧疚,“我”如是回答:“我要谢谢你跟我分享对这首歌的感受,现在,我觉得它更动听了!”[1]而当“我”以母亲的名义逼着儿子吃下十一粒感冒药,“我”深感歉意,于是从网上下载了十九首儿子最喜欢听的歌,向他道歉:“你中午不应该妥协,你应该告诉我,是我做错了。”[2]在此,刘继荣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家长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观念,折射出一种平等对话的和谐亲子关系,“谢谢”、“对不起,我错了”这些用语并不是孩子的专属。当家长得到孩子的赞美或帮助时,也理当恭敬地与孩子说一句“谢谢”;当家长一意孤行固执己见犯下过错时,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那句歉意“对不起,孩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父母们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3]当家长能以大人的角色看待孩子,平等地对孩子道谢、道歉时,不但能化解与孩子之间的尴尬与矛盾,而且这样一种以身作则的做法,能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这是最生动的教育,也是最为有力的教育。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语言的鼓励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予以鼓励,因为及时的鼓励表达了对孩子的肯定,能满足孩子的自尊需要。任何一次自尊需要的满足,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内在驱动力,激起他们对成功的强烈的欲望和追求。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张一凡(刘继荣的儿子)在一次测验中只考了七十分,面对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妈妈,我是差生吗?”继荣若无其事地摇摇头,“当然不是了,你喜欢学习,只是比其他的孩子要慢一点学会而已。”[4]又有一次,一凡的数学考了全班最低分,继荣看了分数,并没有发火,而是惊叹着说:“一凡啊,你基础的题目都做对了,进步真大啊!”[5]“这次考试,你一定决心要改掉粗心的毛病了。你从第一道题开始就认认真真地做了……你做完第一页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解题的乐趣中,忘记了这是在考试。所以,下面的题都没来得及思考,就到了交卷的时间。”[6]可见刘继荣面对孩子的低分、后排名,并没有表现出愤怒和惩罚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心平气和与理解,是以孩子的角度解读孩子的心声,是淡化考试结果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母亲朋友般温柔的鼓励。
许多父母都有鼓励孩子的意识,而他们往往不懂如何鼓励,他们每日每夜在孩子耳边重复诸如“加油!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这样的话语,事实上孩子们非常反感听到如此重复和频繁的“加油式鼓励”,这样的“加油式鼓励”非但没有起到鼓励效果,反而演变成了他们沉重的压力和负担,这是值得家长们深思的。由此,笔者认为,孩子们需要语言鼓励,但绝不是简单笼统甚至是粗暴的鼓励,父母不要在一旁盲目地“加油”,父母要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找出“跌倒”的原因,激励他重新站起、重新微笑出发,这才是成功的鼓励。
三、语言的生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是通过语言与受教育者的心灵、理智打交道的。[7]有经验的家长总是利用形象优美的艺术性语言打动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以思想的启迪,激起孩子内心的波澜,这对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刘继荣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展现出来的语言有着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儿子一凡在临睡前叹息:“妈妈,班里许多同学听写都是满分,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继荣回答:“还记得上次去草莓园吗?果园的爷爷说,虽然同样躺在阳光的怀抱里,但有的果实先熟,有的后熟,还有些中午时是粉红色,日落时才变成深红……你也是一颗草莓,慢慢长吧,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一颗甜美的草莓。”[8]一凡听了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再如,儿子一凡遇挫本能地选择逃避时,继荣会抢先提出放弃:“这个拼图不用再拼了,反正少掉一只翅膀也不要紧,小鸟可以自己走回家去!”接着她吃力地挥动一只胳膊,学着鸟儿一跳一跳地向前挪,一凡反而像个小男子汉一样站出来劝她:“那样太慢了,鸟妈妈会着急的!”[9]最后坚持完成了拼图。由此可见,形象生动的语言感染力更强,更容易为孩子理解和接受,也更深入孩子的内心,并取得心灵深处的共鸣和显著的教育效果。
四、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语言可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与轻松的家庭氛围,可调节孩子的注意力,促进孩子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语言的幽默性和风趣性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们要彼此听话》中,一次,一凡因贪玩回来晚了,许多作业没有完成,他可怜巴巴站在“我”床前:“妈妈,我忘了老师交代的采访作业,现在还有谁没睡?”继荣闭着眼睛回答:“奥巴马!”[10]这样一个巧妙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回答,触类旁通,引发了孩子的反省,让他意识到作业未完成是自己贪玩错过了完成作业的时间的缘故,让他知道不是所有错误都可以弥补,必须要自己来承担,同时也巧妙地避免了母子之间的尴尬与矛盾。由此可见,家长幽默活泼、意味隽永、趣味横生的教育用语,既能避免空洞、乏味、平庸的说教,又可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活跃教育氛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之中习得知识和经验。而一些家长习惯于大摆道理、苦口婆心、煞有介事地教育孩子,费时费力反而效果甚微。
结语
总而言之,家长的语言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意识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从而丰富和优化家庭教育,使家长语言艺术造诣的提升和孩子思想品质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孩子是逐渐成长的,作为家长既要担负好教育的责任,也要随同孩子一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逐渐变成语言大师,让有魅力的语言艺术成为造就孩子美好未来的魔法棒!
参考文献:
[1][2][4][5][6][8][9][10]刘继荣,张一凡.我们要彼此听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1:21,73,4,17,18,5,59,89.
[3]徐海燕. 家庭教育中的艺术及学问[J]. 大众科技,2011,05:151-152.
[7]冯永刚. 刍议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语言艺术[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