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家》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本期推荐《家》,带大家一起走进那个封建大家庭,让大家认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以及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同时从觉醒和抗争的青年一代身上获取希望和力量。
【一句话推荐】
高家公馆和红楼世界,本质上都是一代人的喧嚣岁月。里面有爱恨情仇,有生离死别。琴在书中说:“我不要走这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时光不停歇它的脚步,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为自己热切的理想而奔波,而我们,也都在路上。
【作家作品】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
巴金早年受五四文学思潮洗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光明、正义,终生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揭露旧制度、旧道德的罪恶,歌颂反抗和光明,艺术风格明朗、炽热、流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复仇集》《光明集》,杂文《随想录》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阅读指径】
笼中鸟的绝唱
北部湾高中 黄梅银
受困于笼中的鸟儿是没有自由的。那些被封建礼教关在笼里的女性,甚至连“做一个人”的机会都没有。《家》中的梅表姐、鸣凤和瑞珏就是典型的代表。她们的命运由他人掌控,花样年华里遭受沉重的痛苦,在人世的凄风苦雨里,绝望地发出最后的悲鸣。
梅表姐是一只哀怨的杜鹃,她竭尽一生,用凄切悲凉的啼声控诉所有的不公。
这个美丽温婉、多情善良的女子,本来可以和情授意合的觉新结为连理,过上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奈何双方母亲因为麻将桌上发生的小矛盾,一时赌气,就此葬送了他们两个人一生的幸福。这个已经被众人默认为高家大少奶奶的女子,最终被迫许身他人,郁郁寡欢。等到守寡归来时,她额上的那一道皱纹,似是这些不幸刻出来的,虽然不深,但如同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流淌着不尽的哀伤。她与觉新的重逢,不但不能给她带来安慰,反而平添了更多的忧愁。两眼相对时,他们已不再是从前的他们,纵使内心怀着一往的情深,但两人之间,已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明知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但却始终无法割舍那一份情,如此便将自己置于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牢固的铁笼连同郁结于心的愁绪牢牢控制着她,让她眼枯,让她泣血,一步步将她推向死亡。
鸣凤是一只近乎失声的百灵鸟。她拥有甜美的歌喉,却无法放声高歌,唯有在夜深入静之时,才能偷偷借歌声疗伤。这个具有灵性的丫头,死前的回忆里,大多都是被人使唤,遭人打骂。唯一让她感到温暖的就是觉慧少爷给予的尊重和爱意。这份温暖为铁笼中的她开了一扇窗,任由她畅想另一个世界里的美好。这个偶尔在深夜里懂憬美好前景的少女,自感身份卑微,不敢奢望,只求平凡地做好一个丫头,一生陪伴在心爱的觉慧少爷身边。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高老太爷像送物品一样把她送给一个老头做妾,直接将她送上了不归路。花园里的那片湖,保住了她洁白的身子,却洗不凈这个家的累累罪行。
瑞珏,一只温顺的白鸽,充当调节矛盾的和平使者。可是身为高家的大少奶奶,她也逃脱不了被扼杀的命运。她对“同床异梦”的丈夫体贴入微,对“情敌”梅表姐给予真心的同情和关怀。这个赢得高家上上下下认可的善良到让人心疼的女子,不曾料到会在临盆之际被赶到城外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只是为了让一个已死之人免遭“血光之灾”!她像往常一样,顺从他人的安排,但这一次,所有的忍让和坚强都承受不住内心的委屈和痛苦。她在绝望中艰难地生下孩子后撒手人寰,带着对觉新和孩子们的不舍和留恋。
我们不忍看到这一幕幕悲剧接连上演,但也无法苛求他们起来反抗这种种的不公和荒诞。“反抗”并非易事,何况他们的悲剧绝非单凭“反抗”就能避免。将梅表姐推向深渊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家长制,打破鸣凤甜蜜美梦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残忍杀害瑞珏的正是荒诞的迷信思想。即使当时封建制度已经落幕,新文化新思想遍地开花,但这些根深蒂固的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残余力量仍旧可以轻易摧毁一个人。反抗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压迫是不易的,何况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受的压迫更重,反抗的阻力也更大。就连浇灌着新思想的琴,也不免为前方的重重阻力而迷惘、痛苦。鲁迅说,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人是最痛苦的。梅表姐是不愿意醒来的,虽然她也看新书,了解新文化、新思想,但那个世界的美好只会反衬她这个世界的悲哀。看不到远方希望的她只能回到梦里,在回忆中寻得一丝安慰,尽管那个梦早已被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家,是断送她婚姻幸福的凶手,却也是她这个弱女子唯一的庇护所。如果为这些被困笼中的乌儿解开一道道沉重的枷锁,打开笼子的门,它们能否经受得住笼子外的风风雨雨呢?鲁迅对“娜拉走后怎样”的追问,探问的正是女性悲剧命运背后无奈的现实。选择离家出走的琴和觉民会不会重蹈《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覆辙?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更能振聋发聩,震撼人心。那个时代梅表姐们的悲剧推动了其他笼中乌的思想觉醒,她们用血泪为后来人敲响了警钟。身处多元文化的新时代,能够呼吸“做一个人”的自由空气,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求学自由、工作自由、婚姻自由,我们深感幸运。这份“幸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旧时代觉醒的女性用抗争、用血泪争取来的。然而现代的女性依然面临着无数的“明枪暗箭”“糖衣炮弹”,有些不怀好意之人,打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开办所谓的“女德班”,将“镣铐”包装成“精美的丝带”,企图再次把女性束缚在笼子之中。所幸,时代已然不同、人们的意识已经觉醒,追求着经济和人格独立的新时代女性永远不会停下脚步,而已经飞出笼子的鸟儿也绝不会再回到笼中!
【人物评说】
性格与思想上的双胞胎
——觉新、觉慧之比较
北部湾高中 黄芷琳
巴金在《家》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思想顽固的高老太爷,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的觉新,思想新潮、行动大胆的觉慧,温柔善良的梅表姐、瑞珏、琴和鸣凤等。这些人物中,对比最鲜明的应该就是觉新和觉慧哥俩了:一个软弱,一个激进。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读作品,不难发现,他们俩在性格和思想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觉新自小聪慧,在家有亲人的宠爱,在学校有老师的赞美,中学时成绩优异,一心想去大城市读大学或去德国留学,但父母双亲的先后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个家族的责任。面对封建势力,他愤怒过,也抗争过,然而却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知道反抗是无用的,于是就找到了新的处世方法:顺从、敷衍所有人,只为求一时的安宁。对于自己的幸福,觉新有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一心想着与那个了解他、能安慰他的青梅梅表姐结合,但是面对父亲给他定下的婚姻,他只是关上门在铺盖里绝望地哭泣。他不反抗,也不想反抗,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妻子瑞珏临产时恰逢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要求瑞珏到城外分娩,他又一次顺从了,甚至连妻子难产时哭着哀叫他,他都没有勇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面对如此懦弱的大哥,觉慧指责、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他,却始终没有站在觉新的立场上思考过问题。觉慧能够自由上学、创办报刊、接触各种新潮思想,是因为觉新一个人承受了家族的压力,帮弟妹们分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和重担。他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觉新,但他却把对封建制度的不满都宣泄在大哥身上,这是自私、幼稚的表现。
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觉慧也走上了觉新的老路。他虽然大胆地爱上了纯洁善良的鸣凤,但是,当鸣凤因他的阻挠耽误了给他继母端茶而受到责骂时,“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鸣凤得知自己即将要给冯老太爷做小妾时,多次去找他,想让他给自己希望,却被他一句学业繁忙拒绝。听到鸣凤投湖自尽的噩耗后,他才忏悔不已。在这份微弱的爱情里边,觉慧付出得太少了,因为心里有顾虑:要是鸣凤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就好了,可惜她不是。从前责备大哥懦弱,没有胆量,现在他终于晓得自己其实也和觉新一样,空有自由恋爱的理想,却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是不爱鸣凤,而是还没有摆脱旧观念、旧传统的束缚。
在《家》中,觉新和觉慧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人性的自私与懦弱,他们在思想上摆脱不了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在行动上两人又不谋而合。但在向那个垂死的制度喊出自己的“控诉”这一点上,觉慧远比觉新要明显。
觉慧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上,他敢于反抗一切不合理的传统制度,甚至敢以下犯上,抨击自己的大哥、祖父等人;在行动上,他参加学生运动,撰写反对旧思想的文章,发表刊物,散发反对军阀的传单,大力宣传进步思想;在封建等级观念极浓的高公馆里,他不在乎所谓的门当户对,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白爱情,要娶她为三少奶奶;他支持二哥觉民抗婚;最后自己也逃离了那个家庭。觉慧叛逆和追求的精神是高公馆内部汹涌激流的原动力,对逆来顺受的觉新也有助推力。
觉新也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一样赞同新思想,也想做个行动上的新青年,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觉民的逃婚、觉慧的出走,他都秘密或公开地给过或多或少的帮助与支持,然而他却还被封建大山压在底下。为何他没有逃出囚笼?因为封建伦理道德中“孝”的毒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因为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已将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为了维护这个大家族,他牺牲了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新旧两种思想在他心里交织着,造成了他带有悲剧性的双重人格。
觉新和觉慧,在人物塑造方面不仅体现出性格和思想上的共性,也体现出差异性。他们都看到了封建礼教制度对这个社会的毒害,都从心底里认同新思想,但觉慧能把新思想付诸行动,这是他和觉新的区别。觉新更多考虑整个大环境带来的压力,也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压力,他所做的只是履行他的职责,他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是他兄弟前行路上的垫脚石。
吸引人的角色,通常是具有多重性格的。觉慧是这样,他在种种事件中成长,最后形成了独立的人格;觉新亦是如此,甚至魅力更加。
【读后有感】
《家》的悲哀
北部湾高级中学1818班 赵苑羽
《家》是我九年级的时候看的,读完之后,内心感慨颇多。巴金先生用这本书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的觉醒和这个时期封建势力的没落。
封建规则的镣铐,囚住了《家》中的许多年轻人,他们知道新世界是美好的,但没有勇气也无力去争取。一本书读完,最令我难过的人是大哥高觉新。
他是高家的长子,作为大哥的他自从生下来就被自己的祖父与父亲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长辈们都希望他成为一个“亢宗之子”,为他们的荣华富贵做出贡献,而觉新也是一个顺从的人,他一直信奉着“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这不是因为他糊涂,而是因为他的性格和所处的位置。
觉新明白旧秩序的落后,但是他没有勇气去抗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梦想的小火苗被现实这双无形的大手给掐灭。父亲临走时的托付,使他不得不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起居。觉新不敢冒险,只能对那杀人的制度曲意逢迎,用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封建势力周旋,勉力保护自己的小家庭。他选的都是他自认为最安全的最不让大家陷入危险局面的保守路線,却也因此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对觉新,觉慧多次批评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谅解,因为觉慧能了解哥哥作为一个被牺牲者的无奈。
夹在封建礼制与内心渴望之间,觉新可谓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当妻子因为长辈们的封建迷信失去生命时,他才真正明白:“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所以,在觉慧决定逃离这个“吃人的”家庭时,觉新选择了尽全力去帮助他。 幸好,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很庆幸,那个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的“家”已经离我们远去,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也在觉慧、觉民等人的反抗和斗争中被埋葬,但同时,我们也该继续前行,在前辈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局面。
是《家》的故事,也是国的历史
北部湾高中1818班 黄正阳
当我第一次看完《家》这本书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当我第二次、第三次读完这本书时,忽然间就明白了很多事情——家,不仅仅是家的故事,更是国的历史。
书中的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亲情的温暖,而是封建制度下无尽的悲凉。在高老太爷的独断专行下,先是鸣凤投湖而死,再到高觉新与梅的悲惨爱情,这些事件无一不把高老太爷顽固、冷酷的封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封建制度下人的残忍。
高老太爷,一个代表了整个封建时代思想特性的人物。他构建了故事的背景框架,在他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当时全中国的社会状况,看清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这样的制度的辖制下,无数的青年尤其是妇女们被无情地压制,卑微地活着。
但常识也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高老太爷实行专制压制时,青年的心灵深处也种下了反抗的种子。觉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压制并没有让他妥协,相反,新思想的觉醒和少年的血气驱使他对“封建礼教重围”不断地发起反击。反抗高老太爷的专制,反抗家庭的高压,反抗政府的无能,觉慧的反抗恰好代表了五四进步青年思想的觉醒,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觉醒。
觉慧反抗高老太爷,正是小说的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它旨在表现那个混乱的年代自由民主与封建守旧的激烈抗争。当时的中国正是处于混乱、动荡的时期,但青年的心却在顽固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制下纷纷觉醒,进步的思想在迂腐可笑的封建思想中传播,于是就有了觉慧这样的进步青年,于是就有了影响整个国家走向的“五四”爱国运动,于是沉睡的中国有了新的希望。封建的、守旧的,一切落后的制度和文化注定要被世界的洪流“民主自由”所淹没。觉慧丢下思想包袱,离开高家,主动投入时代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理想,他的形象成了一代有为青年的缩影。
巴金先生的一部《家》,从另一个角度勾勒出了近代史上最为悲壮的历史片段。虽然那段布满阴霾、流着血迹的历史早已远去,那个“吃人”的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也不复存在,但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需要承担的使命。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我们可以自由地追求人生理想与幸福,可这一切是无数个觉慧那样的青年和无数的革命者用生命去反抗换来的。为此,只有走在时代的轴线上,铭记历史,继承“五四”精神,我们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青年是一骑马
北部湾高级中学1816班 黄朝菲
当年青年巴金写了一部关于青年的书——《家》。但何为青年?青年何为?我并不能十分理解。在我翻开《家》之后,恍然大悟:原来,青年是一骑就算被铁链束缚,铁笼禁锢,也要把铁链咬开,把铁笼撞裂开的,永远向往在无际的草原里肆意奔跑的烈马。
读《家》之前,我以为那个年代离我遥远而虚幻,但最后发现,无论相隔多久,我都能从书中感到压迫,看到黑暗。
身份卑微,饱受欺凌,原以为好不容易抓住一缕爱和幸福的鸣凤,却被指给冯乐山做小妾,她最后绝望而凄惨地躺在了湖底;温顺驯良、多愁善感,原以为能够与觉新做对神仙眷侣的梅芬,却因母亲的独断专行,最后只能用死来解脱痛苦;善良厚道、温柔大方,原以为会幸福美满、天长地久的瑞珏,却因封建迷信的愚昧而死,最后连深爱着的觉新都没能见上一面。这些美好的女子,她们有什么罪呢?竟要遭受如此严酷的刑罚。她们的原罪,不过是生在一个混乱而罪恶的时代而已!在一个家族里,在社会的一角里,尚且让人如此痛苦绝望,那整个社会呢?整个国家呢?我不愿想,也不敢想。这样的一个家,已足以讓我颈后生风了。
但好在希望的花终究还是绽放在了这片绝望的土地上。青年们激愤地怒骂着,咆哮着,用他们的铁蹄去践踏旧的、腐烂的、阻挡他们前进的牢笼。
美丽活泼的琴,主张女子剪发,崇尚男女平等,并大胆地接受了觉民的爱,当她与觉民自由恋爱时,笑容是多么的明亮。温和稳健的觉民,向往民主自由,当得知被包办婚姻时,他选择了不妥协地斗争。他离家出走时,目光坚定。朝气大胆的觉慧,参加学生联合的活动,他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合办报刊,真诚地向身为婢女的鸣凤示爱,最后勇敢地冲出了这个满是黑暗和压迫的家。当他在船上告别时,是多么的激动。这些个青年啊,他们勇往直前!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他们硬生生地扯下一块帷幕,让光明的希望可以照进来。
不只是他们,还有许倩如、张慧如、黄存仁……还有更多,我们没有看到的,但却鲜活的青年。他们像野马一样横冲直撞,要把这个旧的囚笼搅个天翻地覆,踩个支离破碎。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新鲜的血液,中国这个旧的机体才终于以新的姿态站了起来,再一次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
当书页到达尽头,那个年代也早已远去。往昔的一切早已被时间冲散,崭新的时代已经降临。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青年依旧是青年,青年的歌永远唱不完。愿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骑马,一骑烈马,一骑怒马,一骑野马,以及一骑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