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中职基础课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选择了较有特色的中职和综合高中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其间开展了“中职数学对口升学特色MOOC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2016年9月开始,研发的中职《数学》(升学模块)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和爱课程网同步上线。通过五年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利用MOOC平台激发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的“三学一加,两评互补”的“MOOC+”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的探索及推广应用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 对口升学 MOOC课程 三学一加 两评互补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正逐渐被“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冲击。线上教学逐渐形成“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形态之一,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孕育而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发挥着关键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
中职数学作为中职文化基础课,肩负着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传统中职课堂教学脱离课标,教学状况堪忧,如:无法提高学生参与性、积极性和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可供中职对口升学使用的网络资源较少,有些资源因与所授课程吻合度不高而少人问津等。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学习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集中优秀教师开发有针对性的各种精品课程,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此,针对中职数学创新与运用移动互联的教研迫在眉睫。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教学质量
用“互联网+”的思想改造中职数学新变式教学环境,狠抓人才培养,提升教师的理念和信息化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的热情。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市中职师生对MOOC的认知,再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国内外数学变式教学理论和相关MOOC开发与应用中有益的經验,创新数学变式教学模式,融合MOOC资源给学生一个完整和多方位的学习体验,建立以生为本、高效的新变式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支点,勇于做出探索
目前全国中职数学MOOC教学资源匮乏,而对口升学MOOC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更是难得。探索“MOOC+”教学发展方式不应该是片段式的,而应该着眼于中职新课标颁布实施的契机,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在整个项目研究实施中,成员间利用网络相互交流与借鉴,找出MOOC与中职数学教学的契合点,完成教学效果的升华。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1.建立“三学一加”新变式教学理论并实践
通过数学新变式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利用MOOC平台激发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三学一加”教学理论。“三学”为:①活学——拓展学生学习的多样性;②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巧学——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加”即MOOC+改造传统课堂。
2.建立“线上”和“线下”的“两评互补”测评理论
建立“两评互补”的中职对口升学“MOOC+”测评理论并付储实践。首先利用团队建设的MOOC资源中的进阶练习、随堂测验、单元测验以及交流平台,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即时反馈和评价。其次,根据在线测评数据统计,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在线下自主命题进行相关内容的补测,“两评互补”能较好地促进中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教学工具的广泛使用,把课堂与MOOC有效地串联起来,使MOOC变成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工具,为广大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契机。国内外已经开展的MOOC教学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本研究根据中职数学教学特点,量身定制中职数学MOOC课程资源库,并把MOOC资源应用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中。
(一)MOOC课程建设的前期准备
1.学习MOOC,提升理念
课题研究初期,芜湖市的中职数学教师大都不太熟悉MOOC,对口升学班的学习资源也较少,所以就有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一套基于中职课标的与中职数学教材相配套的对口升学MOOC课程。2014年开始,我市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先后去北京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MOOC)启动与建设预备会,认真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讲座。其中,山东大学数学院秦静教授、武汉教科院范沂老师等的讲座展示了各市MOOC建设的先进经验,让我们树立了高效建设中职数学MOOC资源的信心。
2.组建团队,先期准备
MOOC的制作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为此芜湖市教科所优中选优组建了MOOC制作团队,挑选理论和实践过硬、信息化技术娴熟、乐于奉献的教师参与到MOOC制作中来。由董建功、刘俊、李文捷、甘世虹、蒋燕、彭雷、赵荣盛、蒋有为组成的团队初步形成。为了方便工作,团队还申请建立了“芜湖中职数学MOOC”QQ群,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交流。
(二)MOOC课程的研发与内审
1.团队研发,体现素养
MOOC制作团队成立后,为了践行新课标理念,还特别邀请了秦静教授来芜湖给予指导,并按MOOC制作流程进行详细的分工。团队成员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召开会议,讨论MOOC制作的有关事项,利用网络平台,经过一遍遍线上和线下的讨论和打磨,最后确定分工明确、周密详实的“MOOC任务与进度表”。 2.制订计划,网络内审
根据“MOOC任务与进度表”,各成员按照知识点大纲提交微课脚本,相互交换进行内审修改;讲课教学设计定稿;完成所有微课PPT;编写作业和试题;主讲教师录课;完成视频后期技术制作并将课程上线。
建立网络内审制度,所有资源都上传到群文件中,团队老师集体讨论、反复推敲。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大大缩减了修改时间。在内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认真负责,体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其间根据要求统一了脚本规范、视频参数、课件版式、符号呈现等。
(三)MOOC课程的上线与实践
1.录制完善,资源上线
课题中期,由董建功、甘世虹等老师录制的MOOC课程经严格审查,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各中职校也建立并完善了MOOC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平台,重组数学网络资源,其中包括微课视频、微课课件、进阶练习、随堂测验、单元测验和讨论区等板块。
2.变式实践,摸索经验
至此,数学MOOC网络资源的教学已初步实践,效果明显,其特色有:①课程的导入更加情境化,突出数学变式教学的应用;②注重对整个学科系统化、完整性的MOOC建设,既能化整为零进行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课程学习;③丰富了传统数学课堂的变式教学模式,共享全国优秀MOOC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MOOC课程的模式与特色
1.课题研究,模式探究
在MOOC课程实践中,运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对对口升学班进行了探究。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并结合我省对口升学试题的创新形式,利用“大数据+随机派送”针对性试题对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自主学习评价。通过市级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提升总结。通过梳理总结,目前我市中职数学教师主要采用了两种“MOOC+”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MOOC辅助教学。
第一种模式:“MOOC+答疑解惑”。模式内容:授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到机房自主观看MOOC视频,并做MOOC上的进阶练习;练习后,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送讨论区,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教师可以汇总讨论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第二种模式:“目标+MOOC+分组合作”。模式内容:课前,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选出组长。课上,教师先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播放MOOC教学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播放中适时地暂停,对视频中没有讲解透的内容,再深入地讲解一下,或增加必要的练习进行巩固;视频中的部分例题可以作为练习让学生板演,然后再对照视频进行更正;结束后,教师发放纸质练习,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丰富,拓宽学生的视野;练习结束,学生组内相互检查,讨论并提出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汇总,并在课堂上提出,再由组间思考并解答,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并结束这节课;课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线上补测。
2.總结经验,形成特色
第一种模式:“MOOC+答疑解惑”
优势:①相对教室而言,到机房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乐学”;②学生在MOOC讨论区提出问题后,教师汇总问题,有针对性解疑,平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互动交流,使得学生更加“乐学”;③学生在使用MOOC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自己调整学习的节奏和方向,体现了“巧学”。
不足之处:①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在机房使用电脑进行MOOC学习的过程中,会登录与学习无关的网页浑水摸鱼,教师不好掌控;②有学习欲望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比较慢,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要学习的内容,遗留下的问题较多。时间长了,容易导致其兴趣减弱。
第二种模式:“目标+MOOC+分组合作”
优势:①使用MOOC视频,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带着问题看视频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小组讨论,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④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不足之处:①视频需手动暂停或播放,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有些学生思维不一定跟得上;②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较多的话,课堂时间不够用。
四、MOOC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建设了一套与对口升学相配套的中职数学MOOC课程
本课题组基于中职数学教材升学模块,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对口升学教学资源,研发的中职数学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与此同时,课题组还承担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配套《数学》教材一册。
(二)探索出“三学一加,两评互补”的“MOOC+”教学模式。
利用MOOC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技能,转变角色定位。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利用MOOC平台激发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三学一加、两评互补”的“MOOC+”新变式数学教学模式。
(三)MOOC课题组成员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培养骨干队伍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逐步成长为学校教研的重要力量。团队负责人董建功老师也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其间指导的刘俊老师硕士论文《中职数学SPOC在线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答辩中获优秀等级。
董建功老师还独立翻译《通过变式教数学——儒家传统与西方理论的对话》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变式教学理论结合MOOC实践,丰富了变式教学的实践,创新了新变式数学教学理论。
五、MOOC研究的效果与反思
在MOOC课程上线后,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变得端正,课后也积极将问题上传至MOOC平台进行讨论或利用微课继续学习巩固。MOOC平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一对多、家校分离的教学模式,既促进教学资源网络化,提升其共享性;又促进了教学内容延展到课外,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还提升教学过程的协作与智能化。
“三学一加,两评互补”的“MOOC+”教学模式在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芜湖师范学校、芜湖市机械工程学校、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和外省市的中职学校进行实践,其探索及推广应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六年多时间的MOOC研发与教学实践,极大提升了我市中职数学教学环境和氛围,特别在对口高考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对口升学成绩的提升,取得令人可喜的进步。
目前芜湖市中职数学课程资源建设将进一步由MOOC向更具灵活、个性化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一种虚拟的小范围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方向延伸,所有这一切的探索将促进我市中职数学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丽.中职学生在MOOC学习中的行为特征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3):340341.
[2]周凤伶.在线开放课程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李帅,张岩峰,于戈,等.MOOC平台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5,10(20):23732376.
[4]黄荣金,李业平.通过变式教数学——儒家传统与西方理论的对话[M].董建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关键词:中职数学 对口升学 MOOC课程 三学一加 两评互补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正逐渐被“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冲击。线上教学逐渐形成“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形态之一,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孕育而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发挥着关键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
中职数学作为中职文化基础课,肩负着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传统中职课堂教学脱离课标,教学状况堪忧,如:无法提高学生参与性、积极性和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可供中职对口升学使用的网络资源较少,有些资源因与所授课程吻合度不高而少人问津等。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学习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集中优秀教师开发有针对性的各种精品课程,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此,针对中职数学创新与运用移动互联的教研迫在眉睫。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教学质量
用“互联网+”的思想改造中职数学新变式教学环境,狠抓人才培养,提升教师的理念和信息化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的热情。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市中职师生对MOOC的认知,再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国内外数学变式教学理论和相关MOOC开发与应用中有益的經验,创新数学变式教学模式,融合MOOC资源给学生一个完整和多方位的学习体验,建立以生为本、高效的新变式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支点,勇于做出探索
目前全国中职数学MOOC教学资源匮乏,而对口升学MOOC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更是难得。探索“MOOC+”教学发展方式不应该是片段式的,而应该着眼于中职新课标颁布实施的契机,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在整个项目研究实施中,成员间利用网络相互交流与借鉴,找出MOOC与中职数学教学的契合点,完成教学效果的升华。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1.建立“三学一加”新变式教学理论并实践
通过数学新变式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利用MOOC平台激发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三学一加”教学理论。“三学”为:①活学——拓展学生学习的多样性;②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巧学——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加”即MOOC+改造传统课堂。
2.建立“线上”和“线下”的“两评互补”测评理论
建立“两评互补”的中职对口升学“MOOC+”测评理论并付储实践。首先利用团队建设的MOOC资源中的进阶练习、随堂测验、单元测验以及交流平台,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即时反馈和评价。其次,根据在线测评数据统计,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在线下自主命题进行相关内容的补测,“两评互补”能较好地促进中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教学工具的广泛使用,把课堂与MOOC有效地串联起来,使MOOC变成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工具,为广大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契机。国内外已经开展的MOOC教学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本研究根据中职数学教学特点,量身定制中职数学MOOC课程资源库,并把MOOC资源应用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中。
(一)MOOC课程建设的前期准备
1.学习MOOC,提升理念
课题研究初期,芜湖市的中职数学教师大都不太熟悉MOOC,对口升学班的学习资源也较少,所以就有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一套基于中职课标的与中职数学教材相配套的对口升学MOOC课程。2014年开始,我市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先后去北京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MOOC)启动与建设预备会,认真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讲座。其中,山东大学数学院秦静教授、武汉教科院范沂老师等的讲座展示了各市MOOC建设的先进经验,让我们树立了高效建设中职数学MOOC资源的信心。
2.组建团队,先期准备
MOOC的制作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为此芜湖市教科所优中选优组建了MOOC制作团队,挑选理论和实践过硬、信息化技术娴熟、乐于奉献的教师参与到MOOC制作中来。由董建功、刘俊、李文捷、甘世虹、蒋燕、彭雷、赵荣盛、蒋有为组成的团队初步形成。为了方便工作,团队还申请建立了“芜湖中职数学MOOC”QQ群,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交流。
(二)MOOC课程的研发与内审
1.团队研发,体现素养
MOOC制作团队成立后,为了践行新课标理念,还特别邀请了秦静教授来芜湖给予指导,并按MOOC制作流程进行详细的分工。团队成员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召开会议,讨论MOOC制作的有关事项,利用网络平台,经过一遍遍线上和线下的讨论和打磨,最后确定分工明确、周密详实的“MOOC任务与进度表”。 2.制订计划,网络内审
根据“MOOC任务与进度表”,各成员按照知识点大纲提交微课脚本,相互交换进行内审修改;讲课教学设计定稿;完成所有微课PPT;编写作业和试题;主讲教师录课;完成视频后期技术制作并将课程上线。
建立网络内审制度,所有资源都上传到群文件中,团队老师集体讨论、反复推敲。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大大缩减了修改时间。在内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认真负责,体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其间根据要求统一了脚本规范、视频参数、课件版式、符号呈现等。
(三)MOOC课程的上线与实践
1.录制完善,资源上线
课题中期,由董建功、甘世虹等老师录制的MOOC课程经严格审查,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各中职校也建立并完善了MOOC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平台,重组数学网络资源,其中包括微课视频、微课课件、进阶练习、随堂测验、单元测验和讨论区等板块。
2.变式实践,摸索经验
至此,数学MOOC网络资源的教学已初步实践,效果明显,其特色有:①课程的导入更加情境化,突出数学变式教学的应用;②注重对整个学科系统化、完整性的MOOC建设,既能化整为零进行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课程学习;③丰富了传统数学课堂的变式教学模式,共享全国优秀MOOC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MOOC课程的模式与特色
1.课题研究,模式探究
在MOOC课程实践中,运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对对口升学班进行了探究。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并结合我省对口升学试题的创新形式,利用“大数据+随机派送”针对性试题对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自主学习评价。通过市级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提升总结。通过梳理总结,目前我市中职数学教师主要采用了两种“MOOC+”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MOOC辅助教学。
第一种模式:“MOOC+答疑解惑”。模式内容:授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到机房自主观看MOOC视频,并做MOOC上的进阶练习;练习后,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送讨论区,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教师可以汇总讨论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第二种模式:“目标+MOOC+分组合作”。模式内容:课前,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选出组长。课上,教师先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播放MOOC教学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播放中适时地暂停,对视频中没有讲解透的内容,再深入地讲解一下,或增加必要的练习进行巩固;视频中的部分例题可以作为练习让学生板演,然后再对照视频进行更正;结束后,教师发放纸质练习,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丰富,拓宽学生的视野;练习结束,学生组内相互检查,讨论并提出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汇总,并在课堂上提出,再由组间思考并解答,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并结束这节课;课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线上补测。
2.總结经验,形成特色
第一种模式:“MOOC+答疑解惑”
优势:①相对教室而言,到机房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乐学”;②学生在MOOC讨论区提出问题后,教师汇总问题,有针对性解疑,平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互动交流,使得学生更加“乐学”;③学生在使用MOOC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自己调整学习的节奏和方向,体现了“巧学”。
不足之处:①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在机房使用电脑进行MOOC学习的过程中,会登录与学习无关的网页浑水摸鱼,教师不好掌控;②有学习欲望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比较慢,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要学习的内容,遗留下的问题较多。时间长了,容易导致其兴趣减弱。
第二种模式:“目标+MOOC+分组合作”
优势:①使用MOOC视频,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带着问题看视频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小组讨论,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④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不足之处:①视频需手动暂停或播放,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有些学生思维不一定跟得上;②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较多的话,课堂时间不够用。
四、MOOC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建设了一套与对口升学相配套的中职数学MOOC课程
本课题组基于中职数学教材升学模块,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对口升学教学资源,研发的中职数学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与此同时,课题组还承担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配套《数学》教材一册。
(二)探索出“三学一加,两评互补”的“MOOC+”教学模式。
利用MOOC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技能,转变角色定位。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利用MOOC平台激发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三学一加、两评互补”的“MOOC+”新变式数学教学模式。
(三)MOOC课题组成员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培养骨干队伍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逐步成长为学校教研的重要力量。团队负责人董建功老师也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其间指导的刘俊老师硕士论文《中职数学SPOC在线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答辩中获优秀等级。
董建功老师还独立翻译《通过变式教数学——儒家传统与西方理论的对话》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变式教学理论结合MOOC实践,丰富了变式教学的实践,创新了新变式数学教学理论。
五、MOOC研究的效果与反思
在MOOC课程上线后,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变得端正,课后也积极将问题上传至MOOC平台进行讨论或利用微课继续学习巩固。MOOC平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一对多、家校分离的教学模式,既促进教学资源网络化,提升其共享性;又促进了教学内容延展到课外,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还提升教学过程的协作与智能化。
“三学一加,两评互补”的“MOOC+”教学模式在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芜湖师范学校、芜湖市机械工程学校、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和外省市的中职学校进行实践,其探索及推广应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六年多时间的MOOC研发与教学实践,极大提升了我市中职数学教学环境和氛围,特别在对口高考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对口升学成绩的提升,取得令人可喜的进步。
目前芜湖市中职数学课程资源建设将进一步由MOOC向更具灵活、个性化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一种虚拟的小范围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方向延伸,所有这一切的探索将促进我市中职数学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丽.中职学生在MOOC学习中的行为特征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3):340341.
[2]周凤伶.在线开放课程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李帅,张岩峰,于戈,等.MOOC平台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5,10(20):23732376.
[4]黄荣金,李业平.通过变式教数学——儒家传统与西方理论的对话[M].董建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