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重新厘清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理念,确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引导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24-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单一的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共有2138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90%以上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有利于缓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高等人才供需矛盾;有利于推动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及专业调整;有利于解决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有利于抓住知识信息经济为研究生教育带来的机遇。根据地方大学学科特色,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强化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不但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而且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
1 地方大学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特色
1.1 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也阐述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1]。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加突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目前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学术型硕士注重理论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博士生招生提供生源,而专业学位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具有硕士生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地方高校。相对而言,“985”和“211”高校办学水平较高,科研实力雄厚,从事理论研究,博士生招生规模较大,在兼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重点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地方高校应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为当地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利用自身优势学科积极开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1.2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各地方大学所面对的对象不尽相同。地方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情况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自身教学和科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地方高校在研究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整合与合理分工,将自己办学条件优越、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重点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在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
同时,地方高校大多分布在地市级中心城市,是地方宝贵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基地。学校的发展长期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理应尽力为地方人才培养服务,而且学校的学科建设往往与地方重要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竭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学校办学的良好传统[3]。以河北省为例,目前主要包括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旅游等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燕山大学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目前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已涵盖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及翻译硕士等6个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等18个领域。这些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与地方的支柱产业吻合度高,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 服务地方,优化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期,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技术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而高校是智力资源集中的场所,地方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为企业研发提供研发人员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4]。
2.1 为企业工程中心提供研发人员
企业研发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开展研发工作除需要高水平的领军人物,还需要大量一线工作人员从事具体工作,这些工作通常对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较好的实验条件是保证能力培养的前提。地方高校应与地方相关行业中主要公司企业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在企业内共建工程中心,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这样不但可以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培养条件,同时还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实现双赢。在研究生课题研究阶段,从工程中心聘请高水平工程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负责学生课题工作。学生毕业后如留在实习企业,可减少工作适应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去其他企业,由于熟悉同行业发展状况,利于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燕山大学已在此方面开展大量的尝试,与多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例如,2010年12月与瑞驰重型机床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河北数控重型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创建了“燕山大学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2012年11月8日,与鹰普(中国)有限公司总部共同建立燕山大学-鹰普(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几年来的摸索表明,该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
2.2 协助地方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主要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很多教师在科研上有高水平成果。地方高校教师可根据自身科研情况,依托地方企业工程中心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在项目转化过程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协助导师工作,由于此类工作中通常硬件条件较好,可保证培养质量,协助地方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燕山大学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特色,轧钢和锻压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在重型机械及装备和工艺上取得一些科研成果。秦皇岛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投资控股的专业汽车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是全球领先的铝合金车轮制造商。燕山大学锻压专业项目组与该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项目组提供技术的国产化锻造铝合金车轮自动化生产线已成功投产,是在我国车轮制造业和锻造业都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我国成为继德美之后拥有车轮锻造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核心装备制造以及掌握成套组线技术的国家。在长期合作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参与项目组的科研工作,协助项目组实现企业的技术和产业升级。
3 结束语
地方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出发,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协助企业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方红,王锋.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背景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39-142.
[2]王文科.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发展专业硕士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6-7.
[3]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4]曹俊杰,盛科荣.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2):98-104.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24-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单一的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共有2138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90%以上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有利于缓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高等人才供需矛盾;有利于推动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及专业调整;有利于解决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有利于抓住知识信息经济为研究生教育带来的机遇。根据地方大学学科特色,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强化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不但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而且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
1 地方大学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特色
1.1 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也阐述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1]。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加突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目前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学术型硕士注重理论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博士生招生提供生源,而专业学位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具有硕士生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地方高校。相对而言,“985”和“211”高校办学水平较高,科研实力雄厚,从事理论研究,博士生招生规模较大,在兼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重点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地方高校应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为当地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利用自身优势学科积极开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1.2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各地方大学所面对的对象不尽相同。地方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情况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自身教学和科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地方高校在研究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整合与合理分工,将自己办学条件优越、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重点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在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
同时,地方高校大多分布在地市级中心城市,是地方宝贵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基地。学校的发展长期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理应尽力为地方人才培养服务,而且学校的学科建设往往与地方重要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竭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学校办学的良好传统[3]。以河北省为例,目前主要包括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旅游等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燕山大学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目前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已涵盖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及翻译硕士等6个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等18个领域。这些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与地方的支柱产业吻合度高,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 服务地方,优化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期,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技术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而高校是智力资源集中的场所,地方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为企业研发提供研发人员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4]。
2.1 为企业工程中心提供研发人员
企业研发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开展研发工作除需要高水平的领军人物,还需要大量一线工作人员从事具体工作,这些工作通常对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较好的实验条件是保证能力培养的前提。地方高校应与地方相关行业中主要公司企业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在企业内共建工程中心,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这样不但可以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培养条件,同时还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实现双赢。在研究生课题研究阶段,从工程中心聘请高水平工程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负责学生课题工作。学生毕业后如留在实习企业,可减少工作适应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去其他企业,由于熟悉同行业发展状况,利于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燕山大学已在此方面开展大量的尝试,与多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例如,2010年12月与瑞驰重型机床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河北数控重型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创建了“燕山大学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2012年11月8日,与鹰普(中国)有限公司总部共同建立燕山大学-鹰普(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几年来的摸索表明,该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
2.2 协助地方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主要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很多教师在科研上有高水平成果。地方高校教师可根据自身科研情况,依托地方企业工程中心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在项目转化过程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协助导师工作,由于此类工作中通常硬件条件较好,可保证培养质量,协助地方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燕山大学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特色,轧钢和锻压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在重型机械及装备和工艺上取得一些科研成果。秦皇岛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投资控股的专业汽车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是全球领先的铝合金车轮制造商。燕山大学锻压专业项目组与该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项目组提供技术的国产化锻造铝合金车轮自动化生产线已成功投产,是在我国车轮制造业和锻造业都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我国成为继德美之后拥有车轮锻造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核心装备制造以及掌握成套组线技术的国家。在长期合作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参与项目组的科研工作,协助项目组实现企业的技术和产业升级。
3 结束语
地方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出发,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协助企业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方红,王锋.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背景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39-142.
[2]王文科.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发展专业硕士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6-7.
[3]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4]曹俊杰,盛科荣.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