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管理3个时期介绍了小麦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田间管理技术,以期为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后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85-01
小麦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是小麦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田间管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能否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现将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冬前管理(出苗—越冬)
此时期是小麦一生中的开始,是简单的初期营养生长,此时矛盾并不突出。此时期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在此期间要进行如下田间管理。
1.1 查苗与补苗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疏苗,确保苗全、苗匀。个别缺苗断垄或漏播,及时浸种带水补种。待麦苗长到四至五叶期,结合间苗,进行1次带水移栽补苗。
1.2 化学除草
出苗后,应抓紧利用冬前的温暖天气,进行化学除草,以防春后杂草基数过大造成防除困难。冬前除草最佳时间为小麦三至五叶期。在猪秧秧、泽漆等杂草重发田块,在猪秧秧二至四叶期或泽漆二至三叶期用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50 g/hm2 20%使它隆乳油300~450 mL/hm2进行茎叶喷雾;以荠菜、麦家公、播娘蒿、盖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95 g/hm2左右或5.8%麦喜悬乳剂225 mL/hm2,对水450 kg在杂草二至四叶期茎叶喷雾[1]。
1.3 中耕松土
冬灌后要对麦田进行中耕;对肥水较高和有旺盛趋势的田块适当深锄些,以控制无效分蘖;对弱苗适当浅锄,促使其转化升级;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或镇压的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对因晚播形成的苗小、苗弱的地块,也可进行浅中耕,以促弱转壮;对浇过蒙头水和分蘖水的麦田,要及时中耕,以破除板结、除掉杂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根蘖发育[2]。
1.4 及时浇好越冬水
小麦适时浇灌越冬水能够稳定地温,提高耕作层含水量,是培育壮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播种后30~50 d,依据土壤墒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冬灌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中耕松土。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施肥。一般浇水450 m3/hm2左右,未分蘖盘墩的麦田不宜浇越冬水。在冬季干旱的情况下,每次寒潮来临之前,一定要浇好迎潮水,以防冻害[3]。
2 春季管理(返青—挑旗)
这一时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即发根、长叶、长秆又长穗,是决定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矛盾突出,需水、需肥的最多时期。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群体和个体、营养生殖和生长生殖之间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光合生产率,达到穗足穗大,同时要根据麦苗长势长相、前期肥料基础和天气情况等进行管理。
2.1 化学除草
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小麦起身期进行化学除草,但是拔节后就不能使用化学除草。
2.2 追施拔节孕穗肥
追肥时间一般掌握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分蘖开始死亡、群体叶色褪淡、分蘖高峰已过时施用。具体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初。追施方法一般为随雨水撒施,遇旱时浇水与施肥相结合[4]。可施用尿素75~150 kg/hm2。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期进行施肥;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蘖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施用。
2.3 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拔节初期(3月中旬),对小麦纹枯病株率达20%以上的田块,用20%井·蜡芽(纹真清)悬浮剂1 5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00 kg喷雾防治。蚜虫达到500头/百株的田块,同时加施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20%啶虫眯可湿性粉剂225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大功臣、蚜虱净)450 g/hm2进行综合防治。麦蜘蛛达到600头/m行长的田块,同时加5%阿维菌素乳油450 mL/hm2喷雾防治[5]。
2.4 预防倒春寒
淮北地区属于南北过渡气候带,春季往往有强寒流或寒潮侵袭。因此,要随时掌握天气情况,在寒潮来临前可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防冻剂、灌水、熏烟等措施进行预防。寒潮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发现冻害现象,及时采取喷施生长调节剂、激素及补施氮肥或叶面喷肥等措施补救[6]。
3 后期管理(开花—成熟)
此时期是小麦从混合生长转入纯生殖生长期,是小麦花授粉受精和籽粒形成及灌浆时期,是决定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时期。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护根保叶工作,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和充分灌浆,提高千粒重,达到粒多、粒饱。
3.1 加强肥水管理
小麦抽穗期至籽粒灌浆期是叶面喷肥的最佳时期。可叶面喷洒1%~2%尿素溶液,对缺磷田块可加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 d喷1次,连喷2~3次。加强抗旱排涝护根,遇旱时及时浇水,但不能浇多,要及时排涝降渍护根。
3.2 拔除杂麦杂草
对于部分麦田野杂麦和杂草偏重发生,造成麦田整齐度降低,影响个体发育。麦田野杂麦和杂草除治的最有效办法是人工拔除,要做到“见1株拔除1株”、“连根拔除”,确保野杂麦和恶性禾本科杂草得到有效根除。
3.3 病虫害防治
小麦生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时期。小麦扬花初期防治赤霉病,可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对水450 kg进行喷雾[7]。在小麦抽穗期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吸浆虫、麦蚜等,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 40%毒死蜱乳油450 mL/hm2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75 kg进行田间喷雾。
3.4 适时收获
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收获过晚,落粒、掉穗增加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就是这个道理。适时收获是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8]。据试验证明,小麦千粒重在蜡熟末期为最高,因此此期收获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收获越晚千粒重越低。收获后,有条件的地方应晾晒1~2 d后再脱粒,这样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2 g左右。优质专用小麦还应注意在收获时要单收单脱,单独晾晒,单贮单运,防止混杂。
4 参考文献
[1] 刘淑君,崔艳红,刘素爱.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8):71.
[2] 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1,83.
[3]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0,25(5):182-186.
[4] 李顺乾.旱寒区黄绵土冬小麦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47-48.
[5] 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8):49.
[6] 韩宝文,邢素丽,刘孟朝.中高肥力壤土小麦氮钾肥相互效应关系定量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21(S1):34-37.
[7] 杨源,杨柳,代会静.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2(5):22-23.
[8] 王怡,王秋麗,车照海.优质专用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2009(7):48.
关键词 小麦;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后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85-01
小麦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是小麦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田间管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能否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现将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冬前管理(出苗—越冬)
此时期是小麦一生中的开始,是简单的初期营养生长,此时矛盾并不突出。此时期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在此期间要进行如下田间管理。
1.1 查苗与补苗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疏苗,确保苗全、苗匀。个别缺苗断垄或漏播,及时浸种带水补种。待麦苗长到四至五叶期,结合间苗,进行1次带水移栽补苗。
1.2 化学除草
出苗后,应抓紧利用冬前的温暖天气,进行化学除草,以防春后杂草基数过大造成防除困难。冬前除草最佳时间为小麦三至五叶期。在猪秧秧、泽漆等杂草重发田块,在猪秧秧二至四叶期或泽漆二至三叶期用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50 g/hm2 20%使它隆乳油300~450 mL/hm2进行茎叶喷雾;以荠菜、麦家公、播娘蒿、盖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95 g/hm2左右或5.8%麦喜悬乳剂225 mL/hm2,对水450 kg在杂草二至四叶期茎叶喷雾[1]。
1.3 中耕松土
冬灌后要对麦田进行中耕;对肥水较高和有旺盛趋势的田块适当深锄些,以控制无效分蘖;对弱苗适当浅锄,促使其转化升级;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或镇压的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对因晚播形成的苗小、苗弱的地块,也可进行浅中耕,以促弱转壮;对浇过蒙头水和分蘖水的麦田,要及时中耕,以破除板结、除掉杂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根蘖发育[2]。
1.4 及时浇好越冬水
小麦适时浇灌越冬水能够稳定地温,提高耕作层含水量,是培育壮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播种后30~50 d,依据土壤墒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冬灌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中耕松土。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施肥。一般浇水450 m3/hm2左右,未分蘖盘墩的麦田不宜浇越冬水。在冬季干旱的情况下,每次寒潮来临之前,一定要浇好迎潮水,以防冻害[3]。
2 春季管理(返青—挑旗)
这一时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即发根、长叶、长秆又长穗,是决定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矛盾突出,需水、需肥的最多时期。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群体和个体、营养生殖和生长生殖之间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光合生产率,达到穗足穗大,同时要根据麦苗长势长相、前期肥料基础和天气情况等进行管理。
2.1 化学除草
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小麦起身期进行化学除草,但是拔节后就不能使用化学除草。
2.2 追施拔节孕穗肥
追肥时间一般掌握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分蘖开始死亡、群体叶色褪淡、分蘖高峰已过时施用。具体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初。追施方法一般为随雨水撒施,遇旱时浇水与施肥相结合[4]。可施用尿素75~150 kg/hm2。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期进行施肥;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蘖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施用。
2.3 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拔节初期(3月中旬),对小麦纹枯病株率达20%以上的田块,用20%井·蜡芽(纹真清)悬浮剂1 5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00 kg喷雾防治。蚜虫达到500头/百株的田块,同时加施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20%啶虫眯可湿性粉剂225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大功臣、蚜虱净)450 g/hm2进行综合防治。麦蜘蛛达到600头/m行长的田块,同时加5%阿维菌素乳油450 mL/hm2喷雾防治[5]。
2.4 预防倒春寒
淮北地区属于南北过渡气候带,春季往往有强寒流或寒潮侵袭。因此,要随时掌握天气情况,在寒潮来临前可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防冻剂、灌水、熏烟等措施进行预防。寒潮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发现冻害现象,及时采取喷施生长调节剂、激素及补施氮肥或叶面喷肥等措施补救[6]。
3 后期管理(开花—成熟)
此时期是小麦从混合生长转入纯生殖生长期,是小麦花授粉受精和籽粒形成及灌浆时期,是决定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时期。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护根保叶工作,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和充分灌浆,提高千粒重,达到粒多、粒饱。
3.1 加强肥水管理
小麦抽穗期至籽粒灌浆期是叶面喷肥的最佳时期。可叶面喷洒1%~2%尿素溶液,对缺磷田块可加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 d喷1次,连喷2~3次。加强抗旱排涝护根,遇旱时及时浇水,但不能浇多,要及时排涝降渍护根。
3.2 拔除杂麦杂草
对于部分麦田野杂麦和杂草偏重发生,造成麦田整齐度降低,影响个体发育。麦田野杂麦和杂草除治的最有效办法是人工拔除,要做到“见1株拔除1株”、“连根拔除”,确保野杂麦和恶性禾本科杂草得到有效根除。
3.3 病虫害防治
小麦生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时期。小麦扬花初期防治赤霉病,可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对水450 kg进行喷雾[7]。在小麦抽穗期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吸浆虫、麦蚜等,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 40%毒死蜱乳油450 mL/hm2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75 kg进行田间喷雾。
3.4 适时收获
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收获过晚,落粒、掉穗增加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就是这个道理。适时收获是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8]。据试验证明,小麦千粒重在蜡熟末期为最高,因此此期收获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收获越晚千粒重越低。收获后,有条件的地方应晾晒1~2 d后再脱粒,这样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2 g左右。优质专用小麦还应注意在收获时要单收单脱,单独晾晒,单贮单运,防止混杂。
4 参考文献
[1] 刘淑君,崔艳红,刘素爱.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8):71.
[2] 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1,83.
[3]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0,25(5):182-186.
[4] 李顺乾.旱寒区黄绵土冬小麦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47-48.
[5] 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8):49.
[6] 韩宝文,邢素丽,刘孟朝.中高肥力壤土小麦氮钾肥相互效应关系定量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21(S1):34-37.
[7] 杨源,杨柳,代会静.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2(5):22-23.
[8] 王怡,王秋麗,车照海.优质专用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200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