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主导理念,地理教育应当以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本的出发点,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当体现出这一思想。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新课改在教育观念上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二者的结合才促进了人的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将就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谈谈个人体会。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即: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重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这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情趣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将每一位学生(包括所谓“后进生”和有过错的学生)吸引到地理学习活动中来。其二,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包括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和创新的自由,摈弃“填鸭式”,改变“一言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愉悦,感受到个性发挥的满足和心灵成长的幸福。例如:我在讲澳大利亚之前,利用双休日先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到课堂交流,并分组进行主题汇报,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制作了ppt而且插入了许多学生喜爱的图片来展示,“袋鼠之乡”一节学生找了好多澳洲特有的珍奇动物,“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一节又找了很多剪羊毛的图片,杰尼斯记录等等来介绍,“海上城堡”更是加入了很多“海底总动员”的画面,深受同学喜爱,在一片掌声中汇报的同学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树立较高的教师人文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拥有热情、幽默、真诚、负责、勤奋、博学等优秀品质,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使地理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仪表要端庄、大方、从容;力戒新异、力避浮躁和漫不经心。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平和,要精神饱满、充满信心等等。
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课堂内外言行一致,教师的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如:对六年级的孩子,我习惯早点进教室后看看座位整齐了没有,坐姿是否端正,课桌上书簿是否整理齐,地上是否干净等等,没有准备好的我也会帮助她们一起做好准备,每次对同学说的话都会做到,多提醒而不是指责,渐渐的,只要我走到门口,学生很快会做好准备等待上课。
教师要修身养性,敬岗爱业,富有爱心。要教给学生审美体验。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教师只有积极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人文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我们都应该关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要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
只有用灵魂才能铸造灵魂,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学生将会起直接的教化作用。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越有效,学生的学习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
三、学科内容更多渗透人文因素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社会生活的热点出发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高效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在过去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事实上,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极其有意义的。如:“印度”一课中讲到印度妇女穿的纱丽,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过年吃水饺,而南方则喜欢米饭,过年做糕,这些饮食习惯与地理也有关系;我们居住的房子的屋顶是三角的,而西部地区是平顶的,黄土高原地区住窑洞都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地理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贴近生活和多维开放的教学资源,让地理教育充满生活气息,使地理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学生自然乐学,教学也更有效。
地理新课程关注全球意识、人口道德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资源道德意识的养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由注重改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和人为精神方向转变,建构一种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的、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新型的地理教育。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地理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意识,真正把人文地理课上好、让学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古华中学)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即: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重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这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情趣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将每一位学生(包括所谓“后进生”和有过错的学生)吸引到地理学习活动中来。其二,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包括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和创新的自由,摈弃“填鸭式”,改变“一言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愉悦,感受到个性发挥的满足和心灵成长的幸福。例如:我在讲澳大利亚之前,利用双休日先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到课堂交流,并分组进行主题汇报,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制作了ppt而且插入了许多学生喜爱的图片来展示,“袋鼠之乡”一节学生找了好多澳洲特有的珍奇动物,“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一节又找了很多剪羊毛的图片,杰尼斯记录等等来介绍,“海上城堡”更是加入了很多“海底总动员”的画面,深受同学喜爱,在一片掌声中汇报的同学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树立较高的教师人文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拥有热情、幽默、真诚、负责、勤奋、博学等优秀品质,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使地理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仪表要端庄、大方、从容;力戒新异、力避浮躁和漫不经心。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平和,要精神饱满、充满信心等等。
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课堂内外言行一致,教师的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如:对六年级的孩子,我习惯早点进教室后看看座位整齐了没有,坐姿是否端正,课桌上书簿是否整理齐,地上是否干净等等,没有准备好的我也会帮助她们一起做好准备,每次对同学说的话都会做到,多提醒而不是指责,渐渐的,只要我走到门口,学生很快会做好准备等待上课。
教师要修身养性,敬岗爱业,富有爱心。要教给学生审美体验。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教师只有积极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人文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我们都应该关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要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
只有用灵魂才能铸造灵魂,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学生将会起直接的教化作用。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越有效,学生的学习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
三、学科内容更多渗透人文因素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社会生活的热点出发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高效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在过去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事实上,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极其有意义的。如:“印度”一课中讲到印度妇女穿的纱丽,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过年吃水饺,而南方则喜欢米饭,过年做糕,这些饮食习惯与地理也有关系;我们居住的房子的屋顶是三角的,而西部地区是平顶的,黄土高原地区住窑洞都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地理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贴近生活和多维开放的教学资源,让地理教育充满生活气息,使地理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学生自然乐学,教学也更有效。
地理新课程关注全球意识、人口道德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资源道德意识的养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由注重改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和人为精神方向转变,建构一种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的、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新型的地理教育。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地理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意识,真正把人文地理课上好、让学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古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