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专院校的建立需要从职业理想的培养入手,以人文教育为辅助,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利用引导和感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笔者从了解学生群体、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关心学生及加强与学生沟通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建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院校
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现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如高职学生群体,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方法和策略。
1 了解学生群体,认清教育形式
所谓“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需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中,摸索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一把抓”、“一刀切”。
以西南地区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为例,据统计,7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性格及价值取向是:接受时尚、新鲜的事物和思想较少,天性朴实、单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懂事较早;勤劳善良,对父母、家庭、集体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缺乏自信,创新意识薄弱,职业理想模糊。针对此类学校的学生,要重点在他们思想“转型”,渐渐走进社会的关节点上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建立与现实、社会相接轨的职业理想的引导工作。同时,继续巩固其价值观念中的优点。
所以,高校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特殊的教育、成长背景,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行之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工作。
2 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多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2.1以职业理想为导向, 构建着力点
明确职业价值理想,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职业教育的客观性、主观性、现实性、可行性,是高职学生“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励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关键基础。与目前本科学生多理想塑造的“过高”相比,职业院校学生的理想塑造“过低”。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努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即成为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引导他们完善社会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结构、社会工作能力结构。让学生站在理想的“高点”上,了解专业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的技术理论,与机械简单的“技工”区别,是自己的专业发展更深、更远。同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在我国新的社会大环境下所确立的新发展观,其就业导向是指直接指向某些岗位、某些群体的针对性教育。对即将离开校园的大三学生要积极进行了就业意识、就业策略和就业实践中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初衷、专业职业群和个人职业锚,进而加强实践锻炼,为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重视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得益彰
职业教育以职业实用为着力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长期以来忽视了人文教育,这就容易导致实用主义转化为功利主义。据调查,80%的用人单位这样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就是不能说不会写。这就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一个直接体现。要重视人文教育,继续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传播给他们,从而塑造职业道德。从爱岗敬业做起,才能“立业为民,爱党爱国”。
进入大学后,对于生长环境相对闭塞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可以更多的从学校、社会、网络等角度接触和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只有加强人文教育,用祖国传统的文学、文化、历史去感染他们,才能让他们在求知为人的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我,立身做人,让他们朴实、单纯的天性在大学中得以升华,而不是迷失在对社会、对历史不全面的认识中。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积极与学生沟通,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籍,滋润学生的心灵,加强其思想教育。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在此过程中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缅怀革命烈士,让学生从自身思考,珍惜现在的生活充实自己,不辜负先烈对的期望。
3 关心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对学生教育作用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潜移默化”,一名教师刻苦钻研,精于教学的形象,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同样,完善和建立高职院校的助困体系、奖学金体系,让来自贫困家庭,确实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们,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真正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切身体会,真正地爱党爱国。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完善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努力把日常工作做到细处。积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调研工作,从集体和个人两个角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让高职学生在心理转型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高职高专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从职业理想的培养入手,以人文教育为辅助,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利用引导和感染的方法,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院校
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现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如高职学生群体,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方法和策略。
1 了解学生群体,认清教育形式
所谓“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需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中,摸索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一把抓”、“一刀切”。
以西南地区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为例,据统计,7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性格及价值取向是:接受时尚、新鲜的事物和思想较少,天性朴实、单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懂事较早;勤劳善良,对父母、家庭、集体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缺乏自信,创新意识薄弱,职业理想模糊。针对此类学校的学生,要重点在他们思想“转型”,渐渐走进社会的关节点上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建立与现实、社会相接轨的职业理想的引导工作。同时,继续巩固其价值观念中的优点。
所以,高校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特殊的教育、成长背景,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行之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工作。
2 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多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2.1以职业理想为导向, 构建着力点
明确职业价值理想,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职业教育的客观性、主观性、现实性、可行性,是高职学生“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励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关键基础。与目前本科学生多理想塑造的“过高”相比,职业院校学生的理想塑造“过低”。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努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即成为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引导他们完善社会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结构、社会工作能力结构。让学生站在理想的“高点”上,了解专业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的技术理论,与机械简单的“技工”区别,是自己的专业发展更深、更远。同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在我国新的社会大环境下所确立的新发展观,其就业导向是指直接指向某些岗位、某些群体的针对性教育。对即将离开校园的大三学生要积极进行了就业意识、就业策略和就业实践中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初衷、专业职业群和个人职业锚,进而加强实践锻炼,为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重视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得益彰
职业教育以职业实用为着力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长期以来忽视了人文教育,这就容易导致实用主义转化为功利主义。据调查,80%的用人单位这样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就是不能说不会写。这就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一个直接体现。要重视人文教育,继续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传播给他们,从而塑造职业道德。从爱岗敬业做起,才能“立业为民,爱党爱国”。
进入大学后,对于生长环境相对闭塞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可以更多的从学校、社会、网络等角度接触和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只有加强人文教育,用祖国传统的文学、文化、历史去感染他们,才能让他们在求知为人的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我,立身做人,让他们朴实、单纯的天性在大学中得以升华,而不是迷失在对社会、对历史不全面的认识中。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积极与学生沟通,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籍,滋润学生的心灵,加强其思想教育。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在此过程中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缅怀革命烈士,让学生从自身思考,珍惜现在的生活充实自己,不辜负先烈对的期望。
3 关心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对学生教育作用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潜移默化”,一名教师刻苦钻研,精于教学的形象,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同样,完善和建立高职院校的助困体系、奖学金体系,让来自贫困家庭,确实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们,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真正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切身体会,真正地爱党爱国。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完善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努力把日常工作做到细处。积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调研工作,从集体和个人两个角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让高职学生在心理转型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高职高专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从职业理想的培养入手,以人文教育为辅助,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利用引导和感染的方法,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