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结果两组干预前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降低,明显优于常规干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干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血糖达标率,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
糖尿病为内分泌系统疾病,属于慢性代谢病,其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使得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继医院治疗后的社区干预成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健康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交流、意识障碍,均可配合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常规干预组包括男25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5±113)岁;体重指数(BMI)23.24~31.21kg/㎡,平均(26 41±2.77)kg/㎡,病程1~16年,平均(7.56±1.56)年。综合干预组包括男24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64.7±11.2)岁;BMI为23.31~31.67kg/㎡,平均(26.13±2.74)kg/㎡,病程1.3~16年,平均(7.66±1.98)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双胍类、磺酰脲类、胰岛素等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
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社区医生和家庭成员共同配合,为患者定期宣教,通过糖尿病防治手册、宣传栏等形式提升患者保健意识。(1)药物治疗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二甲双胍、常规胰岛素、肠溶阿司匹林、阿卡波糖等药物进行干预,合理调整剂量,并严格遵医嘱按时规律用药,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2)定期为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糖控制效果良好,每周用血糖仪测定1次血糖,并记录具体数据,以更好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并有效预防低血糖。(3)运动指导。对患者说明体育锻炼的优势,其可有效阻抗血管内皮细胞和冠状动脉扩张,有助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预防。同时,通过四肢肌肉的收缩可对葡萄糖载体产生刺激,使其转移到心肌纤维膜中,促进GLUT4载体蛋白的表达,发挥逆转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运动还可增加蛋白质含量和脂蛋白酶活性,可降低餐后血甘油三酯水平。根据患者身心情况指导患者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制定合理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等,并列举注意事项。每天运动时间30~60min,1次/d或1周4~5次,以餐后1h左右运动为宜。(4)饮食干预。饮食上合理控制总热量、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以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酸中毒,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摄入,保证充足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豆类、蛋类或鱼肉等,并注意微量元素、B族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合理安排餐次,戒烟戒酒,规律饮食。(5)关注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眼部病变、糖尿病足、肾脏病变等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医生应告知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每周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用药情况,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对患者心理问题、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导患者和家属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
血糖达标判断标准:FBG<7.0mmol/L,2hPBG<10.0mmol/L。
低血糖反应判断标准:出现心慌、眩晕、大汗、颤抖等低血糖症状和(或)末梢血糖<3.9mmol/L。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均属于计数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并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前血糖水平t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降低,优于常规干预组,t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比较
综合干预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干预组,经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属于全身性、终生性疾,一般情况下,2型糖尿病不选择住院治疗,因其病程长,住院经济负担大,且无法实现长期监测和干预。而社区干预为医院治疗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延续,其更贴近社区居民特点,可为患者提供更为方便、连续化的综合干预。
本研究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通过药物干预、血糖监测、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等综合干预内容实现对患者的延续治疗,注重其疾病知识认知度的提高和健康行为指数的提高,促进其保持良好心态和规范化用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方式构建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维持血糖的平稳。
药物干预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手段,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可有效增强药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定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便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血糖变化,调整用药剂量,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并规避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饮食控制,可促进患者饮食结构的合理化和饮食营养的均衡,有助于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严格控制血糖;通过运动安排,可提高患者运动量,促进机体代谢,改善血糖代谢水平,对病情改善和避免肥胖、进一步引发其他并发症有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经结果显示,综合干预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改善更显著,血糖达标率更高,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更少,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血糖达标率,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欧阳间英等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社区治疗干预后,患者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治疗等依从性评分明显提高,且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跟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经社区干预后患者通过健康行为依从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血糖水平的改善。何瑞豪等的研究结果也有相似性。
我国糖尿病管理起步较晚,社区综合干预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团队服务为载体,通过与社区内家庭签约的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因社区综合干预实施路径较为简单,可操作性高,在基层中可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小,研究时间短等,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可重复试验进行证实。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
糖尿病为内分泌系统疾病,属于慢性代谢病,其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使得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继医院治疗后的社区干预成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健康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交流、意识障碍,均可配合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常规干预组包括男25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5±113)岁;体重指数(BMI)23.24~31.21kg/㎡,平均(26 41±2.77)kg/㎡,病程1~16年,平均(7.56±1.56)年。综合干预组包括男24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64.7±11.2)岁;BMI为23.31~31.67kg/㎡,平均(26.13±2.74)kg/㎡,病程1.3~16年,平均(7.66±1.98)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双胍类、磺酰脲类、胰岛素等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
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社区医生和家庭成员共同配合,为患者定期宣教,通过糖尿病防治手册、宣传栏等形式提升患者保健意识。(1)药物治疗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二甲双胍、常规胰岛素、肠溶阿司匹林、阿卡波糖等药物进行干预,合理调整剂量,并严格遵医嘱按时规律用药,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2)定期为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糖控制效果良好,每周用血糖仪测定1次血糖,并记录具体数据,以更好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并有效预防低血糖。(3)运动指导。对患者说明体育锻炼的优势,其可有效阻抗血管内皮细胞和冠状动脉扩张,有助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预防。同时,通过四肢肌肉的收缩可对葡萄糖载体产生刺激,使其转移到心肌纤维膜中,促进GLUT4载体蛋白的表达,发挥逆转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运动还可增加蛋白质含量和脂蛋白酶活性,可降低餐后血甘油三酯水平。根据患者身心情况指导患者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制定合理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等,并列举注意事项。每天运动时间30~60min,1次/d或1周4~5次,以餐后1h左右运动为宜。(4)饮食干预。饮食上合理控制总热量、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以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酸中毒,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摄入,保证充足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豆类、蛋类或鱼肉等,并注意微量元素、B族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合理安排餐次,戒烟戒酒,规律饮食。(5)关注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眼部病变、糖尿病足、肾脏病变等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医生应告知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每周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用药情况,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对患者心理问题、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导患者和家属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
血糖达标判断标准:FBG<7.0mmol/L,2hPBG<10.0mmol/L。
低血糖反应判断标准:出现心慌、眩晕、大汗、颤抖等低血糖症状和(或)末梢血糖<3.9mmol/L。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均属于计数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并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前血糖水平t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降低,优于常规干预组,t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比较
综合干预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干预组,经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属于全身性、终生性疾,一般情况下,2型糖尿病不选择住院治疗,因其病程长,住院经济负担大,且无法实现长期监测和干预。而社区干预为医院治疗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延续,其更贴近社区居民特点,可为患者提供更为方便、连续化的综合干预。
本研究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通过药物干预、血糖监测、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等综合干预内容实现对患者的延续治疗,注重其疾病知识认知度的提高和健康行为指数的提高,促进其保持良好心态和规范化用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方式构建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维持血糖的平稳。
药物干预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手段,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可有效增强药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定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便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血糖变化,调整用药剂量,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并规避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饮食控制,可促进患者饮食结构的合理化和饮食营养的均衡,有助于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严格控制血糖;通过运动安排,可提高患者运动量,促进机体代谢,改善血糖代谢水平,对病情改善和避免肥胖、进一步引发其他并发症有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经结果显示,综合干预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改善更显著,血糖达标率更高,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更少,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血糖达标率,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欧阳间英等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社区治疗干预后,患者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治疗等依从性评分明显提高,且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跟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经社区干预后患者通过健康行为依从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血糖水平的改善。何瑞豪等的研究结果也有相似性。
我国糖尿病管理起步较晚,社区综合干预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团队服务为载体,通过与社区内家庭签约的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因社区综合干预实施路径较为简单,可操作性高,在基层中可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小,研究时间短等,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可重复试验进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