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来,学者的积极研究和政府的大力实践已有二十余年。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是:居民区的大号垃圾箱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道路两旁的分类垃圾箱被随手投掷,垃圾车空车而来,满载而归,将各式垃圾被运往了同一个处理点。飞速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和简易的处理方式仍让有识之士忧心不已。如何有效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增强各种措施的实效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自身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几点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境
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生活物资不断丰富,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各类物品包装,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与日俱增,成为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此外,城镇化过程中不断涌入城市的人口也是垃圾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十年间垃圾产生量大致呈递增趋势,2014年较2006年增长了13.3%。
1.2 居民配合度较低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后续资源化利用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城市居民已习惯混合收集并丢弃生活垃圾的方式,对垃圾的处理也仅关注是否能够及时从小区垃圾箱运走,并不关注后续的处理情况。由于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危害、分类的重要性等认识不足,所以对政府倡导的生活垃圾分类并不关注,或认为没有必要,配合度较低。
1.3 分类方式不易辨识
自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被列入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虽逐步开展,但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目前来看,多数大中型城市均设置了外观统一的分类回收垃圾箱,但混投现象十分严重,“分类”垃圾箱成为了“并排”垃圾箱。究其原因,除居民认知度不高外,分类方式不易识别也成为了正确投放的障碍。以北京等大城市为例,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如下表所示。由表可见,各地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大同小异,居民也普遍面临相同问题。如:可回收垃圾具体包括什么,和干垃圾有何不同,以及厨余垃圾的叫法过于专业等。居民往往在投放时不多加思考,随意投掷。
1.4 终端处理能力较低
据统计,目前中国1/3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局。除县城之外的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在填埋、焚烧和堆肥等三种主要处理方式中,填埋仍占较大比例,且无害化程度较低。
2 应对措施
2.1 设置易识别的分类方式
从垃圾组分看,生活垃圾主要由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包装垃圾和果皮菜叶等食物垃圾组成。这两类垃圾的处理方式有较大差异,应从源头分开。笔者认为,结合垃圾组分特点和居民认知水平,应将生活垃圾分为包装垃圾、食物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其名称通俗易懂,且不同材质的包装较易通过人工和机器分拣后分类处理,能够达到资源化和减量化的目的。此外,应根据各类垃圾的性质、投放频率、投放量等,向居民免费发放分类分色垃圾袋或容器,实现生活垃圾家庭内分类。
2.2 发展先进适用的处理技术
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将食物垃圾中可分解的有机质转化成高效的有机肥回归大自然。堆肥处理方式投资低,效益高且安全。它既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又可以增进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合理转化。
其次,应大力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焚烧处理减量化效果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在处理同时还可对产生的热能再利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果皮厨余等垃圾分开收集后,没有被水分污染的干垃圾燃烧热值增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之前混合垃圾热值偏低的问题。
2.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分类积极性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正确与否与后续处理息息相关。但同时由于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习惯已形成、缺乏约束等原因,使得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一方面,要对城市居民展开宣传教育,依靠舆论和媒体阐明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收集的重要意义,鼓励城市居民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可以采用立法征收费用和罚款的方式,对居民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或激励,从而限制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混杂丢弃, 促进分类收集和回收再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支持。各地市生活垃圾处理要结合发展实际,选择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资源化处理方式,完善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境
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生活物资不断丰富,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各类物品包装,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与日俱增,成为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此外,城镇化过程中不断涌入城市的人口也是垃圾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十年间垃圾产生量大致呈递增趋势,2014年较2006年增长了13.3%。
1.2 居民配合度较低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后续资源化利用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城市居民已习惯混合收集并丢弃生活垃圾的方式,对垃圾的处理也仅关注是否能够及时从小区垃圾箱运走,并不关注后续的处理情况。由于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危害、分类的重要性等认识不足,所以对政府倡导的生活垃圾分类并不关注,或认为没有必要,配合度较低。
1.3 分类方式不易辨识
自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被列入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虽逐步开展,但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目前来看,多数大中型城市均设置了外观统一的分类回收垃圾箱,但混投现象十分严重,“分类”垃圾箱成为了“并排”垃圾箱。究其原因,除居民认知度不高外,分类方式不易识别也成为了正确投放的障碍。以北京等大城市为例,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如下表所示。由表可见,各地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大同小异,居民也普遍面临相同问题。如:可回收垃圾具体包括什么,和干垃圾有何不同,以及厨余垃圾的叫法过于专业等。居民往往在投放时不多加思考,随意投掷。
1.4 终端处理能力较低
据统计,目前中国1/3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局。除县城之外的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在填埋、焚烧和堆肥等三种主要处理方式中,填埋仍占较大比例,且无害化程度较低。
2 应对措施
2.1 设置易识别的分类方式
从垃圾组分看,生活垃圾主要由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包装垃圾和果皮菜叶等食物垃圾组成。这两类垃圾的处理方式有较大差异,应从源头分开。笔者认为,结合垃圾组分特点和居民认知水平,应将生活垃圾分为包装垃圾、食物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其名称通俗易懂,且不同材质的包装较易通过人工和机器分拣后分类处理,能够达到资源化和减量化的目的。此外,应根据各类垃圾的性质、投放频率、投放量等,向居民免费发放分类分色垃圾袋或容器,实现生活垃圾家庭内分类。
2.2 发展先进适用的处理技术
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将食物垃圾中可分解的有机质转化成高效的有机肥回归大自然。堆肥处理方式投资低,效益高且安全。它既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又可以增进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合理转化。
其次,应大力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焚烧处理减量化效果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在处理同时还可对产生的热能再利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果皮厨余等垃圾分开收集后,没有被水分污染的干垃圾燃烧热值增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之前混合垃圾热值偏低的问题。
2.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分类积极性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正确与否与后续处理息息相关。但同时由于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习惯已形成、缺乏约束等原因,使得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一方面,要对城市居民展开宣传教育,依靠舆论和媒体阐明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收集的重要意义,鼓励城市居民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可以采用立法征收费用和罚款的方式,对居民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或激励,从而限制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混杂丢弃, 促进分类收集和回收再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支持。各地市生活垃圾处理要结合发展实际,选择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资源化处理方式,完善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