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试从当代绘画中的重复形式现象入手,通过梳理当代艺术家的案例展开分析。主要内容如下:当代绘画中重复形式列举,重复的概念来源,以及当代绘画中重复形式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油画;重复;形象
重复二字在《汉书·艺文志》文字上的意思是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我们在强调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反复的手法,反复强调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艺术源自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物品或者事情都会重复的出现。而在当代绘画艺术中,重复的形式更频频出现,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将从抽象表现主义之后在绘画中的重复形式进行梳理分析。
举个在艺术中运用反复的例子,被誉为波普主义的“教皇”的安迪沃霍尔出生在美国1928-1987)。波普艺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也是20世纪唯一获得普遍接受的艺术流派。在这场艺术运动中,沃霍尔一马当先,成绩斐然。他被视为波普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最有革命性的艺术家。当时社会楼房林立,批量的包装生产,千篇一律的经济商品。工业化进程中的机械复制使“重复”摇身一变成为时代主题。传统的绘画观念认为重复是一种大忌,缺失了灵韵,枯燥乏味,重复被看作是缺乏创新的表现。然而,重复并非是创新的对立面,正是因为重复产生了差异,才使创新成为可能。重复是必然的,而创新是偶然的。随着时代和与观念的转变,当代艺术家正主动以重复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去创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形象无休止地重复,却可以作为艺术品被认可,正是因为他敏感地洞悉到时代特征,自觉地以重复的形式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和感受。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重复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并试图近一步探究当代艺术中“重复”是如何与意义相连接的?艺术家运用重复形式推动创作,产生的差异是什么?
沃霍尔在绘画上的探索领域扩展到了橡皮图章,模板及丝网版画的复制技术。沃霍尔利用照片转印的丝网印刷技术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因沃霍尔童年时代对名人照片的迷恋,结合图片剪切的商业艺术技巧,于是他进行了电影明星照片转印的丝网板画印刷技术实验。著名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自杀身亡,沃霍尔以此作为创作主题,让众所周知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在这样的契机下出现。沃霍尔用当代文化的偶像,成功捕捉了观众的目光,名人与悲剧是一个达到共鸣的结合点。玛丽·莲梦露的系列创作,为他莫定了成为一个成功艺术家的基础。在表现手法上沃霍尔尝试了多重印刷与绘制,向典型的商业制作流程挑衅,他将玛丽莲梦露的头像,用不同的鲜艳的色彩印刷,把玛丽莲性感的嘴唇一排一排的重复排列,使她作为性感明星的吸引力变得更为具体化。安迪对流行文化的重复在文化层面显得有些浅薄,因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艺术家的个体差异,意义上也发生了改变我国艺术家的感情较为丰富。
方力钧(1963-),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出生于中国河北邯郸,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光头”是他的最引人注目形象符号。方力钧最初选择光头的原因是他本人就是光头,而这个形象并不大众能够吸引眼球,让人更好的识别。早期的光头形象作品出现于一组太行山农民照片的素描系列,他认为农民是生活会生活的底层,他们没有话语权。方力钧刻意农民的头发去掉,这时候光头只是艺术家,本能表达叛逆的形象。后来他将农村题材转入城市,发现普通人也可以是光头,比如婴儿、犯人,因此光头不一定局限于叛逆,他将光头的背景置于了蓝天白云之下。于是,光头形象便不在是一种个体,而属于一类人,变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用泼皮调侃的方式表现对现实的无聊感。与方力钧同样属于泼皮玩世主义的还有岳敏君(1962-),出生于东北大庆油田,毕业于河北师大的美术系。岳敏君把“大笑脸”作为一种具有荒诞感的符号形象。
村上隆,1962 年生于東京,是日本后现代艺术风格,超扁平运动的创始人。他受日本动漫画影响而专注于“御宅族”,村上的风格是村上隆的“波普”更具思想性、创意性,他通过夸张、重组、变形,使元素看似雷同却各有变化,使画面看似杂乱却井然有序。岳敏君的笑脸与村上隆的太阳花纯真可爱的笑脸是完全不一样,岳敏君的笑脸不杂乱笑容的含义也不同,这个咧嘴而笑的形象嘴尤其地大,占了半张脸的位置,露出两排数量众多而十分整齐的小门牙,并被广告画一样的粉色皮肤衬托得雪白,充满怪诞的时代意义。无论是方力钧的光头人物还是岳敏君带有深意笑容的人物这些形象被无数次重复,变得像面具一般,不约而同的都给人一种麻木、空虚、无聊、无奈的感觉。他们自认为是被社会主流抛弃的群体。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重复的手法强调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精神世界却显得十分空洞,于是,青年人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寄予一种“乌托邦”的虚无精神中。
面对人与人之间隔阂,面对现代文明的理性,面对现代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不断进步和丧失,面对利益的物化。当代艺术家曾梵志以“假面”为标题的系列作品,他的绘画中重复出现暧昧表情的面具,以及一双双痉挛的大手在虚幻亮丽都市流行色的背景下显得特别突兀。面具戴在人物的脸上隐藏了所画人物的喜怒哀乐,令观众无法从人脸上识别出任何的信息。还有标志性的学生服装和重复的肢体动作。他的作品运用象征性的图像来表达当代城市社会的个人生存意识,表达了对当代都市社会中的某种不明的个人生存感受。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人们已经学会用一系列的表情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带面具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交流方式,在人与环境关系的合理姿态意义上,没有人可以不戴面具而真正存在。曾梵志似乎并不想用他作品中的场景来掩盖这种笼统的、充满焦虑的局面,这是一种面对和接近模糊或悲哀的城市人类状态的有力方式。画家以瘦硬的边缘笔触对人物形象进 行了结构上的变形处理,他把单调的标准的面具戴在穿着不同服 饰的人的脸上,以此来隐喻“面具”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戴上“面具”的是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把当代人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更加深刻,这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以上几位画家充分认识了社会的状况并利用重复的表达方式,对发展中的我国社会现象表现出人文的关怀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油画;重复;形象
重复二字在《汉书·艺文志》文字上的意思是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我们在强调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反复的手法,反复强调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艺术源自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物品或者事情都会重复的出现。而在当代绘画艺术中,重复的形式更频频出现,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将从抽象表现主义之后在绘画中的重复形式进行梳理分析。
举个在艺术中运用反复的例子,被誉为波普主义的“教皇”的安迪沃霍尔出生在美国1928-1987)。波普艺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也是20世纪唯一获得普遍接受的艺术流派。在这场艺术运动中,沃霍尔一马当先,成绩斐然。他被视为波普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最有革命性的艺术家。当时社会楼房林立,批量的包装生产,千篇一律的经济商品。工业化进程中的机械复制使“重复”摇身一变成为时代主题。传统的绘画观念认为重复是一种大忌,缺失了灵韵,枯燥乏味,重复被看作是缺乏创新的表现。然而,重复并非是创新的对立面,正是因为重复产生了差异,才使创新成为可能。重复是必然的,而创新是偶然的。随着时代和与观念的转变,当代艺术家正主动以重复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去创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形象无休止地重复,却可以作为艺术品被认可,正是因为他敏感地洞悉到时代特征,自觉地以重复的形式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和感受。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重复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并试图近一步探究当代艺术中“重复”是如何与意义相连接的?艺术家运用重复形式推动创作,产生的差异是什么?
沃霍尔在绘画上的探索领域扩展到了橡皮图章,模板及丝网版画的复制技术。沃霍尔利用照片转印的丝网印刷技术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因沃霍尔童年时代对名人照片的迷恋,结合图片剪切的商业艺术技巧,于是他进行了电影明星照片转印的丝网板画印刷技术实验。著名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自杀身亡,沃霍尔以此作为创作主题,让众所周知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在这样的契机下出现。沃霍尔用当代文化的偶像,成功捕捉了观众的目光,名人与悲剧是一个达到共鸣的结合点。玛丽·莲梦露的系列创作,为他莫定了成为一个成功艺术家的基础。在表现手法上沃霍尔尝试了多重印刷与绘制,向典型的商业制作流程挑衅,他将玛丽莲梦露的头像,用不同的鲜艳的色彩印刷,把玛丽莲性感的嘴唇一排一排的重复排列,使她作为性感明星的吸引力变得更为具体化。安迪对流行文化的重复在文化层面显得有些浅薄,因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艺术家的个体差异,意义上也发生了改变我国艺术家的感情较为丰富。
方力钧(1963-),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出生于中国河北邯郸,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光头”是他的最引人注目形象符号。方力钧最初选择光头的原因是他本人就是光头,而这个形象并不大众能够吸引眼球,让人更好的识别。早期的光头形象作品出现于一组太行山农民照片的素描系列,他认为农民是生活会生活的底层,他们没有话语权。方力钧刻意农民的头发去掉,这时候光头只是艺术家,本能表达叛逆的形象。后来他将农村题材转入城市,发现普通人也可以是光头,比如婴儿、犯人,因此光头不一定局限于叛逆,他将光头的背景置于了蓝天白云之下。于是,光头形象便不在是一种个体,而属于一类人,变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用泼皮调侃的方式表现对现实的无聊感。与方力钧同样属于泼皮玩世主义的还有岳敏君(1962-),出生于东北大庆油田,毕业于河北师大的美术系。岳敏君把“大笑脸”作为一种具有荒诞感的符号形象。
村上隆,1962 年生于東京,是日本后现代艺术风格,超扁平运动的创始人。他受日本动漫画影响而专注于“御宅族”,村上的风格是村上隆的“波普”更具思想性、创意性,他通过夸张、重组、变形,使元素看似雷同却各有变化,使画面看似杂乱却井然有序。岳敏君的笑脸与村上隆的太阳花纯真可爱的笑脸是完全不一样,岳敏君的笑脸不杂乱笑容的含义也不同,这个咧嘴而笑的形象嘴尤其地大,占了半张脸的位置,露出两排数量众多而十分整齐的小门牙,并被广告画一样的粉色皮肤衬托得雪白,充满怪诞的时代意义。无论是方力钧的光头人物还是岳敏君带有深意笑容的人物这些形象被无数次重复,变得像面具一般,不约而同的都给人一种麻木、空虚、无聊、无奈的感觉。他们自认为是被社会主流抛弃的群体。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重复的手法强调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精神世界却显得十分空洞,于是,青年人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寄予一种“乌托邦”的虚无精神中。
面对人与人之间隔阂,面对现代文明的理性,面对现代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不断进步和丧失,面对利益的物化。当代艺术家曾梵志以“假面”为标题的系列作品,他的绘画中重复出现暧昧表情的面具,以及一双双痉挛的大手在虚幻亮丽都市流行色的背景下显得特别突兀。面具戴在人物的脸上隐藏了所画人物的喜怒哀乐,令观众无法从人脸上识别出任何的信息。还有标志性的学生服装和重复的肢体动作。他的作品运用象征性的图像来表达当代城市社会的个人生存意识,表达了对当代都市社会中的某种不明的个人生存感受。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人们已经学会用一系列的表情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带面具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交流方式,在人与环境关系的合理姿态意义上,没有人可以不戴面具而真正存在。曾梵志似乎并不想用他作品中的场景来掩盖这种笼统的、充满焦虑的局面,这是一种面对和接近模糊或悲哀的城市人类状态的有力方式。画家以瘦硬的边缘笔触对人物形象进 行了结构上的变形处理,他把单调的标准的面具戴在穿着不同服 饰的人的脸上,以此来隐喻“面具”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戴上“面具”的是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把当代人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更加深刻,这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以上几位画家充分认识了社会的状况并利用重复的表达方式,对发展中的我国社会现象表现出人文的关怀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