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3月31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题为《犯罪与焦虑》,为了配合这篇关于医学的文章,该刊选用了爱德华·蒙克的油画《呐喊》,出版商伯恩哈德·M·奥尔为此写道:“为本周有关犯罪感和焦虑这个20世纪最时髦话题的封面文章,《时代》周刊在蒙克的这幅油画里找到了对这一话题最为贴切的表达。”
画面中,那桥上呐喊的人,凹陷的面颊仿如骷髅头,背景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天际。
一种极致的、直探心底的焦虑击中了被现代社会玩得团团转的人们。
挪威驻华大使馆近期举行蒙克作品研讨会,向中国观众推介这位诞生于150年前的天才画家。
蒙克诞生于1863年,自小就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这些极致的情感被他化作艺术的表达,却也缠绕他的一生。
在他5岁时,母亲因为肺结核吐血不治而亡。14岁那年,他最心爱的姐姐索菲亚也因为结核病离开人世。
蒙克曾经写道:“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紧跟着我,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着我。当晚上我闭上双眼,他们就站立在我的身旁,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半夜从梦中突然惊醒,恐惧地朝屋子里四下张望,问自己是在地狱吗?”
少年时,蒙克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大有作为的工程师,送他到技术学院注册学习,但不到一年,蒙克就退学了,然后报名考取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素描技法,并且受到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响。
1885年,蒙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在这里,梵高的灿烂色彩、高更的神秘意象都直刺他的心灵。
他的创作,开始由印象主义转向表现主义。他说:“我是以印象主义起家的,但在我浪迹天涯时期真与幻、灵与肉的强烈矛盾冲突之下,印象主义已不能让我酣畅地表达,我必须寻求表现内心的感受、表现触动我灵魂的东西。”
内心的深刻情感在剧烈地震荡,他不再试图反映人与物的表象,而是表现内心和本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书看报的男人和编织毛线的女人。我应该画那些活脱脱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相亲相爱。”
就如同《呐喊》那样,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只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暗示着人类普遍的生、死、爱、焦虑、苦闷、彷徨、张狂等生理状态和心理情绪。蒙克认为,表现自然外部的印象派并不适合自己的艺术。
为什么要呐喊?因为家族中的痛苦,除了母亲和姐姐的逝去让蒙克的妹妹饱受精神病的折磨,父亲也在妻子死后周期性地发作抑郁症。据说,《呐喊》中那个尖叫的人所占的位置——奥斯陆海湾大桥——下面就有一家屠宰场和一所精神病院,从里面传出的叫声,可以在桥上听得清清楚楚。
以“生命的饰带——关于生命、爱和死亡的诗”为题的系列作品,是蒙克一生致力表达的主题。
这幅《病孩》,画的就是他心爱的姐姐索菲亚,她的离开留给蒙克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折磨。苍白无力的面容显示出她在被结核病慢慢吞噬时无可奈何,不得不从容面对的态度。
但假若我们认为蒙克是一个毫无生趣,生命中只有痛苦、焦虑的人,那就错了。莎拉·G·爱泼斯坦采访过一些曾做过蒙克模特的老年女人,她们都说他彬彬有礼,绅士风度十足。
而在20世纪初,蒙克还赶时髦地买过一台摄影机,他拍下了街道、铁轨、商店门口交谈的男人,以及,他自己——他把摄影机转过来,录下了关于自己的影像。——如果说生命让他太过痛苦,可能是因为他是如此热爱生命。(本文借鉴釜城出版社《蒙克私人笔记》及重庆出版社《蒙克》)
画面中,那桥上呐喊的人,凹陷的面颊仿如骷髅头,背景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天际。
一种极致的、直探心底的焦虑击中了被现代社会玩得团团转的人们。
挪威驻华大使馆近期举行蒙克作品研讨会,向中国观众推介这位诞生于150年前的天才画家。
蒙克诞生于1863年,自小就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这些极致的情感被他化作艺术的表达,却也缠绕他的一生。
在他5岁时,母亲因为肺结核吐血不治而亡。14岁那年,他最心爱的姐姐索菲亚也因为结核病离开人世。
蒙克曾经写道:“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紧跟着我,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着我。当晚上我闭上双眼,他们就站立在我的身旁,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半夜从梦中突然惊醒,恐惧地朝屋子里四下张望,问自己是在地狱吗?”
少年时,蒙克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大有作为的工程师,送他到技术学院注册学习,但不到一年,蒙克就退学了,然后报名考取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素描技法,并且受到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响。
1885年,蒙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在这里,梵高的灿烂色彩、高更的神秘意象都直刺他的心灵。
他的创作,开始由印象主义转向表现主义。他说:“我是以印象主义起家的,但在我浪迹天涯时期真与幻、灵与肉的强烈矛盾冲突之下,印象主义已不能让我酣畅地表达,我必须寻求表现内心的感受、表现触动我灵魂的东西。”
内心的深刻情感在剧烈地震荡,他不再试图反映人与物的表象,而是表现内心和本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书看报的男人和编织毛线的女人。我应该画那些活脱脱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相亲相爱。”
就如同《呐喊》那样,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只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暗示着人类普遍的生、死、爱、焦虑、苦闷、彷徨、张狂等生理状态和心理情绪。蒙克认为,表现自然外部的印象派并不适合自己的艺术。
为什么要呐喊?因为家族中的痛苦,除了母亲和姐姐的逝去让蒙克的妹妹饱受精神病的折磨,父亲也在妻子死后周期性地发作抑郁症。据说,《呐喊》中那个尖叫的人所占的位置——奥斯陆海湾大桥——下面就有一家屠宰场和一所精神病院,从里面传出的叫声,可以在桥上听得清清楚楚。
以“生命的饰带——关于生命、爱和死亡的诗”为题的系列作品,是蒙克一生致力表达的主题。
这幅《病孩》,画的就是他心爱的姐姐索菲亚,她的离开留给蒙克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折磨。苍白无力的面容显示出她在被结核病慢慢吞噬时无可奈何,不得不从容面对的态度。
但假若我们认为蒙克是一个毫无生趣,生命中只有痛苦、焦虑的人,那就错了。莎拉·G·爱泼斯坦采访过一些曾做过蒙克模特的老年女人,她们都说他彬彬有礼,绅士风度十足。
而在20世纪初,蒙克还赶时髦地买过一台摄影机,他拍下了街道、铁轨、商店门口交谈的男人,以及,他自己——他把摄影机转过来,录下了关于自己的影像。——如果说生命让他太过痛苦,可能是因为他是如此热爱生命。(本文借鉴釜城出版社《蒙克私人笔记》及重庆出版社《蒙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