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与意义
在国内外研究中,新教师也称“新手教师”或“初任教师”。有关“新教师”的界定,主要集中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中,新教师于工作后3年左右,经常表现出“求生、冲击、转变和适应”等共同特点。一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来自各方评价、同事竞争、身份转换导致的挫折感和消极逃避心态,导致工作热情降低、专业认识错位和职业情意失控。这一时期,教师需得到及时化解和疏导。
目前我国的实践中,幼儿园往往对新教师“使用”过多,而“培养”不足。尽管幼儿园为培养新教師采取了相应的培养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新教师总是要求高、指导少;抓结果、轻过程,缺乏相应的培养体系。
2012年,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明确了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和建设目标。帮助我园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内容、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初入职的新教师和教龄在3年以内的新教师进行培养,研究探索出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机制、内容体系、成长路径、教研模式,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研究内容
(1)结合实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我园新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状况。
(2)开展新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研究,保障新教师专业成长;
(3)研究新教师培养内容体系,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4)根据新教师专业成长轨迹,研究探索出一条培养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5)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教研活动,探索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教研模式。
3.研究方法
文献法、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三、成果、主要结论和观点
(一)形成了促进新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
1.新教师培养制度。
2.新教师培训学习制度。
3.“青蓝工程”实施的相关制度。
4.新教师各类活动评分标准。
(二)形成了新教师园本培养内容体系
围绕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三个方面,通过设计岗前培训、第一年新手适应期培训、第二年熟练期培训、第三年专业发展期培训内容帮助新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内容体系如下图:
(三)探索出一条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第一方面为组建一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团队,包括园内的优秀教师、教研组长、园长等。
第二方面为“青蓝工程”和新教师专业素养的观察及问题诊断,该阶段主要通过“导师制”来进行。包括专业导师的遴选、明确“导师”与“徒弟”的责任、“三人行”学习型小组的建立以及“班级师傅”的日常指导。
第三方面是由幼儿园组织新教师一系列的培训工程。我园的培训工程注重“他助”和“自助”相结合。“他助”是指幼儿园开展的培训学习,“自助”是指教师自我的学习与提升。
第四方面是新教师展示自己多样化的成果,如教学案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论文、各类比赛成果、活动课展示、成长故事等。
第五方面是由幼儿园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效果进行评估,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维度,从新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考评标准。
(四)建立了多样、创新的园本教研模式
1.讲授——互动模式:其操作程序为导入专题——讲授专题内容——答问互动——问题思考。此模式适用于专题讲座和经验传授,促进新教师与授课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开阔新教师视野、丰富知识经验,对新教师转变观念、认识自身价值有很大帮助。
2.协同教研模式:协同教研模式主要针对新教师教育技能的教研活动模式,其一般操作程序为明确目标——引导自学——组织讨论——实践应用——总结提高。协同教研模式注重教研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组合,以建立协同、乐学、高效的教研结构。
3.专题教研模式
专题式教研活动是选取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与最可行的方式。以专题沙龙、案例观摩、问题诊断的方式开展。
专题沙龙的操作程序一般为:确立主题——准备资料——教师分享——交流互动——小结提升。案例观摩的操作程序一般为:现场观摩——分析调整——再次现场观摩——形成教育经验。问题诊断的操作程序一般为:现场观察(问题描述)——诊断分析——确定焦点问题——对策实践——形成经验。
4.情境教研模式
情景教研模式是借助某个情景(情景剧、教学录像等)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要针对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研讨,其操作程序为导入专题——情景再现(观看录像)——问题思考——答问互动——总结提高。
5.分层教研模式
分层教研是针对新教师“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宜的活动和方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是平等沟通的平台。我园增加了每月一次的年级分层教研,即教龄相近、同一年龄班、专业能力相近的教师组成三个不同专业发展阶梯的分层教研组,通过同质教研和异质教研互补,促进新教师群体发展。
在国内外研究中,新教师也称“新手教师”或“初任教师”。有关“新教师”的界定,主要集中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中,新教师于工作后3年左右,经常表现出“求生、冲击、转变和适应”等共同特点。一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来自各方评价、同事竞争、身份转换导致的挫折感和消极逃避心态,导致工作热情降低、专业认识错位和职业情意失控。这一时期,教师需得到及时化解和疏导。
目前我国的实践中,幼儿园往往对新教师“使用”过多,而“培养”不足。尽管幼儿园为培养新教師采取了相应的培养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新教师总是要求高、指导少;抓结果、轻过程,缺乏相应的培养体系。
2012年,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明确了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和建设目标。帮助我园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内容、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初入职的新教师和教龄在3年以内的新教师进行培养,研究探索出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机制、内容体系、成长路径、教研模式,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研究内容
(1)结合实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我园新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状况。
(2)开展新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研究,保障新教师专业成长;
(3)研究新教师培养内容体系,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4)根据新教师专业成长轨迹,研究探索出一条培养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5)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教研活动,探索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教研模式。
3.研究方法
文献法、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三、成果、主要结论和观点
(一)形成了促进新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
1.新教师培养制度。
2.新教师培训学习制度。
3.“青蓝工程”实施的相关制度。
4.新教师各类活动评分标准。
(二)形成了新教师园本培养内容体系
围绕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三个方面,通过设计岗前培训、第一年新手适应期培训、第二年熟练期培训、第三年专业发展期培训内容帮助新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内容体系如下图:
(三)探索出一条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第一方面为组建一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团队,包括园内的优秀教师、教研组长、园长等。
第二方面为“青蓝工程”和新教师专业素养的观察及问题诊断,该阶段主要通过“导师制”来进行。包括专业导师的遴选、明确“导师”与“徒弟”的责任、“三人行”学习型小组的建立以及“班级师傅”的日常指导。
第三方面是由幼儿园组织新教师一系列的培训工程。我园的培训工程注重“他助”和“自助”相结合。“他助”是指幼儿园开展的培训学习,“自助”是指教师自我的学习与提升。
第四方面是新教师展示自己多样化的成果,如教学案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论文、各类比赛成果、活动课展示、成长故事等。
第五方面是由幼儿园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效果进行评估,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维度,从新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考评标准。
(四)建立了多样、创新的园本教研模式
1.讲授——互动模式:其操作程序为导入专题——讲授专题内容——答问互动——问题思考。此模式适用于专题讲座和经验传授,促进新教师与授课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开阔新教师视野、丰富知识经验,对新教师转变观念、认识自身价值有很大帮助。
2.协同教研模式:协同教研模式主要针对新教师教育技能的教研活动模式,其一般操作程序为明确目标——引导自学——组织讨论——实践应用——总结提高。协同教研模式注重教研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组合,以建立协同、乐学、高效的教研结构。
3.专题教研模式
专题式教研活动是选取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与最可行的方式。以专题沙龙、案例观摩、问题诊断的方式开展。
专题沙龙的操作程序一般为:确立主题——准备资料——教师分享——交流互动——小结提升。案例观摩的操作程序一般为:现场观摩——分析调整——再次现场观摩——形成教育经验。问题诊断的操作程序一般为:现场观察(问题描述)——诊断分析——确定焦点问题——对策实践——形成经验。
4.情境教研模式
情景教研模式是借助某个情景(情景剧、教学录像等)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要针对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研讨,其操作程序为导入专题——情景再现(观看录像)——问题思考——答问互动——总结提高。
5.分层教研模式
分层教研是针对新教师“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宜的活动和方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是平等沟通的平台。我园增加了每月一次的年级分层教研,即教龄相近、同一年龄班、专业能力相近的教师组成三个不同专业发展阶梯的分层教研组,通过同质教研和异质教研互补,促进新教师群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