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淮麦36由鲁麦14与淮894杂交并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属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麦区晚茬及沿淮麦区种植。该文介绍了淮麦36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并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淮麦36;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57-02
江苏淮北麦区地处南方麦区和北方冬麦区的过渡地带,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较大,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其中春季冻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1]。同时,茬口衔接偏紧也是制约该地区稻麦周年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淮麦36将鲁麦14的优质、抗寒、多抗与淮894的早熟、抗病、稳产等特点相结合,达到了早熟、优质、抗寒、高产的育种目标。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 618.8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2.9%。2012—2013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463.3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4.1%,达极显著水平。2013—201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335.5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5.2%,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1408)。
1 选育经过
2000年以鲁麦14和淮894进行杂交,其中母本鲁麦14为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父本淮894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选育的优质、早熟、抗病、稳产的弱春性小麦品种。通过2个品种的杂交,在后代广泛遗传变异的群体中,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多穗型中早熟小麦新品种。选育及试验过程如下: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半冬性,中早熟,幼苗半直立,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熟相好,穗纺锤形,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商品性好;全生育期220.5d,比对照淮麦20早熟1d;株高82.0cm,有效穗数628万个/hm2,每穗粒数28.3粒,千粒重39.9g。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2011—2013年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感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11—2013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13.5g/L,粗蛋白含量15.2%,湿面筋含量32.9%,稳定时间10.4min,硬度指数65.3。其中2012—2013年度结果:容重804.0g/L,粗蛋白含量15.6%,湿面筋含量33.5%,稳定时间17.0min,硬度指数67.3。
3 产量表现
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 618.8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2.9%。2012—2013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463.3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4.1%,达极显著水平。2013—2014年度參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335.5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5.2%,达极显著水平。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种植的区域 淮麦36适于江苏省、安徽省淮北及沿淮麦区种植。
4.2 播期与密度 适宜播期为10月初至11月初,最适播期10月15—25日。适宜播期内基本苗180万~270万/hm2,晚播、粘土及低肥田块应适当增加播量[2]。合理密植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能够预防病害,同时也能够防止倒伏。具体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播种量(kg/hm2)=基本苗数(万/hm2)每kg种子粒数×发芽率(%)×出苗率(%)]
4.3 肥水管理 中上等施肥量,全生育期施纯氮225~240kg/hm2,五氧化二磷120kg/hm2,氧化钾120kg/hm2。其中,P、K肥全部作为基肥施入,氮肥60%~70%作為基肥,30%~40%作拔节孕穗肥。同时,要做到田间沟系配套,防治明涝暗渍[3]。
4.4 田间管理 及时化学防除杂草,返青拔节期注意防治纹枯病和锈病,抽穗扬花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蚜虫等,高肥水田块注意防止倒伏。
4.5 及时收获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赵虹,王西成,胡卫国,等.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34-38.
[2]谷成林,肖群,金彦刚,等.小麦品种明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2):71.
[3]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产抗赤霉病迟播早熟小麦新品种淮麦30的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190.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淮麦36;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57-02
江苏淮北麦区地处南方麦区和北方冬麦区的过渡地带,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较大,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其中春季冻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1]。同时,茬口衔接偏紧也是制约该地区稻麦周年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淮麦36将鲁麦14的优质、抗寒、多抗与淮894的早熟、抗病、稳产等特点相结合,达到了早熟、优质、抗寒、高产的育种目标。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 618.8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2.9%。2012—2013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463.3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4.1%,达极显著水平。2013—201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335.5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5.2%,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1408)。
1 选育经过
2000年以鲁麦14和淮894进行杂交,其中母本鲁麦14为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父本淮894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选育的优质、早熟、抗病、稳产的弱春性小麦品种。通过2个品种的杂交,在后代广泛遗传变异的群体中,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多穗型中早熟小麦新品种。选育及试验过程如下: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半冬性,中早熟,幼苗半直立,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熟相好,穗纺锤形,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商品性好;全生育期220.5d,比对照淮麦20早熟1d;株高82.0cm,有效穗数628万个/hm2,每穗粒数28.3粒,千粒重39.9g。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2011—2013年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感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11—2013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13.5g/L,粗蛋白含量15.2%,湿面筋含量32.9%,稳定时间10.4min,硬度指数65.3。其中2012—2013年度结果:容重804.0g/L,粗蛋白含量15.6%,湿面筋含量33.5%,稳定时间17.0min,硬度指数67.3。
3 产量表现
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 618.8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2.9%。2012—2013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463.3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4.1%,达极显著水平。2013—2014年度參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335.5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5.2%,达极显著水平。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种植的区域 淮麦36适于江苏省、安徽省淮北及沿淮麦区种植。
4.2 播期与密度 适宜播期为10月初至11月初,最适播期10月15—25日。适宜播期内基本苗180万~270万/hm2,晚播、粘土及低肥田块应适当增加播量[2]。合理密植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能够预防病害,同时也能够防止倒伏。具体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播种量(kg/hm2)=基本苗数(万/hm2)每kg种子粒数×发芽率(%)×出苗率(%)]
4.3 肥水管理 中上等施肥量,全生育期施纯氮225~240kg/hm2,五氧化二磷120kg/hm2,氧化钾120kg/hm2。其中,P、K肥全部作为基肥施入,氮肥60%~70%作為基肥,30%~40%作拔节孕穗肥。同时,要做到田间沟系配套,防治明涝暗渍[3]。
4.4 田间管理 及时化学防除杂草,返青拔节期注意防治纹枯病和锈病,抽穗扬花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蚜虫等,高肥水田块注意防止倒伏。
4.5 及时收获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赵虹,王西成,胡卫国,等.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34-38.
[2]谷成林,肖群,金彦刚,等.小麦品种明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2):71.
[3]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产抗赤霉病迟播早熟小麦新品种淮麦30的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19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