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的艺术——佛罗伦萨大教堂塔亭中的建造型装置研究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15-16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塔亭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为不同建筑部件而发明定制的一系列建造型机械装置。这些仍需要人力协作驱动的“一对一”的吊车装置,在艰难的建造过程中展现出了“精在体宜”的建造美感,以及建筑师试图以装置来不断突破人类建造极限的建造精神,这使得建造型装置本身与建筑物一同成为了建造的艺术。这种建造的艺术在后机械时代的现代建筑与装置创作中的得到了演化与传承。
其他文献
随着南明政权的覆灭以及反清运动的失败,清初文人学者开始深刻反思明朝灭亡之因,注重实学、考证求真,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将学术风气转向考据学。这一时期,傅山思想亦受时代“经世致用”之影响,提倡回归经典、探求本义,反对宋明理学之空谈心性、游谈无根,同时考据之风在其书学思想中也有所呈现。
上海永安百货采用敞开式陈列方式,通过玻璃柜台、橱窗、霓虹灯等多重媒介,以及布景、渲染、展演等展示手法,使其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自1918年营业开放以来永安百货公司的设计叙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它既是消费品集合之地、也是娱乐消遣之场、抑或审美愉悦之所,为市民提供了直观丰富的感官体验,扩展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想象边界。这种“博览会化”的陈列方式并非物品的客观呈现,而是交织着商家的视觉营造、市民的观看体验和消费者的审美判断,重新定义了消费空间、市民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塑了人们的审美经验。
本文以传统造物(原设计)为出发点,经由调研、分析、梳理和总结,了解“原设计”的存在方式、社会背景、材料工艺、审美观、价值观等,以传统造物智慧为基础,以当代设计视角进行“再设计”,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语境下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脉,延续故事,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可能性。通过解构素材、变化风格、变异符号、嫁接新技术等手段,进行尝试,探索形式语言,从传承到创承,挖掘文化意义,开发传统文化的当代设计应用场景。
由于观者的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对传统文化符号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所致,只要看见“渔父”二字或“渔父”图像时就想当然地将其视为“隐逸”题材。解构“渔父”图像,打破原有的秩序,重新建构李唐《清溪渔隐图》中的“渔父”与“水碓”的关系,以期对此图获得一个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