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门诊随访2~4年,平均3.4年。测量术前融合节段角度(fusion angle,FA)、融合节段头尾端相邻节段角度(proximal angle,PA;distal angle,D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融合与非融合相邻节段移位距离(slip distance,SD)等参数。以术后2年时站立位X线片相邻节段滑移≥3mm定义为ASD,将患者分为退变组(A组)和非退变组(B组)。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等。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18例(16.5%),B组91例(83.5%)。发生ASD患者均为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退变。A组患者术前LL为29.8°±12.5°,B组为32.4°±11.2°;A组SS为31.5°±12.1°,B组为37.4°±13.4°;A组FA为18.3°±9.0°,B组为14.8°±10.5°;A组PA为6.8°±3.2°,B组为7.2°±5.2°;A组PI为42.3°±9.8°,B组为49.9°±9.8°;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及D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与ASD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SS、LL、FA、PA与A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ASD的诸多因素中,过小的PI值可能是导致ASD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