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6月,孙中山透过关系,辗转上书李鸿章,建言国家富强之道,“窃尝深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用,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并慷慨断言,“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可惜这次上书改革,并不得法,使得孙中山败兴而归。然而,清政府面对“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绕。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的瓜分豆剖之堪虑局面,却仍旧“因循苟且,粉饰虚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要振兴中华,在孙看来,必“驱除鞑虏”不可。于是,在同年的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起反满的革命之路。
  在中华民国肇始前,孙中山的“排满”革命,主要是一种基于“大汉族主义”的“小民族主义”践行。从其言论之中,可窥其一斑。在1904年的《驳报皇书》中,针对保皇派成员陈仪侃所作《敬告保皇会同志书》进行反驳,孙言:
  彼开口便曰“爱国”,试问其所爱之国为大清国乎,抑中华国乎?若所爱之国为大清国,则不当有“今则驱除异族之光复”之一语自其口出。若彼所爱之国为中华国,则不当以保皇为爱国之政策。盖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
  陈作《敬告保皇同志书》主要是从消弭满汉矛盾的立场出发,消释革命之行为。但是,孙中山却认为这是一种“保异种而奴中华”的“害国”做法。由于双方立场的截然异趣,故而在“排满”问题上的论战,几成焦灼状态。在1906年的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说中,孙中山在发表“民族前途”的看法中,对民族主义有一番阐述: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而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因为我汉人有政权才是有国,假如政权被不同族的人所把持,那就虽是有国,却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我们想一想,现在国在那里?政权在那里?我们已经成了亡国之民了!
  从上述言论中,不难发觉,孙本人一方面鲜明的将“汉人—满人”进行区别;另一方面,曲尽的展示其“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国,主我们政”的行径,强烈主张“建立汉民族自己的政权及国家。”
  由上可知,此时段关于孙中山“排满”的言论主张,无论是“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激昂陈词,抑或是“非实行革命,废灭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以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 的慷慨演说,主要是基于“大汉族主义”而发的。
  时至清朝倾覆,民国肇建之际,基于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为稳定社会局面起见,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倡导“五族共和”之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唯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不惟如此,孙本人在以后的多处场合,仍有相关表述:
  “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   “今中华民国已完全统一矣。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而今而后,务当消融意见,蠲除畛域,……造后(国)民之幸福……。”
  由上可知,相较于揭橥革命时以“大汉族主义”进行“排满”,继而建立汉族政权及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民元之际,孙中山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积极倡导“五族共和”、“五族一家”及“五族平等”之说,以期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华民国。
  可是事实上,就在当时,另外一份关于孙中山的告示,民国元年元旦与《临时大总统宣言》同时发出的《临时大总统布告全国同胞书》,却暗含着另外一层意义。
  为布告大汉同胞事:……此必我皇帝烈圣在天之灵,佑助我同胞,故能成此兴汉之奇功,盖可以决满廷之必无噍类矣。”“今特布告我大汉同胞,共鉴前车,牢持来轸;再接再厉,全始全终。……自能唾手燕云,复仇报国,直抵龙府,与同胞痛饮策勋,建立共和国,使异族俯首帖耳。[ 胡汉民编:《总理全集·下册》,第二集,上海书店,1990年,第7—8页。]
  这份所谓题为“布告全国同胞书”的告示,其实际内容却是“布告大汉同胞事”,难道“全国同胞”就仅指“大汉同胞”吗?答案显非如此。那么,孙为何要同时发出两份“矛盾性”的告示呢?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揭示该种举动,但是从这段话中,似乎透露出:孙本人仍旧执着于建立单一族群的民族国家。
  民国建立之后,孙中山一度将民族主义的旗帜收卷了起来,例如在中华革命党党章与宣言中,就没有再提这方面的任务。 至欧战结束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似乎有了新的变化。在1919年,孙开始摒弃“五族共和”之说:
  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脱离异族羁厄之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目的矣;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之初,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而官僚从而附和之……
  同时,孙于1921年的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当中,再次对“五族共和”说,表有看法:
  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官僚,顽固底旧党,复辟底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岂知根本錯误就在这个地方。孙此时,将“五族共和”认作是“无知妄作者”的创说,并且对该创说进行鲜明的表态,这无不让人觉得“诧异”。但是,如果结合孙中山稍后的阐述,对于上述问题,多少能明晓个大概。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共和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共和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如美国,本是欧洲许多民族合起来的,现在却只成了美国一个民族,为世界上最有光荣的民族)。从这则材料当中,似乎很容易,会不由自主的为孙进行辩解,“抛弃五族共和说,并非是不承认国内的各名族的平等关系,而是要像美国那样,将国内的各民族合起来,融成一个‘中华民族’”。的确,“中华民族”说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新的转变,然而,“像美国式‘中华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今日世界之中,是最强最富底国家。他们民族的复杂,就种类来说,有黑种、白种、红印度种,有几十个的民族。就国界来说,最多的有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也有几十国的民族,是世界国家中民族最多的集合体。……其他英、荷、法、俄各国的人数,散布在全美国之中的也是很多的。何以美国的民族不再称英、荷、法、德、俄、美几国的人,单称美利坚人呢?……因为那些国家的人,到了美利坚之后,都合一炉而治之,成了一种民族,所以不称英、荷、法、德、俄、美几国的民族,便专称为美利坚民族。因为只有美利坚一种民族,所以,才有今日光华璀璨底美国。……我们在今日讲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能笼统的讲五族共和底民族主义,应该讲汉族底民族主义。
  如果综合这一阶段有关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看法,可以简要概括出两个核心点:一是,基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五族共和说,已经被孙抛弃;一是建立同化于汉族的中华民族。
  从上述史料所展示的脉络来看,“各民族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成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稳定的部分。换言之,孙似乎都在积极运作一套关于“四万万中国人可以完全是汉人”的话语体系,以期实现所谓“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的愿景。
  无疑,作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变奏内容的“大汉族主义”与“平等观”,时而单一行进,时而双轨并驱。但是,受特定时局与特定因素的影响,“大汉族主义”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或表或里,或潜或显,总之,从未缺席;而所谓的“平等观”,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
  【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1986年。
  【3】胡汉民编:《总理全集·下册》,第二集,上海书店,1990年,第7—8页。
  【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16页。
  【5】《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第187—188页。
  【6】《国父全集》,第一册,1965年,国父百年诞辰委员会,第214页。
  作者介绍   阮晓庆(1992—),男,汉,江西吉安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停车困难问题已经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线和三线城市。停车位数量与汽车数量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停车位的低利用率是停车难的根本。要解决停车问题,必须同时解决这两个关键点。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用O2O模式,为城市有限的停车位与轿车数量不断激增的矛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增加停车资源的同时,结合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使停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合理利用
期刊
一个政党先进与否,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关系着党的整体素质,每一个党员的言行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中国共产党能不能保持先进性、凝聚力,能不能稳固执政地位,有无吸引力,就看能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天下穷苦百姓的解放,冲锋陷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我们的新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
期刊
一、《理想国》中的神秘主义  沃格林带有很浓重的神秘主义特征,虽然这种特征并不在其作平中表现为对具体某种宗教神的宗教崇拜,但这很明显地体现在沃格林对《理想国》中超验之物的关注,且所谓秩序其实也是来自于超验之物的。在《理想国》中,“神”是最明显的超验的代表,首先作为超验之物与堕落的人之间形成了对比。柏拉图说,神是善的代表,而不是恶的代表,神只会是善的来源,而非恶的来源。“罪是选择者的;神是无罪的。”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媒体成为舆论发声的主要平台,网络舆情的发展与走向影响着社会发展及政府工作。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负面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确应对负面网络舆情,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作是政府破解公信力建设困境,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负面网络舆情 公信力建设 提升建议  前言  政府公信力是指
期刊
【摘要】: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下,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本文首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其次对具体作品分析,以《大江大河》为例,从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研究发现这部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及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激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三个方面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临终关怀理念受到大力宣导,在欧美、香港和台湾,宗教在临终关怀的应用已经是一件十分普遍的现象。而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藏民族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充分地践行了佛教的生死观,所以本文通过介绍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旨在为其他族群的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藏族 藏传佛教 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之一,每个人都需经历人生这样的一个过程。因其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五十
期刊
【摘要】:网络恐怖主义是传统恐怖主义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恐怖主义与网络犯罪的双重特征。网络恐怖主义的出现引起了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也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法律层面来看,目前国际社会未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达成共识,更不用说出台一部针对网络恐怖主义的法律。这一现状,制约了各国通过国际合作打击网络恐怖主义,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添了关于恐
期刊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实力的较量,构成创新实力的因素来自于支持与保障创新行为发生的环、人才和制度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带着全新的目标和任务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化解各种新挑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期刊
【摘要】:“汉语热”席卷全球,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一开始汉语传播全靠中国教师出国从教,到世界各国传播中文,到现在有意识培养本地汉语教师,加强汉语教育的国别化、本地化,如何培养本土汉语教师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菲律宾华语教育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对本土教师的培训也有自己的特點,从菲律宾本土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探索海外本土教师的培养。  一、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现
期刊
【摘要】:我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比较,这一政治制度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铸造的智慧结晶,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政治制度拥有巨大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必将铸就更伟大的成果。  【关键词】:历史的选择 比较 传统文化 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自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