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坚强的文化支撑力,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和思想基础,和谐文化本身就包含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形式,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坚强的文化支撑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新农村和谐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可见,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化解和克服和谐新农村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在新农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从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和谐文化是和谐新农村的文化源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建设和谐新农村用之不竭的动力和实践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经济要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确保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造就了历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和支撑精神。宋词中有姚勉的:“信天生英杰,正为国计,擎天柱,要自支撑。”的词句。元曲中有汪元亨的:“梅出脱林逋,菊支撑陶令,鱼成就严陵”的曲句。时代虽不同,但这种崇尚自重自强、自力自撑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健康发展。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二是下大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四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总之,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只有建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坚强的文化支撑力,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和思想基础,和谐文化本身就包含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形式,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坚强的文化支撑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新农村和谐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可见,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化解和克服和谐新农村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在新农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从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和谐文化是和谐新农村的文化源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建设和谐新农村用之不竭的动力和实践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经济要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确保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造就了历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和支撑精神。宋词中有姚勉的:“信天生英杰,正为国计,擎天柱,要自支撑。”的词句。元曲中有汪元亨的:“梅出脱林逋,菊支撑陶令,鱼成就严陵”的曲句。时代虽不同,但这种崇尚自重自强、自力自撑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健康发展。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二是下大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四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总之,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只有建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