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有文明社会以来,艺术品充斥在人类活动的各个空间,宏伟需仰望的雕塑固然伟岸,陪伴在身前身后、信手可拈的杯盘碗碟更是有着无限可亲的魅力。陶艺追求质朴,在作品中糅合火与土,呈现每一件作品的精髓在您最贴近的生活当中。
韩国陶艺家李仁镇就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李仁镇,1957年韩国出生,中学时代随父母移居美国。他对泥土存有一种天生的依恋,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喜欢泥土,喜欢触摸它的感觉,喜欢置身于泥土的味道,泥土和我很有缘、很投合。”高中时他便开始学习拉坯制陶的技法,入学至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后正式专攻陶艺。毕业后回到韩国利川学习8个月的青瓷制作,其后又回到美国创作。也许对故土有着别样的情感,26岁时李仁镇再次回到韩国,插班到弘益大学3年级,继续学习陶艺。1986年弘益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冲绳学习新罗时代陶器制作技术、化学釉料配制使用及应用于柴烧中的颜料与灰釉。他那时的作品开始呈现不同的风格,特别的颜色与火焰在表面的展现有别与其它韩国传统陶艺作品。几经辗转,回到故乡,十年如一日地开始他的创作。李仁镇的作品当中有一阶段(1989—1990)是完全不施釉的柴烧作品,器形较严谨,那一段时间他研究韩三国时期的硬质陶器,追寻古陶器的遗风。“和许多艺术家不同的是从一开始李仁镇的作品就是各式各样的器物,家里摆的,屋里用的,房前房后全部都出自己手。”李仁镇的泥土用料与釉料、器形都不拘泥于某种格式,白瓷、青瓷、粉青、杂土,白釉、黑釉、青釉、灰釉、混合釉,瓮、瓶、盆、碗、盘、碟、花器等等拿来即用、应有尽有。就像他说的和泥土有着解不开的缘,不管什么泥经他捏在手里把玩一阵都会赋予它新的生命。李仁镇的作品大都使用柴窑烧制,烧出的作品大部分有火焰跳动的痕迹,那是他对自然的追求与捕捉,器物表面也是极具生活情趣的刻画:几根柳条,一只水鸟,随意的取材都可以跳跃在他的作品之上。轻轻松松地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的恬淡田园生活揉合在一起所诞生的作品如一曲轻快动人的乡村爵士,粗犷中包含着精致。
李正道(1953年生)是韩国印花纹粉青砂器的代表陶艺家。作品袭承高丽后期朝鲜初期粉青砂器的传统制作工艺,按照需要在胎土上印按大小不一的图章, 再在其上刷饰化妆土……像给陶器穿上各式各样的韩服。李正道把炉火纯青的传统粉青技法充分发挥在各类器物上,并融合了现代的审美观,结合点线面的律动,给粉青器物带来沉静中的变奏。李正道所制的粉青图章以传统的菊花纹样为基础,大小长短宽窄不一,形态各异,被朝鲜官窑博物馆收藏,由于他长期刻苦地创作,被誉为“为陶艺献身的艺术家”,作品被英、美、法等多国博物馆收藏。
郑渊泽是韩国为数不多的白瓷陶艺家。他深信实用工艺品具有不朽的文化生命,因此他的作品非常地重视实用性,作品接近制品的程度更多一些。韩国的白瓷自朝鲜时代盛行,不似景德镇白瓷般白净,釉色发青,幽柔雅致。造型线条极其简单,雕琢朴素明白,宛如少女清白之身。郑渊泽一直致力于追求白瓷的完美儒雅,他说:“我可以看到鱼在游,听到鸟在叫,可是我却不知道鱼要往哪里游,鸟在说些什么;一样的我每天在做业,可是也许到我生命终止的那一天也领悟不到(白瓷)美的真谛。”艺术家的用心良苦使我们不得不同叹,美在哪里都会若隐若现,与每一位艺术家都若即若离。
吉川正道先生,1946年生于气候温和宜人的日本神奈川县, 1968年肄业于以陶艺教学著名的日本设计学院研究科,自1977年起开始举办多次陶艺个展,并于1984年通过瑞士日内瓦国际陶艺学会的严格筛选,是目前全世界约有400位会员的国际陶艺学会的会员之一。吉川正道向来积极地参与世界各地举办的陶艺竞赛,从1971年以陶艺界新人之姿获颁名古屋朝日陶艺竞赛的艺术奖,到近三年的国际性陶艺竞赛,如2001年的韩国利川国际陶艺双年展铜奖、2002年的第十八届法国华罗希斯陶艺双年展金奖以及2003年的韩国利川国际陶艺双年展评审推荐奖,吉川正道精湛且创新的技术让他成为竞赛展的常胜军,作品受到各国博物馆的收藏。
第一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的首奖就是吉川正道的《荒漠甘泉》,作品灰中带蓝带绿,冰中带暖。《荒漠甘泉》基本上是一套器皿,反映日本传统的精致工艺文化。青白瓷晶莹剔透、釉色华美而又淡雅,令人叹为观止。五件一组,犹如一个主题的五个变奏,形成视觉上的奏鸣曲,把中国青瓷发挥光大。吉川的作品藉由实心的瓷土块来建造他的建筑架构。造型接近方正,可以是单件独立的表现,也可以是多件组合的展示。作品造型本身简洁而平衡,看似随意布局的分割线,准确地营造出均匀的几何面像。类似的几何造型不失恣意流行,刚中带柔,又具一脉相承的陶瓷实用性,似器皿又因其形体色彩的独到不忍赋予承载物件的功能,边缘部分刻意保留着手工推撵的痕迹,垂直与水平面交会的部分则细腻地接合着,这些细节的变化在青白的釉色厚重但透光的堆叠下,在曲折倾斜的块面间自然流转,并局部凝结成色泽深浅不一的青蓝色调,使得先前巧妙安排的肌理层次在釉色烧成凝结之后,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作者自述:“虽然陶艺创作需要技术,创作的过程对我而言却如同祈祷一般。自有历史以来,人们一直不断透过文学、哲学或是音乐,在追寻生存的意义。我们虽已经以喜悦之情欢庆生命,但到头来,一切还是回到各自的信仰。”这种祈祷的精神与信仰的态度导致作品散发恬静的气息,像一首小夜曲沁人心脾。
韩国陶艺家李仁镇就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李仁镇,1957年韩国出生,中学时代随父母移居美国。他对泥土存有一种天生的依恋,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喜欢泥土,喜欢触摸它的感觉,喜欢置身于泥土的味道,泥土和我很有缘、很投合。”高中时他便开始学习拉坯制陶的技法,入学至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后正式专攻陶艺。毕业后回到韩国利川学习8个月的青瓷制作,其后又回到美国创作。也许对故土有着别样的情感,26岁时李仁镇再次回到韩国,插班到弘益大学3年级,继续学习陶艺。1986年弘益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冲绳学习新罗时代陶器制作技术、化学釉料配制使用及应用于柴烧中的颜料与灰釉。他那时的作品开始呈现不同的风格,特别的颜色与火焰在表面的展现有别与其它韩国传统陶艺作品。几经辗转,回到故乡,十年如一日地开始他的创作。李仁镇的作品当中有一阶段(1989—1990)是完全不施釉的柴烧作品,器形较严谨,那一段时间他研究韩三国时期的硬质陶器,追寻古陶器的遗风。“和许多艺术家不同的是从一开始李仁镇的作品就是各式各样的器物,家里摆的,屋里用的,房前房后全部都出自己手。”李仁镇的泥土用料与釉料、器形都不拘泥于某种格式,白瓷、青瓷、粉青、杂土,白釉、黑釉、青釉、灰釉、混合釉,瓮、瓶、盆、碗、盘、碟、花器等等拿来即用、应有尽有。就像他说的和泥土有着解不开的缘,不管什么泥经他捏在手里把玩一阵都会赋予它新的生命。李仁镇的作品大都使用柴窑烧制,烧出的作品大部分有火焰跳动的痕迹,那是他对自然的追求与捕捉,器物表面也是极具生活情趣的刻画:几根柳条,一只水鸟,随意的取材都可以跳跃在他的作品之上。轻轻松松地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的恬淡田园生活揉合在一起所诞生的作品如一曲轻快动人的乡村爵士,粗犷中包含着精致。
李正道(1953年生)是韩国印花纹粉青砂器的代表陶艺家。作品袭承高丽后期朝鲜初期粉青砂器的传统制作工艺,按照需要在胎土上印按大小不一的图章, 再在其上刷饰化妆土……像给陶器穿上各式各样的韩服。李正道把炉火纯青的传统粉青技法充分发挥在各类器物上,并融合了现代的审美观,结合点线面的律动,给粉青器物带来沉静中的变奏。李正道所制的粉青图章以传统的菊花纹样为基础,大小长短宽窄不一,形态各异,被朝鲜官窑博物馆收藏,由于他长期刻苦地创作,被誉为“为陶艺献身的艺术家”,作品被英、美、法等多国博物馆收藏。
郑渊泽是韩国为数不多的白瓷陶艺家。他深信实用工艺品具有不朽的文化生命,因此他的作品非常地重视实用性,作品接近制品的程度更多一些。韩国的白瓷自朝鲜时代盛行,不似景德镇白瓷般白净,釉色发青,幽柔雅致。造型线条极其简单,雕琢朴素明白,宛如少女清白之身。郑渊泽一直致力于追求白瓷的完美儒雅,他说:“我可以看到鱼在游,听到鸟在叫,可是我却不知道鱼要往哪里游,鸟在说些什么;一样的我每天在做业,可是也许到我生命终止的那一天也领悟不到(白瓷)美的真谛。”艺术家的用心良苦使我们不得不同叹,美在哪里都会若隐若现,与每一位艺术家都若即若离。
吉川正道先生,1946年生于气候温和宜人的日本神奈川县, 1968年肄业于以陶艺教学著名的日本设计学院研究科,自1977年起开始举办多次陶艺个展,并于1984年通过瑞士日内瓦国际陶艺学会的严格筛选,是目前全世界约有400位会员的国际陶艺学会的会员之一。吉川正道向来积极地参与世界各地举办的陶艺竞赛,从1971年以陶艺界新人之姿获颁名古屋朝日陶艺竞赛的艺术奖,到近三年的国际性陶艺竞赛,如2001年的韩国利川国际陶艺双年展铜奖、2002年的第十八届法国华罗希斯陶艺双年展金奖以及2003年的韩国利川国际陶艺双年展评审推荐奖,吉川正道精湛且创新的技术让他成为竞赛展的常胜军,作品受到各国博物馆的收藏。
第一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的首奖就是吉川正道的《荒漠甘泉》,作品灰中带蓝带绿,冰中带暖。《荒漠甘泉》基本上是一套器皿,反映日本传统的精致工艺文化。青白瓷晶莹剔透、釉色华美而又淡雅,令人叹为观止。五件一组,犹如一个主题的五个变奏,形成视觉上的奏鸣曲,把中国青瓷发挥光大。吉川的作品藉由实心的瓷土块来建造他的建筑架构。造型接近方正,可以是单件独立的表现,也可以是多件组合的展示。作品造型本身简洁而平衡,看似随意布局的分割线,准确地营造出均匀的几何面像。类似的几何造型不失恣意流行,刚中带柔,又具一脉相承的陶瓷实用性,似器皿又因其形体色彩的独到不忍赋予承载物件的功能,边缘部分刻意保留着手工推撵的痕迹,垂直与水平面交会的部分则细腻地接合着,这些细节的变化在青白的釉色厚重但透光的堆叠下,在曲折倾斜的块面间自然流转,并局部凝结成色泽深浅不一的青蓝色调,使得先前巧妙安排的肌理层次在釉色烧成凝结之后,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作者自述:“虽然陶艺创作需要技术,创作的过程对我而言却如同祈祷一般。自有历史以来,人们一直不断透过文学、哲学或是音乐,在追寻生存的意义。我们虽已经以喜悦之情欢庆生命,但到头来,一切还是回到各自的信仰。”这种祈祷的精神与信仰的态度导致作品散发恬静的气息,像一首小夜曲沁人心脾。
|
|
李仁镇作品 |
吉川正道作品 |
|
|
郑渊泽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