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影展”引领怀旧
喜欢看电影的人在80年代以前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因为渠道少,所以那时想要看一部声名大噪的奥斯卡影片往往非常困难。不过,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增进文化交流,中国国内特地举办了多次影展。在这些影展中,许多曾经只闻其名,不见其片的奥斯卡作品赫然名列其中,弥补了电影爱好者的诸多遗憾。
1981年的“美国电影展”中,放映了包括《猜猜谁来吃晚餐》、《原野奇侠》、《黑驹》、《白雪公主》、《雨中曲》在内的多部奥斯卡佳作,让众多影迷了了多年以来的心愿。之后1984年、1985年、1986年、1989年分别举办了“回顾影展”,在这些影展中,历年奥斯卡名片登上了银幕。这些影展似乎是为了填补曾经缺失了部分奥斯卡回忆的岁月,当多年以前的奥斯卡影片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面前时,那种新鲜与熟悉的碰撞让影迷们欲罢不能。
《甘地传》、《我的回忆》、《克莱默夫妇》、《星球大战》、《地狱之门》等或文艺或商业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都是在“回顾影展”中走进了中国观众的视野。经过配音演员的译制之后,影展中受欢迎的影片在日后也走上了电视荧屏。80年代时,黑白电视机已经拥有相当高的普及率,彩色电视机也慢慢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台对于电视节目的制作越来越精益求精,观众能够在电视上看到奥斯卡译制片的频率也逐渐升高。这一点对于没能走进影院,或是参加影展的普通观众而言,无疑是一次次额外的补偿。
虽然许多在影展上上映的影片已经有了一些年头,但是当那些曾经只在“听说”层面上的“神作”真正出现在眼前时,当初那份对电影的热爱会在转瞬之间被点燃。这些“回顾影展”带来的是一些具有怀旧色彩的经典之作,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更像是一场场昭告奥斯卡归来的盛宴。
与“大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80年代以前,在国内上映的国外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偏向文艺或是战争类型的影片,所以观众能够欣赏到的影片类型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到80年代后期时,好莱坞成功地将两部作品打进了中国观众的心里。一部是《超人》,另一部是《罗马假日》,巧合的是这两部影片跨越时间的距离,同在1987年在中国国内上映。
《超人》在1978年时就已经在北美公映,时隔9年之后,超人终于踏上了中国国土,科幻片在国内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超人》的观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止不住连连发出惊叹声,“天啊!”“这是真的吗?”“他是怎么做到的?”如同动画片般的特技特效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惊吓和惊喜。《超人》是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国内观众第一次接触到“大片”这样一个概念。
上世纪50年代时,美国就已经掀起了“赫本热”,但是中国国内的观众一直到80年代才感受到了这股如春风般清新的美丽。《罗马假日》于1953年在美国上映,辗转颠簸了多年之后,这位如小鹿般可爱的平民公主终于来到了中国。童话般美丽的爱情故事,格利高里·派克、奥黛丽·赫本这一对俊男靓女的组合,使得向往美好的男男女女们都不自觉得陷入了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里。时至今日,奥黛丽·赫本仍是国内观众最喜欢的国外演员之一。
《超人》与《罗马假日》不仅都在国内拥有高人气,同时它们也成功拓宽了奥斯卡在中国的传播空间。
忆“录像”时代
标题中的“录像”涵盖了“录像带”、“录像机”以及“录像厅”,这些事物在中国的落地基本都是从80年代开始的。技术的发展总是日新月异,虽然录像带目前在专业传播平台仍占据重要的位置,不过很多与之相关的事物都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说“录像”已经到了能够被“回忆”的阶段了。
80年代时,录像带逐渐走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优秀作品,影迷们不用再苦苦等候电影院放电影,而是可以主动出击搜集电影。于是,年轻人积极拓宽人脉,使劲搜罗着可以找到好资源的地方,然后通过刻录的方式导进录像带。三五好友凑在有录像机的人家里看着新鲜出炉的电影,着实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的还会拿着盘空带子好说歹说地央求着“版权方”把电影拷贝给他。在上海,人们常会去曾经上海音像公司后面的弄堂里,找一家小店拷贝一下,然后抱着到手的新片子乐颠乐颠地跑回家。
不过,与当时的工资水平比起来,无论是录像机,还是录像带都是比较昂贵的,能够拥有这一些的一般都是小康水平之上的家庭,那对于没有办法负担这些的人要怎么办呢?录像厅应运而生。随着录像带的兴起,录像厅几乎遍地开花,好的录像厅在观影条件上甚至可以与小型电影院相媲美。与其花上几千元去买录像机,再花上10元左右去买录像带,不如花上1,2元去录像厅看一场电影,在小城镇里,有时3至5元就能在录像厅看上一整晚,囊中羞涩又爱电影的人自然是跑得勤快得很。那里曾经孕育了许多年轻人的电影之梦,可惜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录像厅很快成了翻过去的一页篇章。
喜欢看电影的人在80年代以前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因为渠道少,所以那时想要看一部声名大噪的奥斯卡影片往往非常困难。不过,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增进文化交流,中国国内特地举办了多次影展。在这些影展中,许多曾经只闻其名,不见其片的奥斯卡作品赫然名列其中,弥补了电影爱好者的诸多遗憾。
1981年的“美国电影展”中,放映了包括《猜猜谁来吃晚餐》、《原野奇侠》、《黑驹》、《白雪公主》、《雨中曲》在内的多部奥斯卡佳作,让众多影迷了了多年以来的心愿。之后1984年、1985年、1986年、1989年分别举办了“回顾影展”,在这些影展中,历年奥斯卡名片登上了银幕。这些影展似乎是为了填补曾经缺失了部分奥斯卡回忆的岁月,当多年以前的奥斯卡影片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面前时,那种新鲜与熟悉的碰撞让影迷们欲罢不能。
《甘地传》、《我的回忆》、《克莱默夫妇》、《星球大战》、《地狱之门》等或文艺或商业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都是在“回顾影展”中走进了中国观众的视野。经过配音演员的译制之后,影展中受欢迎的影片在日后也走上了电视荧屏。80年代时,黑白电视机已经拥有相当高的普及率,彩色电视机也慢慢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台对于电视节目的制作越来越精益求精,观众能够在电视上看到奥斯卡译制片的频率也逐渐升高。这一点对于没能走进影院,或是参加影展的普通观众而言,无疑是一次次额外的补偿。
虽然许多在影展上上映的影片已经有了一些年头,但是当那些曾经只在“听说”层面上的“神作”真正出现在眼前时,当初那份对电影的热爱会在转瞬之间被点燃。这些“回顾影展”带来的是一些具有怀旧色彩的经典之作,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更像是一场场昭告奥斯卡归来的盛宴。
与“大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80年代以前,在国内上映的国外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偏向文艺或是战争类型的影片,所以观众能够欣赏到的影片类型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到80年代后期时,好莱坞成功地将两部作品打进了中国观众的心里。一部是《超人》,另一部是《罗马假日》,巧合的是这两部影片跨越时间的距离,同在1987年在中国国内上映。
《超人》在1978年时就已经在北美公映,时隔9年之后,超人终于踏上了中国国土,科幻片在国内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超人》的观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止不住连连发出惊叹声,“天啊!”“这是真的吗?”“他是怎么做到的?”如同动画片般的特技特效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惊吓和惊喜。《超人》是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国内观众第一次接触到“大片”这样一个概念。
上世纪50年代时,美国就已经掀起了“赫本热”,但是中国国内的观众一直到80年代才感受到了这股如春风般清新的美丽。《罗马假日》于1953年在美国上映,辗转颠簸了多年之后,这位如小鹿般可爱的平民公主终于来到了中国。童话般美丽的爱情故事,格利高里·派克、奥黛丽·赫本这一对俊男靓女的组合,使得向往美好的男男女女们都不自觉得陷入了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里。时至今日,奥黛丽·赫本仍是国内观众最喜欢的国外演员之一。
《超人》与《罗马假日》不仅都在国内拥有高人气,同时它们也成功拓宽了奥斯卡在中国的传播空间。
忆“录像”时代
标题中的“录像”涵盖了“录像带”、“录像机”以及“录像厅”,这些事物在中国的落地基本都是从80年代开始的。技术的发展总是日新月异,虽然录像带目前在专业传播平台仍占据重要的位置,不过很多与之相关的事物都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说“录像”已经到了能够被“回忆”的阶段了。
80年代时,录像带逐渐走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优秀作品,影迷们不用再苦苦等候电影院放电影,而是可以主动出击搜集电影。于是,年轻人积极拓宽人脉,使劲搜罗着可以找到好资源的地方,然后通过刻录的方式导进录像带。三五好友凑在有录像机的人家里看着新鲜出炉的电影,着实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的还会拿着盘空带子好说歹说地央求着“版权方”把电影拷贝给他。在上海,人们常会去曾经上海音像公司后面的弄堂里,找一家小店拷贝一下,然后抱着到手的新片子乐颠乐颠地跑回家。
不过,与当时的工资水平比起来,无论是录像机,还是录像带都是比较昂贵的,能够拥有这一些的一般都是小康水平之上的家庭,那对于没有办法负担这些的人要怎么办呢?录像厅应运而生。随着录像带的兴起,录像厅几乎遍地开花,好的录像厅在观影条件上甚至可以与小型电影院相媲美。与其花上几千元去买录像机,再花上10元左右去买录像带,不如花上1,2元去录像厅看一场电影,在小城镇里,有时3至5元就能在录像厅看上一整晚,囊中羞涩又爱电影的人自然是跑得勤快得很。那里曾经孕育了许多年轻人的电影之梦,可惜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录像厅很快成了翻过去的一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