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嘲》的谐趣与理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a55555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文学性的文章还是议论性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趣味,可一讲到趣味,最现成的观念就是情趣,也就是抒情的趣味。“情趣”,说的太多了,就产生了荫蔽,误以为趣味就只有情感的趣味,殊不知,趣味无限丰富。情感的趣味,只是一种。除此之外,至少还有谐趣和智趣。这样的三分法,是机械的。其实,三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许多情况下,界限并不十分清晰。有时是情趣与智趣交融,有时是审美情趣与审丑谐趣统一。
  比如鲁迅的《自嘲》,其中的幽默感,其中的反讽,显然不是情趣和智趣所能涵盖的。囿于情趣和智趣,是不可能把其中的幽默感、诙谐的趣味读出来的。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自己的独白,又好像是自画像。在鲁迅的古典律诗中自我独白不仅仅是这一首,《自题小像》(1903年),也很著名: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副很庄重的自画像,充分表现了自己在国运维艰之时慷慨悲歌的献身精神,用的是强化情感的、诗化的、崇高化的手法。《自嘲》也是一幅自画像,作者和表现对象都是鲁迅,和《自题小像》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一开头,却有些异样的感觉: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这明显不是把自我形象崇高化,不是表现自己的献身精神的,相反,他似乎在说自己运气不好,很倒霉,主观上本想改变处境,求得升腾发达,可惜很狼狈,碰得头破血流。这和《自题小像》相比,反差很大。这种反差不仅在思想情感上、自我评价上,而且在文风上。《自题小像》文风很庄重,可以说是自我的颂歌,而这首诗的文风却是自我嘲弄。《自题小像》用的是庄重的古代汉语,用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中崇高的典故(灵台、神矢、寒星、荃、轩辕等等),而这首诗里,除了用了一些古代汉语的典雅词语外,又用了一些现代汉语的口头词语,如“翻身”、“碰头”。口头词语是比较通俗的,古代文言词语是比较典雅的,二者混合使用,给人一种不太和谐的感觉。但这种不和谐之感,并不是鲁迅一时的笔误,而是有意为之的,因为下面两句,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破帽”是口语,“遮颜”却是文言;“漏船”是口语,而“载酒”、“中流”却是文言。二者的不和谐更加明显了。艺术要追求和谐,不和谐一般是要破坏艺术效果的。但是读者读到这里,并没有感觉到艺术上的粗糙,相反却有一种奇特的趣味。这种不和谐也是有趣味的,不过这种趣味不是一般的抒情的趣味,而是另外一种趣味,叫做谐趣。在西方,这种谐趣属于幽默范畴。幽默,在语义上,恰恰是以不和谐见长的,这种不和谐,在英语里叫做incongruity,意思是不和谐,不统一,在心理上诱发怪异之感。幽默感就从这种怪异感中产生。在这里,鲁迅利用不和谐,表面上是在嘲笑自己,但并不是真正在嘲笑,而是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现实的一种姿态:即使如此狼狈,也无所谓。这里的不和谐,不但产生了趣味,而且产生了意味,在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反语。也就是正话反说。这种反语,我们在鲁迅的幽默杂文中经常见到。鲁迅自己也说过,自己在杂文中,是“好用反语”的(《两地书》,1925年4月14日信)。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说,太平军把女人放在城墙上,让她们把裤子一脱,敌人的大炮就爆炸了。对这样的迷信,鲁迅说是“伟大的神力”,这当然是不和谐的。这就是反语,不用解释,读者就能调动起自己的理解力,把其中省略了的意味补充出来,领悟出其中的幽默感。
  从这些语词中,读者不难感到,鲁迅这首《自嘲》虽然采用的是诗歌体,而且是庄重的古典律诗的形式,但其中的用语和情调,却带着鲁迅杂文的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用反语,用口语和古典雅语的交织,构成一种反讽的谐趣。
  谐趣虽然是这首诗鲜明的风格,但并不是风格的全部。除了反讽的诙谐,这首诗还有一种庄重的深邃: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不是反讽,而是抒情,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这是把抒情上升到格言,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上了。这两句是如此深刻,以至成为鲁迅精神两个方面(对敌、对友)的概括。这里的姿态就不是无所谓的,也不是自嘲的,而是十分严峻的、十分坚定的。这样的语句自有另外一种趣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智慧的趣味(智趣),或者理性的趣味(理趣)。难得的是,这种理趣和前面的谐趣,并不是格格不入的,而是水乳交融的。因为前面无所谓的姿态是反语,而反语的内涵和外延是矛盾的,读者从潜在的内涵中领悟到了其中坚定不移的精神,也就不难过渡到格言式的义正词严了。
  最后两句,又回到反语的诙谐上来: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除了“一统”略有文言色彩以外,全句几乎全用口头通俗词语。本来,古典诗歌格律产生于古代汉语单音词,严格的平仄和音节限定与现代汉语的双音和多音词有矛盾,但是鲁迅并没有回避用现代汉语的口语词语,相反,倒是明显的回避用古代汉语的词语,例如前面说“漏船”而不说“漏舟”(平仄没有问题),这里说“躲进”而不说“躲入”(平仄亦没有问题),特别是最后一句“管他冬夏与春秋”,则完全是大白话,不单音节上天衣无缝,而且在趣味上水乳交融。这样,鲁迅这首诗不但有反讽的杂文趣味,而且创造了亦庄亦谐的自嘲诗风。
  张政栋,教研员,现居山东肥城。
其他文献
段增勇,四川省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坚持教育随笔写作,编著各类图书多部,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高考四川阅卷场语文学科指导委员。  石焘(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段老师,我读过您的很多文章,我觉得您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语文回归,回归到
春是一个意象,一种特有的人生情感唤起,一般而言,它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发的,这些都可以从穆旦的诗歌《春》中找寻到,只是,在穆旦的《春》中,它不是主角。《春》是一首很立体的诗,我们如果以“反差”为扶梯,拾阶而上会发现别有洞天。  一、反差中的层级空间  春在开头的亮相让人吃惊,因为他成了跃动感十足的“绿色的火焰”,穆旦把“春”的节奏感具象地表达出来,春本身就予人蓬勃、祥和、愉悦、平静之感,作者用“火焰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经典散文,被编入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如何上好这一经典课文?从对文本的解读,到教学内容的选定,再到教学方式的设计,这是一个系统的备教工程。   一、素读文本,适度解读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这种解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对文本“素读”“裸读”开始。也就是只读课文,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反复自我阅读,直到读熟读透为止。   宗璞的《紫藤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部编本新教材要求落实课内精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课外整本书的阅读就成了师生课堂上份内的事,如何才能做到让整本书阅读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而不至于轻轻“滑”过呢?  一、内容的梳理:完整而有趣味。  整本书阅读,目的是让孩子形成读书的好习惯,以至于带动全民阅读,因此不能用出题考学生的方式牵着学生走,但如何才能检查学生真正的读完了整
众所周知,考试是课程评价诸多方式中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而研究考试、实施考试,就必须研究考试命题,或者直接参与考试命题。命制出一份科学、有效的测试题,能正确而又客观地检测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引导师生作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这是每位教师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中学阅读命题的材料选择中,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的作品可说是热门。2017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初中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情况与审美生活。当我们打开初中语文教材时,就可以发现,其中散文体裁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并且涉及面也较广,我们也可以说每一篇散文就是一个世界,每一位散文作家就是一座智慧宝库。散文应该学习的内容和应该列入教学的角度很多,那么,一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如何完成这么大的教学容量同时还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暂不讨论如何界定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该怎样切入与推进,单就必修教材推出的阅读文本而言,目前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教材单元间内在联系怎样,篇目间的阅读机理是什么,各篇应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以及选取怎样的教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等。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有效地解决,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见到:未搞清各单元编排目的,教学中单元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存
今年,由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演绎了这么个段子:浙江省高考阅读题选用了巩高峰的一篇文章《一种美味》,考卷上有一道阅读理解题——“文中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这道题让考生抓狂,不少人去作者巩高峰的“微博留言”上发私信,请作者出来解释一下“诡异的光”是什么意思。该文作者巩高峰发微博表示,自己对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无法“理解”,并称,“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准确理解语境中的词汇义,是读懂、读深文章的必由之路;创设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经典作品的学习,既给学生自我语言表达提供借鉴,又使学生通过对经典的模仿,习得言语风格、构思谋篇等规律方法。语言撬动思维,思维关照语言,二者相辅相成,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与媒介。因此,教师要抓住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辨析语言,激活思维,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让其通过“
赵海亮,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教师。  师:同學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在我们一起正式走入文本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屈原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一个伟大的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看来没学这首诗歌也能基本了解屈原的情怀!但对屈原的情怀只认识到这个层面就够了吗?其实,当历史和时代给一个人贴上一个固有的标签的时候,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