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村记
  踩过泥水的鞋被甩在田埂上,他把裤脚卷得松松垮垮,赤脚踩进田里。插完秧,饥饿和疲惫催促他回家,他眯起眼看着家的方向,大团乌云在上空聚集,逼得他发闷。
  家里没有一点柴火味,母亲坐在由一块木板搭成的桌边,借着油灯昏黄的亮光缝补。弟弟趴在桌上睡着了,脸被木板边缘压出一道红痕。他从斜撑的竹竿上拽下发黑的毛巾,擦净脚换了鞋便钻进厨房里淘米。母亲回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他别过脸去看院子里啄米的母鸡。
  还有三个月中考了,摆在他眼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去县里读高中、考大学,要么留在村里,一辈子和土地生活在一起。他明白家里的经济条件负担不起两个孩子的教育,也从母亲歉疚的眼神中读出家庭的窘迫,但他依旧无法忘却自己在放牛时爬上山丘的所见。
  山峰之外堆叠着更多的山,远处起伏渐显平息,天际末端似有影影绰绰的建筑物,他猜那就是县城。他转过身,俯视山脚下灰黄破败的屋顶。
  那天他在山顶上待了很久,久到老牛都开始焦虑地喷响鼻。也是在那天,他明白了自己渴望离开这个三面围山的逼仄村庄。就算是去打工赚学费,也要离开这里。
  他放下手中的淘米盆,灶里点起火星,木柴一根根丢进去,火舌在他眼里映出一片明亮。
  那团火便是后来一切的开端。每当我的爸爸和我讲起他下定决心要走出家乡的那个下午,他都会感慨年轻时一腔热血、想要大展宏图的勃勃雄心,感慨想做就做、不顾一切的“冲劲”。乡村孩子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兜兜转转回到原地的路,一条是未知的通向外边世界的路,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我问他,你有没有怀念那种脚踩田地的生活?也许喝了点酒的中年人眼角总会蒸着些热气和湿气,他抿完最后一口拍腿大笑:要不是我走出来了,你还得和我一起种田喂猪呢。
  然而他的桌上除了厚重的专业书,只有几本旧到纸面泛黄、墨迹晕开的路遥作品,发皱的纸面上用笔细细密密地写了很多小字,大多看不清了。
  “高加林心里一下子涌起一股无限依恋的感情,尽管他渴望离开这里,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但他觉得对着生他养他的故乡田地,内心里仍然是深深热爱着的。”这句话被黑水笔划了出来,书页折起一个角,压进心底。我想,当爸爸回到老家,站在田的这头望向另一头参差不齐的平房,看着山脚静默的小乡村被绿色笼罩,心绪大约如此。
  柴火灶
  钳起堆在灶边的木柴,木条与墙面相碰的那一面混杂着墙灰和霉点,落在灶里都化成明亮而温暖的火焰,火星迸溅几乎探至我的指尖。
  “会不会用柴火灶啊,看把你烫的。”奶奶调侃我迅速跳起来甩手的样子。
  我其实是个很怕火的人,平时在家里对煤气灶蓝幽幽的光看着就发怵。然而老家土灶中熊熊燃烧的火光却对我有种危险的吸引力,也许是从人类始祖传下来对明火的依赖在那个时候盖过了畏惧,我几乎抱着飞蛾扑火般的决意,在灶口搬个凳子,担起递柴的活儿。
  灶边摆着迎灶王爷时的粘糖瓜和麦芽糖,记得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把祭灶的物品放在土灶旁,而那些甜滋滋的玩意被我们这群孩子的眼神舔过千遍万遍,直到祭灶过了,才都落入了我们的肚里。十年过去了,爷爷奶奶家经过整修变了不少,但是家中的柴火灶依然霸道地占据了厨房最中央的一方地,就连摆祭品的位置都不曾改变。
  与奶奶热衷看我不熟练的动作相反,爷爷就不太乐意让我烧锅。每次见到我坐在灶前,他都要放下手中的活劝一句“不要来,太脏了”,走过来却发现我还是不肯挪走,于是就搬个凳子和我坐在一起。相比奶奶,我和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熟,或许是因为听不懂他的方言,也或许是我们俩话都不算太多。我沉默着往灶里添柴,他沉默着坐在一边看我。我被安静的空气压得发闷,便问他是不是不放心我,怕我把厨房给烧了。他从喉咙中发出一声沙哑的笑声,把剛刚切了一半的笋拿过来继续切。
  我耸耸肩,继续往灶里递柴。火舌窜起来,柴火燃烧得噼里啪啦,爷爷大刀阔斧地切着,故意把一根笋切出惊天动地的意思,突然低声咕哝了一句:“小点火。”
  冬笋切成薄片倒进锅中,腊肉、大葱、辣椒悉数撒入,茶油快炒,炒作红红绿绿的一团,热腾腾的蒸汽从锅底升起。年夜饭的第一道菜上桌。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也不急着看什么联欢晚会,倒是围坐在灶台边舍不得离开。爷爷奶奶坐在最中,父亲那辈的几个兄弟姊妹围着二老坐下,聊着一年所有的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庞,和着酒气蒸出冬夜里生命的热力,男人们由于喝了些酒双颊通红,讲起话来更要激动几分。
  我插不上话,就在一边安安静静地蹭着柴火灶的余温暖手。大人们说话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忽然又一起大笑起来。有人说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强烈的春节仪式感,但像这样多一个回家团圆的理由,一个和常年不见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又有何不可呢?
  窗外寒风卷过菜园,偶有远处烟花爆竹毕毕剥剥的声响在我耳边炸出冬夜里的暖意。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宽广的原野上,清风拂过送来一缕温馨,看着一片绿意盎然,心情也随之徜徉,渴望着春天的到来,当春天就在身旁,又是如此的令人心情激荡。  放飛自己的梦想,随着微风一起飘向远方,凝眸远望,沉醉于灿烂的夕阳,一股暖意在心中缓缓流淌。看夕阳醉美,听歌声飞扬,感受清新的故乡。静下心来,领悟大自然特殊的美,融入其中,让紧张的思绪得到释放,让忧愁不再困扰心房。理清思路,感悟生活,朝着理想的方向,迈出矫健的步伐!  
期刊
鄱阳湖是我的生身地,更是难忘之地,我终生眷恋的地方。我在它心里,它在我梦里,这一生无论人去何方,鄱阳湖总萦绕在我梦里,让我深深地怀想。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面与周边有各种鸟类300余种,数量近百万只,落下湖满水漫,起飞遮天蔽日,俗有鸟类天堂美誉,我就出生在他的岸畔,童年与少年都是在它怀抱里走过的,它是我童年的游乐场,也是我这生中难忘的回忆。鄱阳湖景色十分优美,拥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贵的
期刊
晚风习习而过,天台上天高地远,整个世界都向人敞开了,我随便拉了一把现成放着的椅子,安逸地靠坐在上面。  此时,暮色已经铺满了琴湖的岸边草坪。偶尔传来一两阵呼啸的寒风,把湖水揉得皱皱的,形成一道道涟漪,直铺向远方。  南方啊,总是和雨分不开。北方的雨不同于南方,我在北方的家时,南方的雨,就在戴望舒的《雨巷》里。而我现在正身处南方,雨就在面前,像《雨巷》一样浪漫,像南方民族歌谣一样绵长,像那撑着油纸伞
期刊
一  “你奶奶是个老封建迷信头儿,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毒瘤!”我爸每次说这话都咬牙切齿似乎有股子怨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奶奶平时爱给别人相日子。谁家有个喜庆事要办或是有人要出个远门,都来找我奶奶选黄道吉日。这类事情是我爸最不信,最反对的。而且她还有一本别人家没有的旧书(地摊货),书上有“袁天罡称骨算命口诀歌”。  我奶奶特迷那个,去她家串门子闲坐的人都让她给“称过骨”。  如果有人对此怀疑,
期刊
捡拾那段金色的岁月,许多事从脑海里瞬间扑来。视线里仿若出现了一幕又一幕清晰的画面,它们清晰地倒映在我的心壁。  我的父亲刘兴平,于1923年3月13日出生于陕西神木县,1969年年底开始担任鄂托克旗早稍五队副队长,2001年10月12日病故于东胜,享年79岁。  父亲早年不幸丧偶,生活陷入巨大的阴霾之中,从此只能当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后来迫于生活压力,孑然一身从神木来到早稍五队。多少年无论是对待
期刊
一、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国家恢复“思想道德”课教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经历了“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为了在教育这个“重灾区”整顿教学秩序,育人以“道”,各校自下而上开设了本课。不可否认这门课程是在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的情况下开设的。尽管不同于数千年的“修身”或民国时的“训导”,但近三十年里确为国家复兴及教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严格的计划经济
期刊
离开嘉峪关已两个月了,但我的耳边,却依旧不时地回响着盘旋在嘉峪关城楼上空燕子的鸣叫声。是的,虽然我人已经离开了嘉峪关,但我的心,却永远地留在了嘉峪关的城楼上。  去“天下第一雄关”走一回,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冥冥之中,总觉得那里有什么东西在召唤我。到达嘉峪关市的那天,天蓝得晃眼。看惯了一路上荒凉、凄迷的景象,对嘉峪关市内的繁华竟没有适应过来。这座城市简直就是茫茫戈壁滩上的世外桃源。该市跟一般中小型
期刊
每次听到有学生遭遇不测,我的内心都无比沉痛。美好的青春,为何要飘逝在空中?而每一个飘逝的游魂背后,都有一对伤心欲绝的父母,一个永远无法复原的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希望。每每想起我的父母,我总是想起他们对我的千般疼惜万般珍爱。  我一生下来,就毫不客气地直着喉咙,张开没有牙齿红得像洋火的嘴巴,闭着眼,将红嫩的脸,挤得像一块凝结着的血似的号哭着。他始终哭着,不时在手
期刊
一、记忆中的铁匠铺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家学打铁  今天,小孙子用稚嫩的声音背诵这首童谣时,我就想到小时候本村的那火红的铁匠铺。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我们村的老铁匠姓刘,人们都称他为刘铁匠。他家大儿子与我是小学、初中同学。那时他家的铁匠铺可谓生意兴隆。一个很特别的自制的火炉,火红的炭火将炉子映得通红,紧挨火炉的是风箱,
期刊
此时已是夏日,今年夏日的夜晚算得上凉爽,还不是一般的凉爽,是冷的感觉,早晚不穿外套的话,能让你打起冷颤来。  今晚,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还盖着很厚的被子,我半倚在软软的皮床头上,闭了眼。空气中传来槐花的香气。因我现在的住宿是在大山的跟前,这槐花的香味从山上若有若无的飘来,让我心中的烦躁慢慢退去,却无端生出一股乡愁来。记得老家里的脑畔上种了很多棵各种各样的果树,那都是我勤劳的爷爷种的,有些树我到现在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