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优秀作文,要么以真情感人,要么以深入的说理服人,要么以严谨的结构折服人,要么以斐然的文采吸引人。这些特点都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别从内容、结构、文采三方面要求的。再有,六十分的作文,一直占据着半壁河山。可见,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高中课时紧,作业负担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我们可以向我国传统文学寻求帮助,从古诗文中汲取写作营养。
中学课本中选用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到诸子散文,从秦汉文学到唐宋八大家散文,从唐诗宋词到元明清戏剧,无不在素材、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方面对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有示范作用。
一、素材方面
古人的诗文也有的是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这在修辞手法上叫做用典或化用。典故引用的恰当,可以增加词的容量,增强词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其中“东篱”就是暗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典;辛弃疾词《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等。
课文中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及笔下的感人故事,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还可以阐述团结的重要性。
二、论证结构
高中生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无外乎三类,即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掌握好这几种论证结构就可以轻松对议论文进行构思。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一些实虚词、会翻译就可以了,还要分析论证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渗透。
比如《六国论》,开头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第二和第三段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它应该属于并列式结构。再比如《伶官传序》,作者对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此文的结构是对比式的。又比如《师说》,分别从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从师学习与不从师学习的现象和结果。而这三方面又本着从古到今、从自身到别人的时空顺序进行层进式论证的。
三、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性,能使所讲的道理更通俗,更易于人们接受,使抽象的哲理更加具体,使深奥的道理更加浅显。
比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作比喻,启发对方,使对方逐渐明白“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
2.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就是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进行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正反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如庄子的《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阔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段话就用“则”表示假设,先假设水不厚就不能负大舟,风不厚就不能负大翼,然后用一“故”阐述结论,说明了不管什么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
3.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思维形式。它能引导人们在对两种对象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联想,举一反三,并推出新的知识。
如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先积其徳义。”
他用木之长要固根本,流之远要浚泉源来作类比,推导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作为君主一定要积累善行,爱护百姓。这样论证不仅显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而且还无可辩驳。
4.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就是用正反两个方面内容进行比较,在鲜明的比较中强调观点的论证方法。
比如《劝学》一文在论证学习在于积累这一观点时,荀子就运用了对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强调学习一定要专心时,他又这样论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和蟹对比,形象鲜明,观点突出。
古代散文综合运用各种论说技巧,使论辩有说服力,使散文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对高中学生的写作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四、修辞手法
选入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历朝历代的文学精品,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可以从古诗文中,探讨修辞手法,来提高作文的文采。
1.比喻修辞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兴的修辞,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再后来,比喻又有了新的发展,即通感手法的出现。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句,将描摹声音的听觉感受化为有形的视觉感受。
2.拟人修辞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五月渔郎相依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不说自己思念故乡的友人,却想象对方正惦念着自己。这样落笔,抒情有层次,更突出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惦念之情。
3.夸张修辞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诗人李白是运用夸张手法的典范,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除了上述的修辞之外,还有对比、借代、对偶、排比等修辞,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诗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典范。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文章写得深刻,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模仿能力,使文章有文采。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指导,加强学生写作训练,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中学课本中选用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到诸子散文,从秦汉文学到唐宋八大家散文,从唐诗宋词到元明清戏剧,无不在素材、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方面对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有示范作用。
一、素材方面
古人的诗文也有的是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这在修辞手法上叫做用典或化用。典故引用的恰当,可以增加词的容量,增强词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其中“东篱”就是暗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典;辛弃疾词《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等。
课文中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及笔下的感人故事,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还可以阐述团结的重要性。
二、论证结构
高中生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无外乎三类,即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掌握好这几种论证结构就可以轻松对议论文进行构思。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一些实虚词、会翻译就可以了,还要分析论证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渗透。
比如《六国论》,开头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第二和第三段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它应该属于并列式结构。再比如《伶官传序》,作者对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此文的结构是对比式的。又比如《师说》,分别从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从师学习与不从师学习的现象和结果。而这三方面又本着从古到今、从自身到别人的时空顺序进行层进式论证的。
三、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性,能使所讲的道理更通俗,更易于人们接受,使抽象的哲理更加具体,使深奥的道理更加浅显。
比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作比喻,启发对方,使对方逐渐明白“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
2.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就是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进行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正反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如庄子的《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阔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段话就用“则”表示假设,先假设水不厚就不能负大舟,风不厚就不能负大翼,然后用一“故”阐述结论,说明了不管什么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
3.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思维形式。它能引导人们在对两种对象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联想,举一反三,并推出新的知识。
如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先积其徳义。”
他用木之长要固根本,流之远要浚泉源来作类比,推导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作为君主一定要积累善行,爱护百姓。这样论证不仅显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而且还无可辩驳。
4.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就是用正反两个方面内容进行比较,在鲜明的比较中强调观点的论证方法。
比如《劝学》一文在论证学习在于积累这一观点时,荀子就运用了对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强调学习一定要专心时,他又这样论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和蟹对比,形象鲜明,观点突出。
古代散文综合运用各种论说技巧,使论辩有说服力,使散文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对高中学生的写作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四、修辞手法
选入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历朝历代的文学精品,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可以从古诗文中,探讨修辞手法,来提高作文的文采。
1.比喻修辞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兴的修辞,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再后来,比喻又有了新的发展,即通感手法的出现。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句,将描摹声音的听觉感受化为有形的视觉感受。
2.拟人修辞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五月渔郎相依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不说自己思念故乡的友人,却想象对方正惦念着自己。这样落笔,抒情有层次,更突出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惦念之情。
3.夸张修辞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诗人李白是运用夸张手法的典范,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除了上述的修辞之外,还有对比、借代、对偶、排比等修辞,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诗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典范。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文章写得深刻,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模仿能力,使文章有文采。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指导,加强学生写作训练,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