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城在城区经济发展中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改善了城区精神文明风貌。但与此同时,大学城建设降低了老城区的消费水平以及大学城建设项目融资的潜在风险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城的发展,提出老城区发展的方案以及改善高校经营模式,降低项目融资风险等措施来解决大学城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大学城模式能更好的运用在城区经济发展中。
【关键词】大学城;城区经济;现实作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075-02
引言
“大学城”是高校教育园区与城镇结合、人才高度密集的居民点,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大学城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口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城也越来越成为各地发展城区经济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城最早起源于国外并取得良好的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等高教园和硅谷形成的大学城,聚集了全球大量高素质、高才华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企业家等,并且与斯坦福等大学有关的企业占硅谷总产值的50%~60%,在城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在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教园与中关村形成的大学城,实施产学研结合,使中关村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中心,吸引百度、联想等科技企业入驻,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综上所述,大学城在城区经济发展重大意义。
一、大学城在城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许多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每年排放40多亿吨的工业废水,使上海、江苏和浙江等成为酸雨重灾区,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因此,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已亟不可待,同时,应积极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城区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最受地方欢迎的有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模式和大学城产学研带动发展的方法。如宁波大学城选址在宁波城区与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之间,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又缩减了东钱湖景区与宁波城区的距离,较好的衔接了城区与景区的关系,达到景区与城区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大学城运营而带来的消费需求、高素质人才、文化的升华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劲的动力。毫无疑问,大学城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城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增加人数,涌出城区经济增长新血液
从消费促进的角度看,大学城将给地区带来数万的人口,大量人口的涌入意味着将出现巨大的消费市场,高校的师生员工、企业员工都是重要的消费者。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大学城的运营,最少会带来5万左右的师生,假定人均年消费为1.5万元,加上其他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消费,至少产生10亿元的消费需求市场。这一变化也会使得城区内相关行业取得一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供销市场体系,为城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二)引进人才,提供城区经济增长新动力
大学城主要由高校构成,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本身就有大量的人才。一方面高校每年大约向社会输入600多万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在引进高素质的师资,来构成科研和教学的人才库。斯坦福、北大、清华等国内外一流大学落户深圳大学城,每年给深圳带来十多万的人才,较好的解决了深圳技术与高级人才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自主创新发展经济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大学城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居地,对城区经济发展存在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校企合作,保证城区就业率稳增长
学校与企业合作,给城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南京仙林大学城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组成,结合产业园区发展城区经济,其中南京科学园、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南京液晶谷、仙林物联网产业基地的企业与高校开展良好合作,依托高校优秀科研力量,在科技、医药等多个领域共同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并且定向培养设备、工艺和研发等专业人才,同时,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双丰收,为城区经济发展做贡献。该模式也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形成规模效益。除此之外,企业的落户不仅可以改善城区的产业结构,还增加就业岗位,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观地促增长作用。
(四)文化传播,展现城区精神文明新面貌
一般来说,我国的许多大学建校较早,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各个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识。上海松江大学城入驻的几个校区之间资源共享,各校师资可相互聘用,学生可到其他学校选修学分,对高校的文化、思想、人才等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大学城文化的形成都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大学城建设不仅增加了在校师生人数,提高平均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还给城区引进人才,校企合作,保证了企业的高效运行;除此之外,大学城建设在对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大学城建设对城区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大学城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大学城模式在中国推广的十几年中,对城区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不仅增加就业岗位,还提高平均消费水平,为城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然而,由于我国大学城模式起步较晚,发展不健全,在建设的过程中将遇到许多问题。
(一)大学城建设减少老城区消费力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有1000多所,有30%的院校建校超过30年,55%的院校建校超过25年。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约60%的校区不能满足高校的正常教学事务,新校区的建设和大学城建设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国大学城多建设在新城区。大量的学生教师从老校区转移到大学城,降低了老城区的平均消费水平,并且随着学生的转移,许多与高校相关联的商业也转移到新城区;除此之外,老城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遗留问题较多,导致过多的人口开始从老城区流入到新城区,从而削减老城区的消费力。 (二)大学城建设筹集资金存在风险
根据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实际分析,大学城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高校自筹,企业资助、土地置换和银行贷款。其中,采用最普遍的是银行贷款,有关统计表示,高校向银行贷款的金额巨大,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大学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资金回收期较长,回收速率慢,在建设过程中银行贷款所占投资比例大,给高校造成极大的资金负担,严重时会对大学城的经营管理等造成不利影响。如中国第一个大学城——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因经营不善、举债扩建、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而产生二十亿元左右巨债,即使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债务危机也没有解除。而今,廊坊大学城不仅出现许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还涉及随大学城兴建的房地产资源闲置,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三)大学城搬迁造成资源浪费
高校搬迁到大学城,除了教师与学生的转移外,还涉及图书、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的搬迁,而高校的资产多为固定资产,如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在搬迁的过程中,物品的整理与损失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河北几所重点大学在搬迁过程中,损失校舍4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4000多万元。除此之外,有些旧校区没有完全搬迁到大学城,其中学校的教室与宿舍等资源闲置,新校区的建设,须投资大量资金购买新的设备,一面资源闲置浪费,一面花重金购买新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大学城搬迁会造成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大学城模式与实际相结合,由于与实际结合的背景不同,可能摩擦出不同的问题。只有找到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避免存在更多类似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大学城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中的建议
从大学城建设对旧城区消费力的不良影响到大学城建设的资金筹集存在的风险,以及大学城的搬迁造成的资源浪费,我们不难看出大学城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大学城才能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中提供良好的动力。
(一)善用老城区文化特色,提高消费水平
老城区拥有新城区欠缺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以及文化氛围浓厚等特点。因此,老城区应依托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开发独具韵味的城市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消费水平。老城区带有古韵的街道经过翻修维护后加上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民间风味联合打造城市名片。如重庆磁器口依靠古镇资源结合民间饮食和文化,每年游客访问500万人次,人均消费约30元,直接经济收益约1.6亿元。
(二)改善高校经营模式,降低资金筹集风险
大学城建设资金数额巨大,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建造大学城时对资金的预算、风险评估、资金回收期等要有详细的规划,合理安排建校资金问题。在大学城建设的资金问题中,最主要的还是偿付银行贷款,而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有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在面对资金数额较大的银行贷款,可主要总两方面解决问题:对内,加强高校的经营管理,提升高校的综合能力,吸引更多优质的师生加入,通过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来增加高校的收入,减少银行债务;对外,在一定的财政拨款基础上,可结合学校本身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做贡献,还可以促进城区经济发展。
(三)合理规划老校区,充分利用资源
大学在入驻大学城时所面临的搬迁问题以及搬迁中的损耗和资源的不充分利用,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学搬迁之前,应确定搬迁规模为全体搬迁还是部分搬迁,在对老校区进行评估,若最终确定为全体搬迁,则可以把校区出租或转让给对对校区有需要的单位或企业,改造成为封闭的训练营或职业学校等;若最总确定为部分搬迁,则应对学校的资源进行重组,把学校自身需要的校舍及其他资源划分出来,剩下的其他资源则可转让或出租,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闲置资产浪费。
四、结语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经济发展局势,我国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寻找新兴有效地经济发展模式。大学城在新世纪国内外大环境的背景下不断发展,我国将城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改革相结合的重要创新,在现阶段正处于上升的过程。大学城建设在促进消费、引进人才、提高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城区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校企合作更为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作用。
然而,在各地大力发展大学城的过程中,老城区消费水平下降、高校债务过重和大学城搬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等相关问题,不利于当地的建设。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更加完善校企合作,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让大学城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动力和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李秋霞. 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经济师,2005,05:250-251
[2]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陆青.大学城与城市新区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2003,5(2):109一111
[4] 宋东林,侯青,硅谷是大学城与高技术产业区的融合体[J],科学管理研究,2003,4
[5] 何心展,大学城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2,1
[6]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仁[J].教育发展研究,2003(9):39一44
【关键词】大学城;城区经济;现实作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075-02
引言
“大学城”是高校教育园区与城镇结合、人才高度密集的居民点,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大学城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口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城也越来越成为各地发展城区经济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城最早起源于国外并取得良好的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等高教园和硅谷形成的大学城,聚集了全球大量高素质、高才华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企业家等,并且与斯坦福等大学有关的企业占硅谷总产值的50%~60%,在城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在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教园与中关村形成的大学城,实施产学研结合,使中关村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中心,吸引百度、联想等科技企业入驻,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综上所述,大学城在城区经济发展重大意义。
一、大学城在城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许多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每年排放40多亿吨的工业废水,使上海、江苏和浙江等成为酸雨重灾区,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因此,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已亟不可待,同时,应积极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城区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最受地方欢迎的有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模式和大学城产学研带动发展的方法。如宁波大学城选址在宁波城区与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之间,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又缩减了东钱湖景区与宁波城区的距离,较好的衔接了城区与景区的关系,达到景区与城区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大学城运营而带来的消费需求、高素质人才、文化的升华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劲的动力。毫无疑问,大学城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城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增加人数,涌出城区经济增长新血液
从消费促进的角度看,大学城将给地区带来数万的人口,大量人口的涌入意味着将出现巨大的消费市场,高校的师生员工、企业员工都是重要的消费者。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大学城的运营,最少会带来5万左右的师生,假定人均年消费为1.5万元,加上其他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消费,至少产生10亿元的消费需求市场。这一变化也会使得城区内相关行业取得一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供销市场体系,为城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二)引进人才,提供城区经济增长新动力
大学城主要由高校构成,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本身就有大量的人才。一方面高校每年大约向社会输入600多万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在引进高素质的师资,来构成科研和教学的人才库。斯坦福、北大、清华等国内外一流大学落户深圳大学城,每年给深圳带来十多万的人才,较好的解决了深圳技术与高级人才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自主创新发展经济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大学城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居地,对城区经济发展存在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校企合作,保证城区就业率稳增长
学校与企业合作,给城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南京仙林大学城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组成,结合产业园区发展城区经济,其中南京科学园、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南京液晶谷、仙林物联网产业基地的企业与高校开展良好合作,依托高校优秀科研力量,在科技、医药等多个领域共同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并且定向培养设备、工艺和研发等专业人才,同时,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双丰收,为城区经济发展做贡献。该模式也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形成规模效益。除此之外,企业的落户不仅可以改善城区的产业结构,还增加就业岗位,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观地促增长作用。
(四)文化传播,展现城区精神文明新面貌
一般来说,我国的许多大学建校较早,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各个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识。上海松江大学城入驻的几个校区之间资源共享,各校师资可相互聘用,学生可到其他学校选修学分,对高校的文化、思想、人才等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大学城文化的形成都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大学城建设不仅增加了在校师生人数,提高平均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还给城区引进人才,校企合作,保证了企业的高效运行;除此之外,大学城建设在对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大学城建设对城区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大学城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大学城模式在中国推广的十几年中,对城区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不仅增加就业岗位,还提高平均消费水平,为城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然而,由于我国大学城模式起步较晚,发展不健全,在建设的过程中将遇到许多问题。
(一)大学城建设减少老城区消费力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有1000多所,有30%的院校建校超过30年,55%的院校建校超过25年。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约60%的校区不能满足高校的正常教学事务,新校区的建设和大学城建设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国大学城多建设在新城区。大量的学生教师从老校区转移到大学城,降低了老城区的平均消费水平,并且随着学生的转移,许多与高校相关联的商业也转移到新城区;除此之外,老城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遗留问题较多,导致过多的人口开始从老城区流入到新城区,从而削减老城区的消费力。 (二)大学城建设筹集资金存在风险
根据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实际分析,大学城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高校自筹,企业资助、土地置换和银行贷款。其中,采用最普遍的是银行贷款,有关统计表示,高校向银行贷款的金额巨大,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大学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资金回收期较长,回收速率慢,在建设过程中银行贷款所占投资比例大,给高校造成极大的资金负担,严重时会对大学城的经营管理等造成不利影响。如中国第一个大学城——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因经营不善、举债扩建、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而产生二十亿元左右巨债,即使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债务危机也没有解除。而今,廊坊大学城不仅出现许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还涉及随大学城兴建的房地产资源闲置,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三)大学城搬迁造成资源浪费
高校搬迁到大学城,除了教师与学生的转移外,还涉及图书、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的搬迁,而高校的资产多为固定资产,如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在搬迁的过程中,物品的整理与损失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河北几所重点大学在搬迁过程中,损失校舍4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4000多万元。除此之外,有些旧校区没有完全搬迁到大学城,其中学校的教室与宿舍等资源闲置,新校区的建设,须投资大量资金购买新的设备,一面资源闲置浪费,一面花重金购买新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大学城搬迁会造成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大学城模式与实际相结合,由于与实际结合的背景不同,可能摩擦出不同的问题。只有找到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避免存在更多类似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大学城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中的建议
从大学城建设对旧城区消费力的不良影响到大学城建设的资金筹集存在的风险,以及大学城的搬迁造成的资源浪费,我们不难看出大学城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大学城才能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中提供良好的动力。
(一)善用老城区文化特色,提高消费水平
老城区拥有新城区欠缺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以及文化氛围浓厚等特点。因此,老城区应依托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开发独具韵味的城市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消费水平。老城区带有古韵的街道经过翻修维护后加上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民间风味联合打造城市名片。如重庆磁器口依靠古镇资源结合民间饮食和文化,每年游客访问500万人次,人均消费约30元,直接经济收益约1.6亿元。
(二)改善高校经营模式,降低资金筹集风险
大学城建设资金数额巨大,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建造大学城时对资金的预算、风险评估、资金回收期等要有详细的规划,合理安排建校资金问题。在大学城建设的资金问题中,最主要的还是偿付银行贷款,而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有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在面对资金数额较大的银行贷款,可主要总两方面解决问题:对内,加强高校的经营管理,提升高校的综合能力,吸引更多优质的师生加入,通过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来增加高校的收入,减少银行债务;对外,在一定的财政拨款基础上,可结合学校本身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做贡献,还可以促进城区经济发展。
(三)合理规划老校区,充分利用资源
大学在入驻大学城时所面临的搬迁问题以及搬迁中的损耗和资源的不充分利用,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学搬迁之前,应确定搬迁规模为全体搬迁还是部分搬迁,在对老校区进行评估,若最终确定为全体搬迁,则可以把校区出租或转让给对对校区有需要的单位或企业,改造成为封闭的训练营或职业学校等;若最总确定为部分搬迁,则应对学校的资源进行重组,把学校自身需要的校舍及其他资源划分出来,剩下的其他资源则可转让或出租,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闲置资产浪费。
四、结语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经济发展局势,我国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寻找新兴有效地经济发展模式。大学城在新世纪国内外大环境的背景下不断发展,我国将城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改革相结合的重要创新,在现阶段正处于上升的过程。大学城建设在促进消费、引进人才、提高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城区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校企合作更为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作用。
然而,在各地大力发展大学城的过程中,老城区消费水平下降、高校债务过重和大学城搬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等相关问题,不利于当地的建设。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更加完善校企合作,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让大学城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动力和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李秋霞. 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经济师,2005,05:250-251
[2]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陆青.大学城与城市新区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2003,5(2):109一111
[4] 宋东林,侯青,硅谷是大学城与高技术产业区的融合体[J],科学管理研究,2003,4
[5] 何心展,大学城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2,1
[6]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仁[J].教育发展研究,2003(9):39一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