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能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是进行语言功能和言语效果的艺术追求,分析言语和人们行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反讽艺术,使用了大量的幽默词语,设置了大量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和反讽词语,讲述了一个在纽约街头的流浪汉苏比的故事,用语言的艺术向我们刻画出了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现状,进而对美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警察与赞美诗》 反语
一、有关功能语言学中语言反讽功能的总体概述
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语言学科,和人们的行为动作之间有着一套“意义潜势”存在,这就是说,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从而说明语言的功能作用。语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才可以体现出功能的存在,同时语言的运用又受到了语境条件的制约。词语的反讽是语言功能中的一个重要运用途径,更多的是被运用在作家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是通过语言功能手段实现小说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题思想深化的重要途径,通常会给读者带来惯性思维上的冲击。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反讽是语言功能运用和表达的一种最佳途径,主要是为了产生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相矛盾,从而人为地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造成一种偏离,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实现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
语言经常被人们用来进行信息的传达,思想的交流,从而实现交际的发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交际方式,还有不同的交际者都会影响到语言的选择使用。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小说的语言同样也是一种“话语”,但是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又有所差别,属于文学语言的范畴。再者从话语产生的背景来看,小说的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用语。在日常的生活交谈中,双方的交谈背景,交谈时间,交谈地点和交谈者的关系都会有一个很明的语境在,说话者在向听话者进行语言信息传递的时候很容易实现交际的目的。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读者(听者)对他的背景是知之甚少,作者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读者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所以为了可以将所有的读者都引进到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让每一位读者都对作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评价,作者就需要运用语言的各种表达功能向读者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二、有关作家欧·亨利和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总体概述
(一)有关作家欧·亨利的相关概述。欧·亨利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殿堂中著名小说家威廉·锡德尼·波特尔的笔名,然而对于这个笔名,却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被广泛认可,说这个笔名的寓意就是指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因为亨利这个名字在美国社会中最为常见的,而名字前面的“O”根据作者的解释——最容易书写的字母,那么这个笔名的含义就是作者对于美国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同情,这也主要是和作者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幼年丧母,是被姑母抚养长大的,基于这样的家庭背景,欧·亨利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并不多,幸运的是,姑母是一位教师,他自己阅读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和英国的文学名著。成年的欧·亨利先后做过簿记员、药剂师、抄写员和银行出纳员等社会下层工作,这些生活经历和见闻都成为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天有不测风云,清白无辜的欧·亨利因为自己工作的银行出现现款短缺情况而成为了替罪羔羊,在服刑期间,欧·亨利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直到去世之前一共发行共计300多篇小说,其中有《三百万》(1906年),《修剪過的灯》和《西部之心》(1907年),《温雅的贪污者》和《城市之声》(1908年),《选择》和《命运之灯》(1909年),《仅是公事》(1910年),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爱的效劳》,都是出自短篇小说集《四百万》。欧·亨利的小说作品因为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而在美国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欧·亨利结尾艺术”,尽管欧·亨利并不是这一写作手法的首创人,不过却是他将其发扬光大的,也注定他的名字要和这样的写作手法联系在一起了。
(二)有关《警察与赞美诗》的相关概述。《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四百万》中收录的第一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苏比的流浪汉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从而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抨击和讽刺。流浪汉苏比为了躲避寒冷的折磨,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到机关政府去领取救济金或进监狱住上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进监狱,这在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苏比为了可以进监狱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做了各种尝试:首先来到了一家装修豪华的酒店,想着自己白吃白喝一次就可以顺利地被送进监狱,不料刚走到酒店的门口就被酒店的领班和侍者给轰了出来,因为苏比的穿着暴露了他不是一个富人的身份。无可奈何的苏比来到了六号大街的拐弯处,手里拿着一块砖头扔向了商店的橱窗,然后就站在那里不动,等着警察来抓他,可是经常习惯性地去抓那些奔跑很快的人,因为在他们的想法中,只有那些犯罪的人才会飞奔而去,对于站在原地的苏比却不理不问。沮丧的苏比只好垂头丧气地继续前行寻找机会,来到了街对面的一家普通餐馆,在酒足饭饱以后跟侍者说自己没有钱,赶紧让警察来把自己抓走,几个侍者将苏比抬着扔到了大街上。走过了第五大街,苏比继续寻找被抓的机会。在一家橱窗的前面站着一位风姿绰约的女性,苏比决定以一副流氓的样子去调戏她,因为他看见不远处就站着两位警察,当苏比和那位女性调情的时候,眼睛不停地盯着远处的两位警察,不过令苏比遗憾的是,警察对眼前的这一幕熟视无睹,而这位女子对于苏比的调戏十分有好感,缠住苏比不放了,苏比功亏一篑,只好寻找机会将她甩掉。可怜的苏比原来碰上的是一位妓女。苏比在甩掉那名妓女以后来到了一个剧院的前面,然后就像醉汉一样扯着嗓子在大街上乱喊乱叫,借此希望警察可以把自己抓起来。谁知道警察对路过的公民说这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庆祝篮球比赛胜利呢,他是奉命不对此理睬的。苏比又来到了一个雪茄店里面,偷走了一个穿着十分体面的人的雨伞,并且和雨伞的主人争辩起来,非要说这把雨伞是自己的,并且要求警察来解决,谁知道最后雨伞的主人竟然让步了,解释说这把雨伞是自己早上捡到的,正想着归还给主人呢。苏比最后来到了一个寂静的院落,那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从远处能听到有人在唱赞美诗,熟悉的曲子勾起了苏比对于过去的回忆,曾经的他也是有母爱、理想和朋友的,一时间感慨万分,决定要重新做人。苏比觉得自己还年轻,决定明天去找一个工作,争取做一个有用的人。正当苏比在憧憬自己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只警察的大手落到了他的肩膀上,就这样无缘无故地被判刑了三个月。 三、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警察与赞美诗》的解读
在小说中,作者欧·亨利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幽默功能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并且带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例如,苏比想要调戏站在橱窗前面的那位漂亮女子而被警察逮捕的时候,就故意装扮成了一位很下流和令人讨厌的痞子,苏比想着那位女子温文尔雅,同时前面还有一位警察,苏比想着当警察的双手落在自己肩膀的时候,那么自己的吃和住就有着落了。苏比整了整教堂女士送給自己的领结,故意拉出缩进去的袖口,把帽子往后拉了拉,几乎歪得都快掉下来了,侧着身子向那位漂亮女子的身上靠去。苏比对那位女子送秋波,扯嗓子,嬉皮笑脸的,欧·亨利将苏比的小流氓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苏比看见远处的那个警察也时刻盯着自己。苏比索性大胆地跟上去,举着帽子说:“啊哈,比德莉亚,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吗?”警察还是死死盯住苏比。谁知那女子转过身对苏比说:“然罗,迈克!如果你肯破费给我买一杯啤酒的话。要不是那个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欧·亨利巧妙地运用两个人之间语言对话的反差让这个故事的情节上出现了一点波澜,在这种波澜起伏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黑色幽默,这种幽默又可以让读者去反思现实社会。苏比眼前的这个漂亮女子穿着正派,只有对正派的女子进行调戏,苏比才可以如愿以偿地进入监狱中,这不是语言营造出的一种巨大讽刺么。当苏比向这个女子说:“啊哈,比德莉亚,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吗”的时候,其实他并不知道这位女子的真实姓名,同时作者欧·亨利还用了“玩玩”这个词语将苏比的流氓下流形象进行了生动传神的刻画,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利用语言的功能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已经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正是这种语言的表达功能才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且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实现了一种幽默讽刺的效果。
四、结语
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境中语言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欧·亨利凭借着自己对语言表达功能的熟练运用,给读者讲述了一个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形成了巨大的幽默反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
参考文献
[1]刘腊梅.论构筑《警察与赞美诗》主题的修辞艺术——情景反语[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2]马真虎.《江村小景》和《警察与赞美诗》对比阅读——谈巧合手法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3]张乃奇.调侃法律 赞美宗教——试论《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兼及其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
[4]肖潇,张国胜.文学文体学理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应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6).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警察与赞美诗》 反语
一、有关功能语言学中语言反讽功能的总体概述
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语言学科,和人们的行为动作之间有着一套“意义潜势”存在,这就是说,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从而说明语言的功能作用。语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才可以体现出功能的存在,同时语言的运用又受到了语境条件的制约。词语的反讽是语言功能中的一个重要运用途径,更多的是被运用在作家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是通过语言功能手段实现小说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题思想深化的重要途径,通常会给读者带来惯性思维上的冲击。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反讽是语言功能运用和表达的一种最佳途径,主要是为了产生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相矛盾,从而人为地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造成一种偏离,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实现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
语言经常被人们用来进行信息的传达,思想的交流,从而实现交际的发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交际方式,还有不同的交际者都会影响到语言的选择使用。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小说的语言同样也是一种“话语”,但是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又有所差别,属于文学语言的范畴。再者从话语产生的背景来看,小说的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用语。在日常的生活交谈中,双方的交谈背景,交谈时间,交谈地点和交谈者的关系都会有一个很明的语境在,说话者在向听话者进行语言信息传递的时候很容易实现交际的目的。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读者(听者)对他的背景是知之甚少,作者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读者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所以为了可以将所有的读者都引进到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让每一位读者都对作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评价,作者就需要运用语言的各种表达功能向读者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二、有关作家欧·亨利和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总体概述
(一)有关作家欧·亨利的相关概述。欧·亨利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殿堂中著名小说家威廉·锡德尼·波特尔的笔名,然而对于这个笔名,却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被广泛认可,说这个笔名的寓意就是指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因为亨利这个名字在美国社会中最为常见的,而名字前面的“O”根据作者的解释——最容易书写的字母,那么这个笔名的含义就是作者对于美国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同情,这也主要是和作者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幼年丧母,是被姑母抚养长大的,基于这样的家庭背景,欧·亨利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并不多,幸运的是,姑母是一位教师,他自己阅读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和英国的文学名著。成年的欧·亨利先后做过簿记员、药剂师、抄写员和银行出纳员等社会下层工作,这些生活经历和见闻都成为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天有不测风云,清白无辜的欧·亨利因为自己工作的银行出现现款短缺情况而成为了替罪羔羊,在服刑期间,欧·亨利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直到去世之前一共发行共计300多篇小说,其中有《三百万》(1906年),《修剪過的灯》和《西部之心》(1907年),《温雅的贪污者》和《城市之声》(1908年),《选择》和《命运之灯》(1909年),《仅是公事》(1910年),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爱的效劳》,都是出自短篇小说集《四百万》。欧·亨利的小说作品因为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而在美国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欧·亨利结尾艺术”,尽管欧·亨利并不是这一写作手法的首创人,不过却是他将其发扬光大的,也注定他的名字要和这样的写作手法联系在一起了。
(二)有关《警察与赞美诗》的相关概述。《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四百万》中收录的第一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苏比的流浪汉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从而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抨击和讽刺。流浪汉苏比为了躲避寒冷的折磨,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到机关政府去领取救济金或进监狱住上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进监狱,这在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苏比为了可以进监狱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做了各种尝试:首先来到了一家装修豪华的酒店,想着自己白吃白喝一次就可以顺利地被送进监狱,不料刚走到酒店的门口就被酒店的领班和侍者给轰了出来,因为苏比的穿着暴露了他不是一个富人的身份。无可奈何的苏比来到了六号大街的拐弯处,手里拿着一块砖头扔向了商店的橱窗,然后就站在那里不动,等着警察来抓他,可是经常习惯性地去抓那些奔跑很快的人,因为在他们的想法中,只有那些犯罪的人才会飞奔而去,对于站在原地的苏比却不理不问。沮丧的苏比只好垂头丧气地继续前行寻找机会,来到了街对面的一家普通餐馆,在酒足饭饱以后跟侍者说自己没有钱,赶紧让警察来把自己抓走,几个侍者将苏比抬着扔到了大街上。走过了第五大街,苏比继续寻找被抓的机会。在一家橱窗的前面站着一位风姿绰约的女性,苏比决定以一副流氓的样子去调戏她,因为他看见不远处就站着两位警察,当苏比和那位女性调情的时候,眼睛不停地盯着远处的两位警察,不过令苏比遗憾的是,警察对眼前的这一幕熟视无睹,而这位女子对于苏比的调戏十分有好感,缠住苏比不放了,苏比功亏一篑,只好寻找机会将她甩掉。可怜的苏比原来碰上的是一位妓女。苏比在甩掉那名妓女以后来到了一个剧院的前面,然后就像醉汉一样扯着嗓子在大街上乱喊乱叫,借此希望警察可以把自己抓起来。谁知道警察对路过的公民说这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庆祝篮球比赛胜利呢,他是奉命不对此理睬的。苏比又来到了一个雪茄店里面,偷走了一个穿着十分体面的人的雨伞,并且和雨伞的主人争辩起来,非要说这把雨伞是自己的,并且要求警察来解决,谁知道最后雨伞的主人竟然让步了,解释说这把雨伞是自己早上捡到的,正想着归还给主人呢。苏比最后来到了一个寂静的院落,那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从远处能听到有人在唱赞美诗,熟悉的曲子勾起了苏比对于过去的回忆,曾经的他也是有母爱、理想和朋友的,一时间感慨万分,决定要重新做人。苏比觉得自己还年轻,决定明天去找一个工作,争取做一个有用的人。正当苏比在憧憬自己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只警察的大手落到了他的肩膀上,就这样无缘无故地被判刑了三个月。 三、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警察与赞美诗》的解读
在小说中,作者欧·亨利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幽默功能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并且带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例如,苏比想要调戏站在橱窗前面的那位漂亮女子而被警察逮捕的时候,就故意装扮成了一位很下流和令人讨厌的痞子,苏比想着那位女子温文尔雅,同时前面还有一位警察,苏比想着当警察的双手落在自己肩膀的时候,那么自己的吃和住就有着落了。苏比整了整教堂女士送給自己的领结,故意拉出缩进去的袖口,把帽子往后拉了拉,几乎歪得都快掉下来了,侧着身子向那位漂亮女子的身上靠去。苏比对那位女子送秋波,扯嗓子,嬉皮笑脸的,欧·亨利将苏比的小流氓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苏比看见远处的那个警察也时刻盯着自己。苏比索性大胆地跟上去,举着帽子说:“啊哈,比德莉亚,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吗?”警察还是死死盯住苏比。谁知那女子转过身对苏比说:“然罗,迈克!如果你肯破费给我买一杯啤酒的话。要不是那个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欧·亨利巧妙地运用两个人之间语言对话的反差让这个故事的情节上出现了一点波澜,在这种波澜起伏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黑色幽默,这种幽默又可以让读者去反思现实社会。苏比眼前的这个漂亮女子穿着正派,只有对正派的女子进行调戏,苏比才可以如愿以偿地进入监狱中,这不是语言营造出的一种巨大讽刺么。当苏比向这个女子说:“啊哈,比德莉亚,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吗”的时候,其实他并不知道这位女子的真实姓名,同时作者欧·亨利还用了“玩玩”这个词语将苏比的流氓下流形象进行了生动传神的刻画,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利用语言的功能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已经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正是这种语言的表达功能才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且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实现了一种幽默讽刺的效果。
四、结语
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境中语言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欧·亨利凭借着自己对语言表达功能的熟练运用,给读者讲述了一个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形成了巨大的幽默反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
参考文献
[1]刘腊梅.论构筑《警察与赞美诗》主题的修辞艺术——情景反语[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2]马真虎.《江村小景》和《警察与赞美诗》对比阅读——谈巧合手法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3]张乃奇.调侃法律 赞美宗教——试论《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兼及其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
[4]肖潇,张国胜.文学文体学理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应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