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创业型社会的出现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创业教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根本。本文就作者在高校创业培训中的实际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双创”教育在高校创业培训中的意义和开展现状。
关键词:创新创业 创业培训 创业教育 培训意义
“双创”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又重申了“双创”的重要性。
“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大本钱,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创新之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李克强说。他指出,“双创”是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自“双创”提出后,各政府部门、各高校加快了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和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相继成为各高校的常设课程或选修课程。
2016年3月28日河南省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新创业群体;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加强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培育高端化的创业导师队伍,形成从创业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倡导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
但是创业培训开展十几年来却令不少老师产生了困惑:我国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的基数,对他们开展普惠式的培训究竟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即使有大量的扶持优惠政策,他们中间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实现开办企业?当他们大量精力用于校园创业时,自己的学业还能保证高质高效完成吗?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创业型社会的出现可能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考察1970年——1985年的美国经济,德鲁克指出:“在过去十到十五年间出现在美国境内的创业型经济形态是近代经济与社会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能给人希望的事情。”一百年前入选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的第一批美国最重要的三十家大型企业,如今只有通用电气一家仍在其中,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持续创业式管理。针对美国《财富》500大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产品创新方面名列前一百位的公司有65%采用了创业机制。创业为美国经济增添了活力,支撑了美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也曾断言:“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曾预言21世纪将是创新、创意的时代,新创中小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创业活动对国家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创业活动通过革新、创新和变化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其次,创造就业,有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转型经济国家中,新创中小企业都是重要的岗位制造者;第三,诞生新的业务实体;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其活跃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很多培训后的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等等。现阶段,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引入创业培训,利用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的实际作用如下:
首先,创业培训是促进中小企业产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新举措。
据麻省理工大学(MIT)的一项调查统计,自1990年以来,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造150个企业,截止1999年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大约四千家公司,雇用110万人,创造出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可见MIT大学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参考以上数据,我们的高校创新创业活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创业培训是培訓与就业最直接的结合点,通过创业培训实现就业倍增效应。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逐年凸显,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第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大力开展双创教育也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遵循培训周期的原理设定,建立长效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考核体系,可以以点带面地将那些有意愿的学生先纳入创业意识培训体系,在创业意识建立起来、创新创业思维活跃起来后才能将意愿强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纳入实际的创业能力培养的计划体系内。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创新创业师资的队伍建设和匹配,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 其次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灌输,建议教师利用成人学习原理进行模拟教学活动,并引导其转化为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第三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乐于创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在不断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利用多样的后续服务方法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一定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绝对不是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不务主业,进行低门槛、无创新的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要把两者有机融合,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
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新创业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准备创业的学生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2):40-42
【2】林红等:在团队协作中体验创业教育的真实内涵.中国创业教育网 http://www.kab.org.cn/content/2009-02/28/ content-2559992.htm
【3】李涛.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创业教育网http://ww.cyol.net/kab/ content/2009-02/28/content-2560009.htm
【4】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牛长松.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88-91
(作者单位:开封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
关键词:创新创业 创业培训 创业教育 培训意义
“双创”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又重申了“双创”的重要性。
“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大本钱,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创新之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李克强说。他指出,“双创”是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自“双创”提出后,各政府部门、各高校加快了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和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相继成为各高校的常设课程或选修课程。
2016年3月28日河南省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新创业群体;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加强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培育高端化的创业导师队伍,形成从创业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倡导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
但是创业培训开展十几年来却令不少老师产生了困惑:我国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的基数,对他们开展普惠式的培训究竟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即使有大量的扶持优惠政策,他们中间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实现开办企业?当他们大量精力用于校园创业时,自己的学业还能保证高质高效完成吗?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创业型社会的出现可能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考察1970年——1985年的美国经济,德鲁克指出:“在过去十到十五年间出现在美国境内的创业型经济形态是近代经济与社会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能给人希望的事情。”一百年前入选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的第一批美国最重要的三十家大型企业,如今只有通用电气一家仍在其中,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持续创业式管理。针对美国《财富》500大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产品创新方面名列前一百位的公司有65%采用了创业机制。创业为美国经济增添了活力,支撑了美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也曾断言:“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曾预言21世纪将是创新、创意的时代,新创中小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创业活动对国家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创业活动通过革新、创新和变化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其次,创造就业,有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转型经济国家中,新创中小企业都是重要的岗位制造者;第三,诞生新的业务实体;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其活跃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很多培训后的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等等。现阶段,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引入创业培训,利用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的实际作用如下:
首先,创业培训是促进中小企业产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新举措。
据麻省理工大学(MIT)的一项调查统计,自1990年以来,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造150个企业,截止1999年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大约四千家公司,雇用110万人,创造出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可见MIT大学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参考以上数据,我们的高校创新创业活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创业培训是培訓与就业最直接的结合点,通过创业培训实现就业倍增效应。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逐年凸显,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第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大力开展双创教育也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遵循培训周期的原理设定,建立长效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考核体系,可以以点带面地将那些有意愿的学生先纳入创业意识培训体系,在创业意识建立起来、创新创业思维活跃起来后才能将意愿强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纳入实际的创业能力培养的计划体系内。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创新创业师资的队伍建设和匹配,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 其次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灌输,建议教师利用成人学习原理进行模拟教学活动,并引导其转化为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第三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乐于创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在不断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利用多样的后续服务方法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一定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绝对不是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不务主业,进行低门槛、无创新的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要把两者有机融合,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
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新创业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准备创业的学生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2):40-42
【2】林红等:在团队协作中体验创业教育的真实内涵.中国创业教育网 http://www.kab.org.cn/content/2009-02/28/ content-2559992.htm
【3】李涛.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创业教育网http://ww.cyol.net/kab/ content/2009-02/28/content-2560009.htm
【4】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牛长松.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88-91
(作者单位:开封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