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客流特征及其对人员空调负荷的影响

来源 :暖通空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s63712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客停留时间为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设计中人员空调负荷及新风负荷的计算参数,计算时该停留时间一般按静态估计值选取,使得站内逐时人员空调负荷计算结果不精确,特别是用于指导系统调控策略优化时.实地调研了地铁车站乘客运动状况,发现客流高峰期乘客排队等待时间较长,存在站厅和站台的停留时间随客流量及发车间隔明显变化的特征.采用行人仿真模拟的方法,揭示了不同客流量和发车间隔下乘客在站停留时间及客流分布规律.改进人员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后,实际案例表明,在客流高峰时期,分别基于动态与静态乘客在站停留时间的人员空调负荷计算差值达到108.7 kW,相对差值达到79.5%.
其他文献
通过对黄河甘肃段、宁夏段、内蒙古段、山西段、山东段的典型黄河水体研究发现,当浊度值升高,大量的颗粒物对光谱吸收增大,进而使测得的总磷质量浓度偏高.对黄河宁夏段国控的6个监测点位2020年3-9月份的数据分析发现,黄河的泥沙量是不稳定的,雨季(5-9月份)黄河浊度值较高.针对黄河宁夏段在雨季因为泥沙量变化而引起总磷数值波动的问题,通过试验探究了黄河宁夏段总磷监测的预处理方法,用以提升黄河宁夏段总磷手工监测及自动站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黄河宁夏段水样总磷的监测应该根据浊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原水
以滨州海洋馆为例,通过方案比选,选择3台制冷量561 kW/台地源热泵机组和3台制冷量130 kW/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复合能源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运行原理及策略.与传统的电制冷螺杆机组+燃气热水锅炉的能源方案进行了对比,基于系统投资及运行费用的分析得出,该系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49 a,该系统用于海洋馆类建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动力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和产量不断增加,锂电池生产能耗受到关注.通过对某动力锂电池生产厂房的生产工艺、环境营造方法及生产能耗的实地调研,分析了重要生产工艺的用能特性及空调系统处理过程.调研发现,锂电池厂房总体能耗较高,生产过程中,涂布、合浆工艺能耗占工艺用能的50%以上;空调系统中,除湿空调机组能耗占空调系统用能的62%.给出了节能改造建议.
以某高校空调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问题,通过综合能效诊断及低成本调适技术,基于高校建筑空调运行特点,提出了优化运行策略.结合实测数据和能源账单,分析了调适效果,结果表明综合能效调适是解决空调系统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空调系统及设备的优异性能与节能运行.
已有的零能耗建筑可行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居住建筑,且仅考虑建筑用能与可再生能源产能之间的平衡.我国新颁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同时考虑了供需平衡和建筑本体节能.然而,目前尚无基于该标准的零能耗建筑可行性研究.本文基于该标准研究了3种场景下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和寒冷地区非住宅类零能耗建筑在设计阶段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不同场景、气候条件下非住宅类零能耗建筑均能实现,但若要保证实际运行中零能耗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可能的实际运行条件.
重点分析了幕墙侧风机盘管结合变风量空调系统在主风管变静压调节过程中有效实现整体控制的运行策略.将幕墙侧风机盘管纳入变风量空调自控系统进行整体控制,避免了以往项目中同一区域2种系统独立控制时容易产生的温度失调问题,同时,采用静压设定值定步长调整法,通过简单有效的控制逻辑实现了主风管变静压调节.经过冬、夏季的运行测试,结果显示上述空调自控系统达到了变静压调节的要求,并且实现了幕墙侧风机盘管与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整体控制.
针对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地热能基本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地热能的技术特性及其与建筑能源需求的高度契合性,揭示出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形式多样性、天然适配性、高效节能性、绿色低碳性,表明地热能利用是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尽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SCO炉是最接近焦炉实际的模拟焦化炉,为了更好地掌握焦炉内焦炭硫分的空间分布规律,选取山西灵石肥煤(LS)为研究对象,采用70 kg SCO炉炼焦,利用湿法化学分析方法结合XPS技术研究焦炭中硫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SCO炉上方焦样,沿着径向方向全硫逐渐升高,硫酸盐硫逐渐降低;SCO炉下方焦样,沿着径向方向,全硫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焦中的硫以有机硫为主.SCO炉内,当中心温度达到700℃时,有机硫沿径向方向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在轴向方向,底部的有机硫高于顶部的有机硫.炉子中心硫铁矿硫较低,而
介绍了昆山某精密机床加工车间增设空调系统改造设计,提出了非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方案.采用CFD模拟软件对该改造设计进行了模拟.改造后对厂房内的温度场进行了现场测试,实测数据验证了CFD模拟数据的有效性,同时2种数据均表明厂房内空调区域温度能达到设计要求.
为满足西北村镇居民冬季室内分时分区热需求,提出了一种炕-地组合供暖末端形式,对组合末端4种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掌握了组合末端不同运行模式下室内热环境昼夜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温度空间不均匀性和辐射不均匀性.结果 表明:组合末端单独运行时均无法同时满足昼夜室内舒适温度要求,且温度空间均匀性和辐射均匀性均较差;共同运行时室内热环境营造效果最好,但室内空气温度却高于舒适温度,存在一定的热量浪费;交替运行时能较好地满足昼夜室内舒适温度要求,且热均匀性较好,该运行模式具有显著优势.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