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生物学科中有不少关于分子或细胞层次的内容。由于涉及到微观领域,对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十分抽象,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常被教师认为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有很多教师为突破这些难点,尝试采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尝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针对抽象的教学难点,情境探索学习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一、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
第一,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
第二,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
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情分析是有效开展情境探索学习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学的推动者。创设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前应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实证分析。即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学生中存在的现象、问题归纳出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
例如,《细胞增殖》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理解“高度螺旋化”“解螺旋”这一微观变化。不能明确细胞中发生该变化的意义。而由此产生的问题又往往影响了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DNA与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关系”的理解。
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提供给学生一些编织“中国结”时所用的彩线,用它来创设即将发生变化的染色质这一情景。当讲到染色质变为染色体进行“高度螺旋化”时,教师利用提供给学生的这一材料让学生尝试模拟“高度螺旋化”的过程。通过模拟、交流,使学生体会“螺旋”“变短变粗”的含义,以及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染色体的出现使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均分更易进行,从而认同细胞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
(二)精心构思,教会学生从情境中自主学习
在最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触,学生活动中习惯性的跟着教师的意图。有些学生表示,“老师让做什么做什么”,“老师没说出活动的结果时最好什么都不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学生们“怕做错”的心理在作祟。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恰恰是希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问题,而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于是,笔者给学生设计了简单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承认“活动对掌握知识有较大或很大的作用”,但很多学生也存在“知道结果比参与活动更重要”、不“常思考活动的意义”、不“常分析”、不“常反思”的情况。就调查问卷的情况,笔者特意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了“生物课上为何开展活动”的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教师创设情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学生活动不是流于形式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尝试交流、合作,学会自主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现象和问题,多维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能够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总结规律,比亦步亦趋的完成活动更为重要。
(三)情景创设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和听课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思考的空间,又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有的老师对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过于肤浅,教学行为走入误区。
例如,在刚刚开始尝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在《基因工程》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实施后的结果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疲于应对,而后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反思这节失败的教学设计,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是需要教师给予更加明确的引导的。如果仅仅信学生的自主、片面的将课堂交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提问也自然是从兴趣出发,既脱离教学任务,又没有一定之规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后面几轮教学中进行了修改:请自学有关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内容,模拟基因剪刀和基因针线的作用,并就自学过程和模拟活动中的疑问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研究。仅仅是个别词句的修改,收效却明显不同。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从简单“阅读”变成“自学”,把自己的关注点从“感兴趣”变成“自学/模拟活动中的疑问”。教师的提问更有指导性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变得更具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善于集中、总结问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情景的创设更具实效性,探究性学习能够有序的进行。
生物学科中有不少关于分子或细胞层次的内容。由于涉及到微观领域,对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十分抽象,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常被教师认为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有很多教师为突破这些难点,尝试采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尝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针对抽象的教学难点,情境探索学习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一、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
第一,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
第二,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
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情分析是有效开展情境探索学习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学的推动者。创设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前应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实证分析。即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学生中存在的现象、问题归纳出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
例如,《细胞增殖》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理解“高度螺旋化”“解螺旋”这一微观变化。不能明确细胞中发生该变化的意义。而由此产生的问题又往往影响了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DNA与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关系”的理解。
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提供给学生一些编织“中国结”时所用的彩线,用它来创设即将发生变化的染色质这一情景。当讲到染色质变为染色体进行“高度螺旋化”时,教师利用提供给学生的这一材料让学生尝试模拟“高度螺旋化”的过程。通过模拟、交流,使学生体会“螺旋”“变短变粗”的含义,以及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染色体的出现使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均分更易进行,从而认同细胞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
(二)精心构思,教会学生从情境中自主学习
在最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触,学生活动中习惯性的跟着教师的意图。有些学生表示,“老师让做什么做什么”,“老师没说出活动的结果时最好什么都不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学生们“怕做错”的心理在作祟。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恰恰是希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问题,而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于是,笔者给学生设计了简单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承认“活动对掌握知识有较大或很大的作用”,但很多学生也存在“知道结果比参与活动更重要”、不“常思考活动的意义”、不“常分析”、不“常反思”的情况。就调查问卷的情况,笔者特意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了“生物课上为何开展活动”的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教师创设情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学生活动不是流于形式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尝试交流、合作,学会自主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现象和问题,多维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能够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总结规律,比亦步亦趋的完成活动更为重要。
(三)情景创设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和听课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思考的空间,又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有的老师对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过于肤浅,教学行为走入误区。
例如,在刚刚开始尝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在《基因工程》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实施后的结果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疲于应对,而后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反思这节失败的教学设计,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是需要教师给予更加明确的引导的。如果仅仅信学生的自主、片面的将课堂交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提问也自然是从兴趣出发,既脱离教学任务,又没有一定之规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后面几轮教学中进行了修改:请自学有关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内容,模拟基因剪刀和基因针线的作用,并就自学过程和模拟活动中的疑问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研究。仅仅是个别词句的修改,收效却明显不同。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从简单“阅读”变成“自学”,把自己的关注点从“感兴趣”变成“自学/模拟活动中的疑问”。教师的提问更有指导性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变得更具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善于集中、总结问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情景的创设更具实效性,探究性学习能够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