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由此可见,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时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很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但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海狮的项圈》中介绍的一个故事: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
两位年轻的女教师带领一群幼稚园的小朋友来观看海狮,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
这时,一位女教师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的脖子上有一个圈?”
“有!那是不是项圈呀?”
“那不是项圈,而是海狮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后,项圈就再也取不下来了。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十分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人们发现了它,把项圈剪断才救了它。”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往海里乱丢东西,那样有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
从习惯养成的角度来看,这则故事至少给我们3点启示:
(1)从布告内容可以看出,美国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备。法律制度规定了人的行为底线,对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外在规范作用。
(2)从“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在礼让行为方面,美国人表现得也很出色。对于这些小朋友而言,大人的礼让行为无疑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当这种行为形成一种氛围时,就会感染每个人,出现“从众效应”。
(3)故事中的那位教师并没有指着布告的内容读给小朋友们听,也没有向他们描述“法办”是如何令人恐惧,而是通过介绍海狮脖子上那道伤痕的由来,让这些小朋友们走进海狮的痛苦,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受到了洗礼。从小朋友脸上那十分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真正明白:千万不能往海里乱扔东西!而且,不是一时的,而是一辈子都会铭记于心!那倒不是因为害怕会被“法办”,而是出于对海狮的爱,对其他生命的珍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的确是最好的教育!相比之下,那块写着“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的布告牌子显得多么苍白!
笔者不由得想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学校都喜欢制定各种校规、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譬如:“不准随便乱扔纸屑,违者扣分”、“自习课上不许随便说话,违者将受到惩罚”等。在这些规章的约束下,学校的环境卫生情况的确好转了,班级纪律也大大改观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才不敢随便乱扔纸屑,不敢在自习课上随便说话。而一旦走出学校,离开老师的监视范围,他们还会如此吗?更何况很多教师自己也经常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我们又怎么奢望学生能完全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呢?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确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的外在约束,但仅有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行为习惯背后的价值观;动之以情,让学生听听地面的“哭诉”,让他们体验一下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否安心学习。当然,养成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只有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的养成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编辑 林飞)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
两位年轻的女教师带领一群幼稚园的小朋友来观看海狮,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
这时,一位女教师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的脖子上有一个圈?”
“有!那是不是项圈呀?”
“那不是项圈,而是海狮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后,项圈就再也取不下来了。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十分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人们发现了它,把项圈剪断才救了它。”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往海里乱丢东西,那样有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
从习惯养成的角度来看,这则故事至少给我们3点启示:
(1)从布告内容可以看出,美国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备。法律制度规定了人的行为底线,对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外在规范作用。
(2)从“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在礼让行为方面,美国人表现得也很出色。对于这些小朋友而言,大人的礼让行为无疑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当这种行为形成一种氛围时,就会感染每个人,出现“从众效应”。
(3)故事中的那位教师并没有指着布告的内容读给小朋友们听,也没有向他们描述“法办”是如何令人恐惧,而是通过介绍海狮脖子上那道伤痕的由来,让这些小朋友们走进海狮的痛苦,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受到了洗礼。从小朋友脸上那十分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真正明白:千万不能往海里乱扔东西!而且,不是一时的,而是一辈子都会铭记于心!那倒不是因为害怕会被“法办”,而是出于对海狮的爱,对其他生命的珍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的确是最好的教育!相比之下,那块写着“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的布告牌子显得多么苍白!
笔者不由得想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学校都喜欢制定各种校规、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譬如:“不准随便乱扔纸屑,违者扣分”、“自习课上不许随便说话,违者将受到惩罚”等。在这些规章的约束下,学校的环境卫生情况的确好转了,班级纪律也大大改观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才不敢随便乱扔纸屑,不敢在自习课上随便说话。而一旦走出学校,离开老师的监视范围,他们还会如此吗?更何况很多教师自己也经常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我们又怎么奢望学生能完全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呢?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确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的外在约束,但仅有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行为习惯背后的价值观;动之以情,让学生听听地面的“哭诉”,让他们体验一下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否安心学习。当然,养成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只有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的养成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编辑 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