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寒,当代著名砚雕家,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黄山市“郑寒砚雕艺术中心”主任,黄山市屯溪区政协委员,“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项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
自从少小年纪在他的家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砚之乡”——歙县踏上专业砚雕之路,至今已经从事歙砚民间艺术的创作、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达30多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艺术修养,在我国歙砚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和影响。郑寒砚雕精品展览多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和香港、深圳等地举办,并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作品被博物馆、书画名家和收藏家广为收藏,并多次用作国礼、省礼和市礼。仅1996年一年内就两次应邀为安徽省委、省政府雕制新砚,用作馈赠香港邵逸夫先生和泰国诗琳通公主的礼品。郑寒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心于歙砚艺术的传承和培训,至今已培训出歙砚艺术工作者80多人。郑寒以其“创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气凝重、古朴”和“构思巧妙精致,刀法简练流畅”的砚艺风格跻身“当代砚雕名家”行列,是我国歙砚艺术界公认的民间艺术代表性人物。其歙砚代表作《黄山胜迹印痕砚》1997年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中国龙砚》2004年被选作胡锦涛主席赠送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创造出“两件国礼,出自同一位砚雕家之手”的奇迹,使他赫然成为“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
“伯乐”成就一段砚雕美谈
或许是由于出生在享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歙砚之乡”盛名的黄山市歙县的缘故吧,抑或是由于他的家乡唐里村曾经出过方增威、方钦树和方见尘等诸多当代书画工艺界名人的原因,潜移默化,使得郑寒从小就喜欢画画、工艺。他家对面的大祠堂里的徽派木雕、石雕和砖雕构件,是少年郑寒审美心路上最初的楷模,他用稚嫩的画笔临摹过,他用饥渴的眼强记过,至今依然熟记于心、历历在目。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砚雕家的郑寒,永远感谢他读中学时的校长方钦淦这位识才善荐的“伯乐”,正是由于方校长当年的鼎力一荐,使他获得了拜师心仪已久的书画砚雕名家方钦树、方见尘父子学习绘画、砚雕技艺的机会,踏上专业砚雕之路。经过几千方歙砚作品的创作磨砺,郑寒很快成为歙砚研究所的生产技术科长,又领衔创办郑寒砚雕艺术中心,终于脱颖而出一跃跻身当代砚雕名家行列,受到业内砚藏、砚研和制砚界权威人士的关注和厚评。这些厚评主要有:“刀法精湛,妙在传神”;“返璞归真,神游于艺”;“构思巧妙精致,刀法简练流畅”;“创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气凝重、古朴”;“灵感出人意外,功夫令人叹绝”等。郑寒的砚雕艺术之路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由于他的自幼爱画且悟性过人,使得他的砚雕生涯起点极高,这是“有砚为证”的,这方砚,就是至今仍被当作镇馆之宝珍藏在黄山博物馆里的《八百里黄山图》巨砚,而这方长达米许的巨砚却是郑寒开始独立创作砚雕作品时的处女之作,这桩轶事一直在业内人士中传为美谈。
每一方砚雕作品都有一个故事
砚雕家郑寒是个不是张扬又不善言谈的人,他更习惯的语言是刀笔与砚石间的对话,只有谈起他的“每一方砚雕作品都有一个故事”的话题时,你才会发现:原来郑寒也能够口若悬河、故事多多。那么,就让我们边欣赏郑寒的砚雕绝品代表作,边品味他的砚雕人生吧。《归航》砚是为迎接“九七”香港回归而特意创作的,创意者是著名砚文化研究、收藏家周小林先生,郑寒则完成了全部构思和雕刻。《归航》砚长74厘米,宽49厘米,厚8厘米,整个砚雕图案由一艘嵌着紫荆花区徽图案正乘风破浪归航的巨轮和一派云蒸霞蔚的海上日出壮景联袂而成,在下方镌刻着“归航”两字,力透砚背,是著名书画家罗工柳先生的手迹。关于《归航》的砚雕之妙,主要体现在郑寒“慧眼识砚石,大智夺天工”上,他巧妙地利用散布于砚石石材各处的原生态眉纹,经过匠心取舍,使其恰到好处地或成为画面中的水波,或成为天空上的云霞,而这种取舍又是那么的天人合一、天衣无缝,毫无牵强、作秀痕迹,成为天下无双的绝品。1997年6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在黄山市视察时,对《归航》歙砚高度评价,称其为“国宝”。
《鱼》砚是在北京举办的《94年中国名砚展》上引起过轰动的郑寒砚雕代表作,整方歙砚就是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鱼》砚的轰动效应主要是围绕着“像这样的砚,妙手亦是偶得。如果中国的新砚都能如此,也就可观了。可惜的是,在本次国家级砚展中,这样高品位的砚是极为罕见的”的专家评论而产生的。表现在《鱼》砚的雕刻上,郑寒难能可贵之处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他选料之精怪,用了一方难得的歙石中的上品璞石。而为了这方璞石的获得,他经过了一次鬼使神差般的“千寻万觅突偶得”的奇遇;二是他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表皮外形,能不动刀处尽量不用刀刻,需留刀锋处又大胆留下刀锋;但凡属刀刻之处,又必定鬼斧神工、精审不苟;三是这方砚石石鱼出人意外地全身无鳞,却又让每一位观赏者能够感觉到它的全身满鳞,栩栩如生得比真鱼还真、比活鱼还神。
这方《鱼》砚被北京名砚收藏家张雅宗先生重金收购、珍藏后,这么多年过去了,郑寒再也未能发现那样的璞玉石材,再也没能再雕出一方同样的《鱼》砚了,终于被专家们那句“妙手亦是偶得”的评语不幸而言中,这是“郑寒砚雕神话”中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古琴》歙砚,是郑寒近年来的砚雕精品之一。在主人未点破它不是“古琴”而是歙砚之前,人们怎么也无法将它与古琴产生相关链接。这方《古琴》歙砚,古朴幽雅,浑然天成,大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美韵;再配以古诗“冷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雕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则更加频添诗情画意,琴中有话;当然最为妙绝无比的是,那古琴上的琴弦,居然是巧夺天工的利用了砚石石材中的天然线纹,致使其天下无双、独此一方。以琴入砚,以砚为琴,如此奇迹只出自集砚乡、琴乡于一地的黄山,他处不具。
《黄山胜迹印痕砚》全砚长40厘米,宽26厘米,厚8.5厘米,选用石材为极为难得的古歙州“庙前青”砚石,由周小林设计、郑寒雕制,“黄山胜迹印痕砚”七字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皖籍著名书画家吴作人先生题写,背面赠言处镌刻有李鹏总理的亲笔签名。该砚给人最大视觉冲击力的,除了背面那幅《黄山迎客松》砚雕之外,就是非常独具艺术性的巧布于全砚六个面上的72枚黄山景观的金石篆刻印章了。在中国砚雕史上,如此大数量的印痕入砚,这绝对是第一次成功的创举。
《黄山胜迹印痕砚》创作中最具创意之处,就在于以最富中国文化特色的“黄山风景72峰名称印痕”来替代“黄山风景72峰实景图案”,郑寒说:这得益于他在此之前对吴昌硕等名家
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
自从少小年纪在他的家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砚之乡”——歙县踏上专业砚雕之路,至今已经从事歙砚民间艺术的创作、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达30多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艺术修养,在我国歙砚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和影响。郑寒砚雕精品展览多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和香港、深圳等地举办,并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作品被博物馆、书画名家和收藏家广为收藏,并多次用作国礼、省礼和市礼。仅1996年一年内就两次应邀为安徽省委、省政府雕制新砚,用作馈赠香港邵逸夫先生和泰国诗琳通公主的礼品。郑寒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心于歙砚艺术的传承和培训,至今已培训出歙砚艺术工作者80多人。郑寒以其“创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气凝重、古朴”和“构思巧妙精致,刀法简练流畅”的砚艺风格跻身“当代砚雕名家”行列,是我国歙砚艺术界公认的民间艺术代表性人物。其歙砚代表作《黄山胜迹印痕砚》1997年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中国龙砚》2004年被选作胡锦涛主席赠送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创造出“两件国礼,出自同一位砚雕家之手”的奇迹,使他赫然成为“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
“伯乐”成就一段砚雕美谈
或许是由于出生在享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歙砚之乡”盛名的黄山市歙县的缘故吧,抑或是由于他的家乡唐里村曾经出过方增威、方钦树和方见尘等诸多当代书画工艺界名人的原因,潜移默化,使得郑寒从小就喜欢画画、工艺。他家对面的大祠堂里的徽派木雕、石雕和砖雕构件,是少年郑寒审美心路上最初的楷模,他用稚嫩的画笔临摹过,他用饥渴的眼强记过,至今依然熟记于心、历历在目。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砚雕家的郑寒,永远感谢他读中学时的校长方钦淦这位识才善荐的“伯乐”,正是由于方校长当年的鼎力一荐,使他获得了拜师心仪已久的书画砚雕名家方钦树、方见尘父子学习绘画、砚雕技艺的机会,踏上专业砚雕之路。经过几千方歙砚作品的创作磨砺,郑寒很快成为歙砚研究所的生产技术科长,又领衔创办郑寒砚雕艺术中心,终于脱颖而出一跃跻身当代砚雕名家行列,受到业内砚藏、砚研和制砚界权威人士的关注和厚评。这些厚评主要有:“刀法精湛,妙在传神”;“返璞归真,神游于艺”;“构思巧妙精致,刀法简练流畅”;“创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气凝重、古朴”;“灵感出人意外,功夫令人叹绝”等。郑寒的砚雕艺术之路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由于他的自幼爱画且悟性过人,使得他的砚雕生涯起点极高,这是“有砚为证”的,这方砚,就是至今仍被当作镇馆之宝珍藏在黄山博物馆里的《八百里黄山图》巨砚,而这方长达米许的巨砚却是郑寒开始独立创作砚雕作品时的处女之作,这桩轶事一直在业内人士中传为美谈。
每一方砚雕作品都有一个故事
砚雕家郑寒是个不是张扬又不善言谈的人,他更习惯的语言是刀笔与砚石间的对话,只有谈起他的“每一方砚雕作品都有一个故事”的话题时,你才会发现:原来郑寒也能够口若悬河、故事多多。那么,就让我们边欣赏郑寒的砚雕绝品代表作,边品味他的砚雕人生吧。《归航》砚是为迎接“九七”香港回归而特意创作的,创意者是著名砚文化研究、收藏家周小林先生,郑寒则完成了全部构思和雕刻。《归航》砚长74厘米,宽49厘米,厚8厘米,整个砚雕图案由一艘嵌着紫荆花区徽图案正乘风破浪归航的巨轮和一派云蒸霞蔚的海上日出壮景联袂而成,在下方镌刻着“归航”两字,力透砚背,是著名书画家罗工柳先生的手迹。关于《归航》的砚雕之妙,主要体现在郑寒“慧眼识砚石,大智夺天工”上,他巧妙地利用散布于砚石石材各处的原生态眉纹,经过匠心取舍,使其恰到好处地或成为画面中的水波,或成为天空上的云霞,而这种取舍又是那么的天人合一、天衣无缝,毫无牵强、作秀痕迹,成为天下无双的绝品。1997年6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在黄山市视察时,对《归航》歙砚高度评价,称其为“国宝”。
《鱼》砚是在北京举办的《94年中国名砚展》上引起过轰动的郑寒砚雕代表作,整方歙砚就是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鱼》砚的轰动效应主要是围绕着“像这样的砚,妙手亦是偶得。如果中国的新砚都能如此,也就可观了。可惜的是,在本次国家级砚展中,这样高品位的砚是极为罕见的”的专家评论而产生的。表现在《鱼》砚的雕刻上,郑寒难能可贵之处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他选料之精怪,用了一方难得的歙石中的上品璞石。而为了这方璞石的获得,他经过了一次鬼使神差般的“千寻万觅突偶得”的奇遇;二是他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表皮外形,能不动刀处尽量不用刀刻,需留刀锋处又大胆留下刀锋;但凡属刀刻之处,又必定鬼斧神工、精审不苟;三是这方砚石石鱼出人意外地全身无鳞,却又让每一位观赏者能够感觉到它的全身满鳞,栩栩如生得比真鱼还真、比活鱼还神。
这方《鱼》砚被北京名砚收藏家张雅宗先生重金收购、珍藏后,这么多年过去了,郑寒再也未能发现那样的璞玉石材,再也没能再雕出一方同样的《鱼》砚了,终于被专家们那句“妙手亦是偶得”的评语不幸而言中,这是“郑寒砚雕神话”中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古琴》歙砚,是郑寒近年来的砚雕精品之一。在主人未点破它不是“古琴”而是歙砚之前,人们怎么也无法将它与古琴产生相关链接。这方《古琴》歙砚,古朴幽雅,浑然天成,大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美韵;再配以古诗“冷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雕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则更加频添诗情画意,琴中有话;当然最为妙绝无比的是,那古琴上的琴弦,居然是巧夺天工的利用了砚石石材中的天然线纹,致使其天下无双、独此一方。以琴入砚,以砚为琴,如此奇迹只出自集砚乡、琴乡于一地的黄山,他处不具。
《黄山胜迹印痕砚》全砚长40厘米,宽26厘米,厚8.5厘米,选用石材为极为难得的古歙州“庙前青”砚石,由周小林设计、郑寒雕制,“黄山胜迹印痕砚”七字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皖籍著名书画家吴作人先生题写,背面赠言处镌刻有李鹏总理的亲笔签名。该砚给人最大视觉冲击力的,除了背面那幅《黄山迎客松》砚雕之外,就是非常独具艺术性的巧布于全砚六个面上的72枚黄山景观的金石篆刻印章了。在中国砚雕史上,如此大数量的印痕入砚,这绝对是第一次成功的创举。
《黄山胜迹印痕砚》创作中最具创意之处,就在于以最富中国文化特色的“黄山风景72峰名称印痕”来替代“黄山风景72峰实景图案”,郑寒说:这得益于他在此之前对吴昌硕等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