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课堂气氛很不活跃,死气沉沉;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只要掌握好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就会得心应手的。我个人认为,学好说明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事理,这些说明对象都有自己的特征,学习说明文必须抓住这个特征。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我们必须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来理解课文。抓住了这根主线,就好理解了。
再比如:学习《苏州园林》,就必须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点,这样,就好理解下面的几个方面了。
二、理清说明顺序
记叙文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说明文主要有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往往是从古到今,从现在到未来。空间顺序往往是从东往西,从上往下,从中间到四周等等,根据方位来确定。逻辑顺序往往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从个别到一般等等,根据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绝大多数事理说明文都运用了逻辑顺序,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把决定物侯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这就是一种逻辑顺序。
还有一种顺序叫做工作程序简称工序,往往介绍产品制作时采用它,介绍产品制作的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严格意义上来讲,工作程序也是一种时间顺序。
三、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学习重点,对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要理解,能对照课文熟练找出相关句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如《说屏》中“屏者,障也。”就是下定义。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使人们具体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就是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中国石拱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苏州园林》中,用苏州园林建筑的不对称与我国古代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这句话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还要注意一点:比喻是修辞手法,不是说明方法,相对应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对比是修辞手法,不是说明方法,相对应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四、要理清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另一种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多是总分式。比如《苏州园林》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事理说明文,多是递进式。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用词讲究分寸,要准确,要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用词要留有余地,不可妄加推断。阅读时特别要注意限定词语的含义,诸如“可能”、“大约”、“几乎”等。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有以下两个句子: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是有记载”是推测性语言,因为作者掌握的史实材料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十分肯定。)
2、(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定,在后来就不算最长了。)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知道说明文中也可以有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总之在以后实际的学习中按以上几点去做,慢慢就会学好说明文的。
一、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事理,这些说明对象都有自己的特征,学习说明文必须抓住这个特征。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我们必须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来理解课文。抓住了这根主线,就好理解了。
再比如:学习《苏州园林》,就必须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点,这样,就好理解下面的几个方面了。
二、理清说明顺序
记叙文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说明文主要有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往往是从古到今,从现在到未来。空间顺序往往是从东往西,从上往下,从中间到四周等等,根据方位来确定。逻辑顺序往往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从个别到一般等等,根据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绝大多数事理说明文都运用了逻辑顺序,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把决定物侯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这就是一种逻辑顺序。
还有一种顺序叫做工作程序简称工序,往往介绍产品制作时采用它,介绍产品制作的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严格意义上来讲,工作程序也是一种时间顺序。
三、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学习重点,对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要理解,能对照课文熟练找出相关句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如《说屏》中“屏者,障也。”就是下定义。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使人们具体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就是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中国石拱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苏州园林》中,用苏州园林建筑的不对称与我国古代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这句话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还要注意一点:比喻是修辞手法,不是说明方法,相对应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对比是修辞手法,不是说明方法,相对应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四、要理清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另一种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多是总分式。比如《苏州园林》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事理说明文,多是递进式。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用词讲究分寸,要准确,要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用词要留有余地,不可妄加推断。阅读时特别要注意限定词语的含义,诸如“可能”、“大约”、“几乎”等。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有以下两个句子: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是有记载”是推测性语言,因为作者掌握的史实材料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十分肯定。)
2、(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定,在后来就不算最长了。)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知道说明文中也可以有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总之在以后实际的学习中按以上几点去做,慢慢就会学好说明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