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调沙对黄河三角洲切变锋及冲淡水扩散的影响

来源 :海洋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Delft3D构建了包含利津以下河段的黄河口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分布。通过3个工况,分析调水调沙对切变锋位置、强度、历时的影响,总结出地形成因和径流成因的两类切变锋。表层低盐中心位于入海口东北外海,与径流入海后形成的顺时针环流一致。底层淡水受地形成因切变锋面抑制,主要被限制在口门右侧的河口前缘,并沿岸线向ES—S扩散,形成底层低盐中心。高径流时表层冲淡水向北侧扩散更远且偏转半径更大;低径流时盐水
其他文献
利用时空匹配的15个海岛站的探空资料对WindSat2007-2015年的海洋大气可降水量产品(totalprecip-itablewater,TPW)进行了检验,并分析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WindSat反演
通过在波浪水槽中采用概化的珊瑚岸礁物理模型来研究珊瑚礁海岸附近波浪增水的变化规律,包括平均自由表面的沿礁变化以及礁坪上的最大增水值。物理模型实验分别测试了不同礁
利用2010—2015年的Terra/Aqua-MODIS,ENVISAT ASAR和RADARSAT-2等光学和SAR遥感数据开展了南海和苏禄海(103°~121°E,0°~23°N)内孤立波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根据内孤立波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子区域分别开展内孤立波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内孤立波主要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域产生,向西传播进入南海北部海域,该区域内孤立波主要发
根据2015-08和2015-12大亚湾海域的调查数据,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39属102种,
以2016年SMAP 8日均、月均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产品与SMOS日均、月均SSS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Argo浮标实测盐度数据与Argo月均盐度网格产品,进行了质量评估,并开展了SMAP和SMOS盐度遥感产品间的交叉比对。结果表明:SMAP 8日均、月均SSS产品均比SMOS日均、月均SSS产品更接近于Argo盐度数据;SMAP SSS产品在12个月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