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闻标题中比喻的形式
1、明喻式。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如:《她的心灵象金子一样美好》(湖南日报1986.4.12);《风展团旗如画》(中国青年报1986.12.03)。
2、暗喻式。有本体、喻体,喻词可有可无,有的用破折号代替。如:《利改税是城市改革的“钥匙”》(人民日报1984.8.19);《人才--企业腾飞的翅膀》(江西日报1985.2.15)。
3、借喻式。以喻体代替本体,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特区“美容师” 杨希聪》(工人日报1982.12.02);《头雁高飞》(农民日报1987.02.26)。题中的“美容师”喻清洁工, “头雁” 喻基层干部。
4、较喻式。喻中有比,被比喻事物超过比嗦的事物。如:《友情更此春意浓》(解放日报1986.04.03)。
5、倒喻式。喻体在前, 本体在后, 大多以暗喻形式出现。如:《没有围墙的大学--百科全书》(新观察1980年第9期);《植物王国的“熊猫”--水杉》(人民日报1984.08.20)。
6、否定式。从事物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 指出事物不具备某种性质。如:《行政干部不是“万金油”》(光明日报1986.11.28);《纪律不是 “弹簧”》(解放军报1985.10.12)。
7、“的”字式。又称定中结构式比喻,喻体作定语,本体作中心词。如:《在知识的沃土中》(中国青年报1987.02.04);《掌握着法律的天平》(湖南日报1987.01.25)。
8、对喻式。即同时列举两个借喻句组成的平行句式。如:《一滴水中见太阳,一片叶上看春天》(长江日报1983.02.12);《粒米能成箩,滴水能成河》(工人日报1982.11.11)。
运用多种精采的比喻形式作标题, 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当然,此喻物不必也不可能与被喻物完全吻合,只要取极相似的一点就行了,不必对比喻求全贵备。但总的来说, 就是要用大家清楚明白的某种东西,去比噪某种未知的、模糊的东西。这样标题才会鲜明、生动、吸引人。
二、新闻标题中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运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它具有深刻、形象和幽歇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美感。
具体到新闻标题,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当、巧妙地运用比喻,“举他物以明此物”,不仅能把深奥或生僻的事理和问题通俗化、简明化,而且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听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巧用比喻,还可引起悬念。新闻标题对事实并不直接点明, 而是用巧妙的手法设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引人人胜。特别是巧用动词,可使标题富有生气,让新闻流动,达到事立纸上的效果。
三、新闻标题中比喻的功能
1、经济功能
“语言贫困假说”认为, 人类的语言是有限的,人们在试图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新概念时,往往会借用现成的词语。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比喻, 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新事物即时地报道出来, 就属于这种情况。用有限的词汇给人们描绘出无限的世界景象, 无疑是一种经济功能的发挥。
从另一个角度看, 当我们接触的信息在形式上简洁精练而在意义上却完整无损时,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都将既省时又省力, 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经济原则。例如前述标题“重生的铁锈地带”中的隐喻“铁锈地带”就是把中国辽宁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形浓缩在了一起, 用词短小精悍, 意义丰富饱满。
2、视觉功能
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浓缩,是新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对新闻时事“画龙点睛”式的评论,让读者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窥见新闻的要义。
要想使标题能够引人入胜,作重要的就是醒目,一看到标题就能先声夺人,紧紧抓住的读者,这正是新闻标题中比喻的视觉功能的体现。
3、娱乐功能
新闻标题中的比喻起到了放大强化、引人注意的效果, 充分展现了语言具体、形象、生动、优美的表现力。能有效促进事物与大众, 以及大众之间的思想、观念、情感和信息的沟通和了解, 并为人们喜闻乐见且津津乐道。
比喻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新闻标题中的比喻是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的。知识性是指修饰得当,言词达意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为我所用;切勿弄巧成拙,贻笑大方。趣味性是知识性的延伸, 是使标题形象、生动的一种补充。
四、新闻标题中的不良比喻
新闻标题要营造出“语言的感觉”,一个有效的做法是,运用比喻的技巧,使标题生动、活泼、形象。比喻用得多了,就产生出不良元素来,主要体现在一些关键词当中。
充满痛楚、不幸意味的“流产”,这个词在体育、经济报道的标语中用得很欢,用来比喻计划的失败。如《信产部作出批复,江苏网通小灵通独家经营流产》(2003年02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对于这个词,女性读者可能会觉得有点刺目吧。
“净身”,这是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一种残酷行为,现在也时不时被用上,主要比喻清除周边的杂质,还我清洁的意思。如《联合行动重拳出击,广西玉林为药材市场“净身”》(2003年03月02日生活报)。男性读者对这个词语可能会敏感点,至少读不出美的感觉来。
“邮差”、“车夫”。旧社会的称谓,充满歧视和侮辱。特别是“车夫”,指向的就是最辛苦,最“底层”的人力三轮车工人,这些早已从口语中消绝的垃圾称谓,又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而且并不罕见。如《青藏公路赛手记之五--高原邮差谢师傅》(2002年08月31日新浪体育)。对于这类标题,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
大众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进行对读者的意识培养。记者编辑应该在明确事实判断之后,增进道德敏感,增进人文关怀意识,避免歧视性的不良词语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新闻标题中出现。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师范学院)
1、明喻式。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如:《她的心灵象金子一样美好》(湖南日报1986.4.12);《风展团旗如画》(中国青年报1986.12.03)。
2、暗喻式。有本体、喻体,喻词可有可无,有的用破折号代替。如:《利改税是城市改革的“钥匙”》(人民日报1984.8.19);《人才--企业腾飞的翅膀》(江西日报1985.2.15)。
3、借喻式。以喻体代替本体,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特区“美容师” 杨希聪》(工人日报1982.12.02);《头雁高飞》(农民日报1987.02.26)。题中的“美容师”喻清洁工, “头雁” 喻基层干部。
4、较喻式。喻中有比,被比喻事物超过比嗦的事物。如:《友情更此春意浓》(解放日报1986.04.03)。
5、倒喻式。喻体在前, 本体在后, 大多以暗喻形式出现。如:《没有围墙的大学--百科全书》(新观察1980年第9期);《植物王国的“熊猫”--水杉》(人民日报1984.08.20)。
6、否定式。从事物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 指出事物不具备某种性质。如:《行政干部不是“万金油”》(光明日报1986.11.28);《纪律不是 “弹簧”》(解放军报1985.10.12)。
7、“的”字式。又称定中结构式比喻,喻体作定语,本体作中心词。如:《在知识的沃土中》(中国青年报1987.02.04);《掌握着法律的天平》(湖南日报1987.01.25)。
8、对喻式。即同时列举两个借喻句组成的平行句式。如:《一滴水中见太阳,一片叶上看春天》(长江日报1983.02.12);《粒米能成箩,滴水能成河》(工人日报1982.11.11)。
运用多种精采的比喻形式作标题, 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当然,此喻物不必也不可能与被喻物完全吻合,只要取极相似的一点就行了,不必对比喻求全贵备。但总的来说, 就是要用大家清楚明白的某种东西,去比噪某种未知的、模糊的东西。这样标题才会鲜明、生动、吸引人。
二、新闻标题中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运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它具有深刻、形象和幽歇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美感。
具体到新闻标题,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当、巧妙地运用比喻,“举他物以明此物”,不仅能把深奥或生僻的事理和问题通俗化、简明化,而且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听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巧用比喻,还可引起悬念。新闻标题对事实并不直接点明, 而是用巧妙的手法设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引人人胜。特别是巧用动词,可使标题富有生气,让新闻流动,达到事立纸上的效果。
三、新闻标题中比喻的功能
1、经济功能
“语言贫困假说”认为, 人类的语言是有限的,人们在试图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新概念时,往往会借用现成的词语。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比喻, 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新事物即时地报道出来, 就属于这种情况。用有限的词汇给人们描绘出无限的世界景象, 无疑是一种经济功能的发挥。
从另一个角度看, 当我们接触的信息在形式上简洁精练而在意义上却完整无损时,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都将既省时又省力, 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经济原则。例如前述标题“重生的铁锈地带”中的隐喻“铁锈地带”就是把中国辽宁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形浓缩在了一起, 用词短小精悍, 意义丰富饱满。
2、视觉功能
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浓缩,是新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对新闻时事“画龙点睛”式的评论,让读者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窥见新闻的要义。
要想使标题能够引人入胜,作重要的就是醒目,一看到标题就能先声夺人,紧紧抓住的读者,这正是新闻标题中比喻的视觉功能的体现。
3、娱乐功能
新闻标题中的比喻起到了放大强化、引人注意的效果, 充分展现了语言具体、形象、生动、优美的表现力。能有效促进事物与大众, 以及大众之间的思想、观念、情感和信息的沟通和了解, 并为人们喜闻乐见且津津乐道。
比喻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新闻标题中的比喻是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的。知识性是指修饰得当,言词达意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为我所用;切勿弄巧成拙,贻笑大方。趣味性是知识性的延伸, 是使标题形象、生动的一种补充。
四、新闻标题中的不良比喻
新闻标题要营造出“语言的感觉”,一个有效的做法是,运用比喻的技巧,使标题生动、活泼、形象。比喻用得多了,就产生出不良元素来,主要体现在一些关键词当中。
充满痛楚、不幸意味的“流产”,这个词在体育、经济报道的标语中用得很欢,用来比喻计划的失败。如《信产部作出批复,江苏网通小灵通独家经营流产》(2003年02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对于这个词,女性读者可能会觉得有点刺目吧。
“净身”,这是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一种残酷行为,现在也时不时被用上,主要比喻清除周边的杂质,还我清洁的意思。如《联合行动重拳出击,广西玉林为药材市场“净身”》(2003年03月02日生活报)。男性读者对这个词语可能会敏感点,至少读不出美的感觉来。
“邮差”、“车夫”。旧社会的称谓,充满歧视和侮辱。特别是“车夫”,指向的就是最辛苦,最“底层”的人力三轮车工人,这些早已从口语中消绝的垃圾称谓,又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而且并不罕见。如《青藏公路赛手记之五--高原邮差谢师傅》(2002年08月31日新浪体育)。对于这类标题,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
大众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进行对读者的意识培养。记者编辑应该在明确事实判断之后,增进道德敏感,增进人文关怀意识,避免歧视性的不良词语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新闻标题中出现。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