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心理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和心理环境的关系,结合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来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措施,对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环境;以人为本
1.绪论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于人们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群体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良好环境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应包括心理环境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学校心理环境营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有着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大学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园文化与心理环境的关系
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亚文化。它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并与其基本倾向保持一致,且与其他亚文化如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等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接着它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在高校校园环境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然后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如图书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是基础,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精神文化(如校风、学风等)是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制度文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行为文化(如学校流行的歌曲、服饰等)是表现形式。
大学环境,按其对人的心理作用来划分,可以分为大学客观环境和大学心理环境。所谓客观环境,是指现实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社会及历史文化。而心理环境,特指对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产生影响的环境。也就是说,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来,以观念的形式而出现的环境,就叫做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它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是指客观环境被感知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物质环境不同,心理环境是无形的、潜在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人文环境相比,心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它像一个磁场,左右人们的心理,引导人们。这一原则认为不管是人意识到的事件,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如果它们成为心理的实在,都可影响人的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等功能。以完美的形象去感染师生的心灵、行为,促进大家奋发向上。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能使心理变化正常、镇定从容,适应现实,从而改变现实,使之向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向转化。反之,不稳定的心理环境,会造成不稳定的情绪,导致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甚至熄灭智慧,扼杀个性,使人产生自卑感、绝望感。因此心理环境的营造既关切又迫切。
3.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在价值追求、人才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表现出具有航运特色的独到之处。概括地说,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3.1 学术风气浓厚
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十分严格,实行“一日生活制度”的策略。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一些鼓励竞争、激励上进、淘汰后进的规章制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很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高校经常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定期座谈,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还为学生科研创造条件,如提供科研经费、开放实验室等。对于教师,则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如举办学术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航运类高校浓厚的学术气氛。
3.2 注重学生个性化和行业特色
最突出的校园文化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航运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学校通过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2.2 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对各学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完全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学院可以根据本学院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航运背景)、课程基础及教师专长来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只要是本学校的学生, 不管哪个专业,都了解或掌握航运业的基本知识,体现了航运类高校学生的大行业特色。
3.2.3 课程开设的多样性。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在必修课中也引入选课的形式,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3.2.4 学科专业的建设与时俱进。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了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适当调整专业,应对新时期对航运、金融人才兼具的挑战。
3.3 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形势需要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锻炼、提高的平台。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资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也都积极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求得知识,获得技能,谋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措施
4.1 坚持以人为本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处理好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和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从和谐文化出发,以培育人才为目的,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发展,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大学阶段是人格、心智不断健全的特殊时段,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学习、工作问题,需要我们为其排忧解难,解疑释惑,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2 营造大爱氛围
和谐校园需要全员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全校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还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来,在与学生的深入接触中,加深对大学生的了解,准确解读大学生心声,知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培养对大学生的深厚感情,带着感情投人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教学效果。教师不仅从学业上,同时也要从生活上和人格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4.3 校园活动特色化
探索大学文化融合的新机制,既传承学校的历史文脉,又体现“大爱”的特征,即以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师德感染学生,又以丰富的学识和求实的精神引导学生。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培养规格,有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在这个共同的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要着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因为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这也是许多著名大学成功的经验。
4.4 校园文化信息网络化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4.5 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文化
开放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师生们加强了信息的交流,与社会的交流与日俱增,表现在跨校活动越来越多,与社会、企业的交流日趋频繁。与很多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但是随着目前很多高校校址搬迁,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文化,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吴立奇,罗志伟.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环境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72-73.
[2]孙艳杰.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230-231.
[3]郭玉玲.加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
[4]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
[5]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陈建伟.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环境;以人为本
1.绪论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于人们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群体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良好环境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应包括心理环境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学校心理环境营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有着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大学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园文化与心理环境的关系
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亚文化。它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并与其基本倾向保持一致,且与其他亚文化如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等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接着它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在高校校园环境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然后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如图书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是基础,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精神文化(如校风、学风等)是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制度文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行为文化(如学校流行的歌曲、服饰等)是表现形式。
大学环境,按其对人的心理作用来划分,可以分为大学客观环境和大学心理环境。所谓客观环境,是指现实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社会及历史文化。而心理环境,特指对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产生影响的环境。也就是说,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来,以观念的形式而出现的环境,就叫做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它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是指客观环境被感知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物质环境不同,心理环境是无形的、潜在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人文环境相比,心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它像一个磁场,左右人们的心理,引导人们。这一原则认为不管是人意识到的事件,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如果它们成为心理的实在,都可影响人的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等功能。以完美的形象去感染师生的心灵、行为,促进大家奋发向上。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能使心理变化正常、镇定从容,适应现实,从而改变现实,使之向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向转化。反之,不稳定的心理环境,会造成不稳定的情绪,导致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甚至熄灭智慧,扼杀个性,使人产生自卑感、绝望感。因此心理环境的营造既关切又迫切。
3.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在价值追求、人才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表现出具有航运特色的独到之处。概括地说,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3.1 学术风气浓厚
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十分严格,实行“一日生活制度”的策略。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一些鼓励竞争、激励上进、淘汰后进的规章制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很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高校经常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定期座谈,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还为学生科研创造条件,如提供科研经费、开放实验室等。对于教师,则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如举办学术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航运类高校浓厚的学术气氛。
3.2 注重学生个性化和行业特色
最突出的校园文化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航运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学校通过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2.2 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对各学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完全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学院可以根据本学院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航运背景)、课程基础及教师专长来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只要是本学校的学生, 不管哪个专业,都了解或掌握航运业的基本知识,体现了航运类高校学生的大行业特色。
3.2.3 课程开设的多样性。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在必修课中也引入选课的形式,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3.2.4 学科专业的建设与时俱进。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了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适当调整专业,应对新时期对航运、金融人才兼具的挑战。
3.3 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形势需要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锻炼、提高的平台。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资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也都积极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求得知识,获得技能,谋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措施
4.1 坚持以人为本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处理好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和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从和谐文化出发,以培育人才为目的,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发展,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大学阶段是人格、心智不断健全的特殊时段,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学习、工作问题,需要我们为其排忧解难,解疑释惑,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2 营造大爱氛围
和谐校园需要全员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全校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还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来,在与学生的深入接触中,加深对大学生的了解,准确解读大学生心声,知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培养对大学生的深厚感情,带着感情投人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教学效果。教师不仅从学业上,同时也要从生活上和人格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4.3 校园活动特色化
探索大学文化融合的新机制,既传承学校的历史文脉,又体现“大爱”的特征,即以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师德感染学生,又以丰富的学识和求实的精神引导学生。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培养规格,有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在这个共同的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要着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因为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这也是许多著名大学成功的经验。
4.4 校园文化信息网络化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4.5 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文化
开放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师生们加强了信息的交流,与社会的交流与日俱增,表现在跨校活动越来越多,与社会、企业的交流日趋频繁。与很多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但是随着目前很多高校校址搬迁,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文化,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吴立奇,罗志伟.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环境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72-73.
[2]孙艳杰.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230-231.
[3]郭玉玲.加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
[4]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
[5]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陈建伟.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