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6月,孙中山透过关系,辗转上书李鸿章,建言国家富强之道,“窃尝深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用,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并慷慨断言,“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可惜这次上书改革,并不得法,使得孙中山败兴而归。然而,清政府面对“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绕。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的瓜分豆剖之堪虑局面,却仍旧“因循苟且,粉饰虚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要振兴中华,在孙看来,必“驱除鞑虏”不可。于是,在同年的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起反满的革命之路。
在中华民国肇始前,孙中山的“排满”革命,主要是一种基于“大汉族主义”的“小民族主义”践行。从其言论之中,可窥其一斑。在1904年的《驳报皇书》中,针对保皇派成员陈仪侃所作《敬告保皇会同志书》进行反驳,孙言:
彼开口便曰“爱国”,试问其所爱之国为大清国乎,抑中华国乎?若所爱之国为大清国,则不当有“今则驱除异族之光复”之一语自其口出。若彼所爱之国为中华国,则不当以保皇为爱国之政策。盖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
陈作《敬告保皇同志书》主要是从消弭满汉矛盾的立场出发,消释革命之行为。但是,孙中山却认为这是一种“保异种而奴中华”的“害国”做法。由于双方立场的截然异趣,故而在“排满”问题上的论战,几成焦灼状态。在1906年的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说中,孙中山在发表“民族前途”的看法中,对民族主义有一番阐述: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而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因为我汉人有政权才是有国,假如政权被不同族的人所把持,那就虽是有国,却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我们想一想,现在国在那里?政权在那里?我们已经成了亡国之民了!
从上述言论中,不难发觉,孙本人一方面鲜明的将“汉人—满人”进行区别;另一方面,曲尽的展示其“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国,主我们政”的行径,强烈主张“建立汉民族自己的政权及国家。”
由上可知,此时段关于孙中山“排满”的言论主张,无论是“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激昂陈词,抑或是“非实行革命,废灭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以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 的慷慨演说,主要是基于“大汉族主义”而发的。
时至清朝倾覆,民国肇建之际,基于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为稳定社会局面起见,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倡导“五族共和”之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唯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不惟如此,孙本人在以后的多处场合,仍有相关表述:
“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 “今中华民国已完全统一矣。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而今而后,务当消融意见,蠲除畛域,……造后(国)民之幸福……。”
由上可知,相较于揭橥革命时以“大汉族主义”进行“排满”,继而建立汉族政权及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民元之际,孙中山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积极倡导“五族共和”、“五族一家”及“五族平等”之说,以期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华民国。
可是事实上,就在当时,另外一份关于孙中山的告示,民国元年元旦与《临时大总统宣言》同时发出的《临时大总统布告全国同胞书》,却暗含着另外一层意义。
为布告大汉同胞事:……此必我皇帝烈圣在天之灵,佑助我同胞,故能成此兴汉之奇功,盖可以决满廷之必无噍类矣。”“今特布告我大汉同胞,共鉴前车,牢持来轸;再接再厉,全始全终。……自能唾手燕云,复仇报国,直抵龙府,与同胞痛饮策勋,建立共和国,使异族俯首帖耳。[ 胡汉民编:《总理全集·下册》,第二集,上海书店,1990年,第7—8页。]
这份所谓题为“布告全国同胞书”的告示,其实际内容却是“布告大汉同胞事”,难道“全国同胞”就仅指“大汉同胞”吗?答案显非如此。那么,孙为何要同时发出两份“矛盾性”的告示呢?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揭示该种举动,但是从这段话中,似乎透露出:孙本人仍旧执着于建立单一族群的民族国家。
民国建立之后,孙中山一度将民族主义的旗帜收卷了起来,例如在中华革命党党章与宣言中,就没有再提这方面的任务。 至欧战结束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似乎有了新的变化。在1919年,孙开始摒弃“五族共和”之说:
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脱离异族羁厄之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目的矣;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之初,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而官僚从而附和之……
同时,孙于1921年的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当中,再次对“五族共和”说,表有看法:
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官僚,顽固底旧党,复辟底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岂知根本錯误就在这个地方。孙此时,将“五族共和”认作是“无知妄作者”的创说,并且对该创说进行鲜明的表态,这无不让人觉得“诧异”。但是,如果结合孙中山稍后的阐述,对于上述问题,多少能明晓个大概。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共和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共和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如美国,本是欧洲许多民族合起来的,现在却只成了美国一个民族,为世界上最有光荣的民族)。从这则材料当中,似乎很容易,会不由自主的为孙进行辩解,“抛弃五族共和说,并非是不承认国内的各名族的平等关系,而是要像美国那样,将国内的各民族合起来,融成一个‘中华民族’”。的确,“中华民族”说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新的转变,然而,“像美国式‘中华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今日世界之中,是最强最富底国家。他们民族的复杂,就种类来说,有黑种、白种、红印度种,有几十个的民族。就国界来说,最多的有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也有几十国的民族,是世界国家中民族最多的集合体。……其他英、荷、法、俄各国的人数,散布在全美国之中的也是很多的。何以美国的民族不再称英、荷、法、德、俄、美几国的人,单称美利坚人呢?……因为那些国家的人,到了美利坚之后,都合一炉而治之,成了一种民族,所以不称英、荷、法、德、俄、美几国的民族,便专称为美利坚民族。因为只有美利坚一种民族,所以,才有今日光华璀璨底美国。……我们在今日讲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能笼统的讲五族共和底民族主义,应该讲汉族底民族主义。
如果综合这一阶段有关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看法,可以简要概括出两个核心点:一是,基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五族共和说,已经被孙抛弃;一是建立同化于汉族的中华民族。
从上述史料所展示的脉络来看,“各民族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成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稳定的部分。换言之,孙似乎都在积极运作一套关于“四万万中国人可以完全是汉人”的话语体系,以期实现所谓“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的愿景。
无疑,作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变奏内容的“大汉族主义”与“平等观”,时而单一行进,时而双轨并驱。但是,受特定时局与特定因素的影响,“大汉族主义”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或表或里,或潜或显,总之,从未缺席;而所谓的“平等观”,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
【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1986年。
【3】胡汉民编:《总理全集·下册》,第二集,上海书店,1990年,第7—8页。
【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16页。
【5】《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第187—188页。
【6】《国父全集》,第一册,1965年,国父百年诞辰委员会,第214页。
作者介绍 阮晓庆(1992—),男,汉,江西吉安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在中华民国肇始前,孙中山的“排满”革命,主要是一种基于“大汉族主义”的“小民族主义”践行。从其言论之中,可窥其一斑。在1904年的《驳报皇书》中,针对保皇派成员陈仪侃所作《敬告保皇会同志书》进行反驳,孙言:
彼开口便曰“爱国”,试问其所爱之国为大清国乎,抑中华国乎?若所爱之国为大清国,则不当有“今则驱除异族之光复”之一语自其口出。若彼所爱之国为中华国,则不当以保皇为爱国之政策。盖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
陈作《敬告保皇同志书》主要是从消弭满汉矛盾的立场出发,消释革命之行为。但是,孙中山却认为这是一种“保异种而奴中华”的“害国”做法。由于双方立场的截然异趣,故而在“排满”问题上的论战,几成焦灼状态。在1906年的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说中,孙中山在发表“民族前途”的看法中,对民族主义有一番阐述: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而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因为我汉人有政权才是有国,假如政权被不同族的人所把持,那就虽是有国,却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我们想一想,现在国在那里?政权在那里?我们已经成了亡国之民了!
从上述言论中,不难发觉,孙本人一方面鲜明的将“汉人—满人”进行区别;另一方面,曲尽的展示其“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国,主我们政”的行径,强烈主张“建立汉民族自己的政权及国家。”
由上可知,此时段关于孙中山“排满”的言论主张,无论是“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激昂陈词,抑或是“非实行革命,废灭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以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 的慷慨演说,主要是基于“大汉族主义”而发的。
时至清朝倾覆,民国肇建之际,基于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为稳定社会局面起见,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倡导“五族共和”之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唯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不惟如此,孙本人在以后的多处场合,仍有相关表述:
“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 “今中华民国已完全统一矣。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而今而后,务当消融意见,蠲除畛域,……造后(国)民之幸福……。”
由上可知,相较于揭橥革命时以“大汉族主义”进行“排满”,继而建立汉族政权及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民元之际,孙中山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积极倡导“五族共和”、“五族一家”及“五族平等”之说,以期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华民国。
可是事实上,就在当时,另外一份关于孙中山的告示,民国元年元旦与《临时大总统宣言》同时发出的《临时大总统布告全国同胞书》,却暗含着另外一层意义。
为布告大汉同胞事:……此必我皇帝烈圣在天之灵,佑助我同胞,故能成此兴汉之奇功,盖可以决满廷之必无噍类矣。”“今特布告我大汉同胞,共鉴前车,牢持来轸;再接再厉,全始全终。……自能唾手燕云,复仇报国,直抵龙府,与同胞痛饮策勋,建立共和国,使异族俯首帖耳。[ 胡汉民编:《总理全集·下册》,第二集,上海书店,1990年,第7—8页。]
这份所谓题为“布告全国同胞书”的告示,其实际内容却是“布告大汉同胞事”,难道“全国同胞”就仅指“大汉同胞”吗?答案显非如此。那么,孙为何要同时发出两份“矛盾性”的告示呢?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揭示该种举动,但是从这段话中,似乎透露出:孙本人仍旧执着于建立单一族群的民族国家。
民国建立之后,孙中山一度将民族主义的旗帜收卷了起来,例如在中华革命党党章与宣言中,就没有再提这方面的任务。 至欧战结束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似乎有了新的变化。在1919年,孙开始摒弃“五族共和”之说:
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脱离异族羁厄之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目的矣;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之初,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而官僚从而附和之……
同时,孙于1921年的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当中,再次对“五族共和”说,表有看法:
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官僚,顽固底旧党,复辟底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岂知根本錯误就在这个地方。孙此时,将“五族共和”认作是“无知妄作者”的创说,并且对该创说进行鲜明的表态,这无不让人觉得“诧异”。但是,如果结合孙中山稍后的阐述,对于上述问题,多少能明晓个大概。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共和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共和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如美国,本是欧洲许多民族合起来的,现在却只成了美国一个民族,为世界上最有光荣的民族)。从这则材料当中,似乎很容易,会不由自主的为孙进行辩解,“抛弃五族共和说,并非是不承认国内的各名族的平等关系,而是要像美国那样,将国内的各民族合起来,融成一个‘中华民族’”。的确,“中华民族”说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新的转变,然而,“像美国式‘中华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今日世界之中,是最强最富底国家。他们民族的复杂,就种类来说,有黑种、白种、红印度种,有几十个的民族。就国界来说,最多的有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也有几十国的民族,是世界国家中民族最多的集合体。……其他英、荷、法、俄各国的人数,散布在全美国之中的也是很多的。何以美国的民族不再称英、荷、法、德、俄、美几国的人,单称美利坚人呢?……因为那些国家的人,到了美利坚之后,都合一炉而治之,成了一种民族,所以不称英、荷、法、德、俄、美几国的民族,便专称为美利坚民族。因为只有美利坚一种民族,所以,才有今日光华璀璨底美国。……我们在今日讲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能笼统的讲五族共和底民族主义,应该讲汉族底民族主义。
如果综合这一阶段有关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看法,可以简要概括出两个核心点:一是,基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五族共和说,已经被孙抛弃;一是建立同化于汉族的中华民族。
从上述史料所展示的脉络来看,“各民族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成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稳定的部分。换言之,孙似乎都在积极运作一套关于“四万万中国人可以完全是汉人”的话语体系,以期实现所谓“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的愿景。
无疑,作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变奏内容的“大汉族主义”与“平等观”,时而单一行进,时而双轨并驱。但是,受特定时局与特定因素的影响,“大汉族主义”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或表或里,或潜或显,总之,从未缺席;而所谓的“平等观”,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
【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1986年。
【3】胡汉民编:《总理全集·下册》,第二集,上海书店,1990年,第7—8页。
【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16页。
【5】《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第187—188页。
【6】《国父全集》,第一册,1965年,国父百年诞辰委员会,第214页。
作者介绍 阮晓庆(1992—),男,汉,江西吉安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