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的写作主题与艺术特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l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俄罗斯著名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充满着悲剧和动荡,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其写作特色与写作主题都是一流的水平。本文试对索尔仁尼琴作品的写作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在品读中发掘出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文学价值,以期使更多的国人能对索尔仁尼琴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写作主题 艺术特色 文学分析
  2008年8月3日的夜晚,俄罗斯的文学巨匠、诺贝尔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病逝。当时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他的葬礼中感叹,“俄罗斯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师。”索尔仁尼琴犀利的文笔是其独有的特色。纵观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其中有多少的曲折心酸以及人生沉浮,这些人生经历都对他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风格
  索尔仁尼琴自幼父亲在战场牺牲,致使他的童年丧失了父爱,要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生活的艰苦让他感受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并对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经历了人生磨难后的他,在以后的教员生活中,不断地进行批判文学的创作,并由他开创了“劳改营”文学。1962年11月,《新世界》杂志发表了索尔仁尼琴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该小说直接果断地批判了现实生活。在别人为这篇小说写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将意味着一个新的、独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进入了我们的文坛,它说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或现象不能给予真实的描写。”小说一经出版,立即使得整个前苏联轰动,这在之前是前所未有的。这部小说在文艺界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之后,索尔仁尼琴仍继续发表了类似题材的小说,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原先满是荣誉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从1965年3月开始受到公开批判,索尔仁尼琴本人也受到了牵连,人生再一次跌入了低谷。但是索尔仁尼琴并没有退让,他仍坚持创作,其后的一些作品偷偷地在欧洲其他国家发表。他的斗争一直没有放弃和结束。在法国巴黎,索尔仁尼琴出版了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在这部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巨作中,流露出了更加深刻的讽刺和批判主题。
  二 索尔仁尼琴的个性特色与写作主题的形成
  1 索尔仁尼琴不卑不亢的个性特色
  索尔仁尼琴一生动荡,历经世间风雨,看透人间社会冷暖,他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信念,在这里引用他的一句话:“永远不去追求那些浮名和虚妄的地位,这些东西的获得是以神精受损为代价的,并可以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的。活着就要有超越生命的尊严,不要惧怕不幸,也不要过于追求幸福,因为两者是一致的:痛苦不会永生,甜蜜也不会让人生之怀满溢充盈”。这就是索尔仁尼琴,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信念和人生经历以后,才能感受到这位文学大师内心强烈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以及他崇高的人格。
  说到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从斯大林到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都是他们不得不去面对的最真实宝贵而又尖利的建议。就连诚挚邀请他回国的叶利钦,索尔仁尼琴也对他毫无好感。具体表现在索尔仁尼琴曾经拒绝了叶利钦为他颁发的勋章,在一些场面壮大,气氛严肃的场合,那些官员和世俗者都委身求全之时,索尔仁尼琴却依旧率直地批评政府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舞弊、行政效率低下等等问题,语言激烈而又恳切,切中肯綮而又充满讽刺。索尔仁尼琴就是如此,在权威面前,他不卑不亢,只是怀着让祖国更加完善的愿望,来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揭露。索尔仁尼琴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身体里,永远流着正义与真实的血液。要评价他,就必须了解他内心最真切的渴望。索尔仁尼琴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更加民主和自由,他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俄罗斯政治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直接的警告来告知当权者应当注意的事情。他的存在,是俄罗斯政府的财富,同时也是实现世界和平民主的一股力量。
  2 索尔仁尼琴严厉而真实的政治批判性主题
  索尔仁尼琴爱国的方式和其他的爱国志士不同,他是通过批判自己的国家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尊敬。其实,只有怀着诚挚的热爱的人,才能对自己的国家做出批判。而没有批评,怎么会有改正呢?索尔仁尼琴认为,国家就应该在不断的批判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所以他才会在众人认为是文学禁地的政治主题上创作。所以,看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主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政治批判性主题。索尔仁尼琴的政治批判性主题,在《劳改营》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当他面对斯大林的残酷专制时,他没有畏惧而是对斯大林提出不满和建议。随后的八年的牢狱之灾,并没有让他改变初衷。直到时过境迁以后,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新的俄罗斯发现问题。索尔仁尼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且是崇高的,他这样说道:“通常,为了艺术的艺术是存在的,但是这偏偏不是俄罗斯的传统。在俄罗斯,这样的艺术不会留下感激的记忆。我们俄罗斯的传统,不是追求艺术的艺术,而总是要求本国的天才置身于人民的灾难中。”细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作品就好像一段鲜活真实的俄国历史,其中满布辛酸和血汗。和那些歌颂的艺术类文学作品截然不同,没有歌声和掌声,也没有许多的美好和浪漫,他的作品展示给人的是前苏联社会的阴暗角落以及底层人民艰辛的生活。于是,索尔仁尼琴的作品被当时的人誉为当时俄罗斯文学中的“劳改营文学”,虽然劳改营的生活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但是通过劳改营,他要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苏联的政治现状下的真实生活图景。在这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充分暴露出了苏联当时腐败的政治现状,党的集权专制空前严重,人们的生活刚从战火中脱离就又陷入了贫穷和饥饿当中去了。这些现实的内容都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清晰地显现,索尔仁尼琴自己对政治是十分关注的,对其中的利害关系也十分清楚。他明白,一个国家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明的政治。所以,他才会如此不顾性命般地去揭露现实,揭露政治,他要让当权者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充满这辛辣的批判和讽刺,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切的渴望,渴望国家能够稳定发展以及渴望国家能够变得更加民主和自由。   三 索尔仁尼琴的艺术特色分析
  1 冰冷而且严肃的写实艺术
  索尔仁尼琴在现实的许多问题上都是十分严肃而且认真的,他讽刺并批判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和黑暗,并且他将这种批判的权利认为是上天所赐的。索尔仁尼琴的这种性格在当时那个时代注定是要历经艰辛的。事实也是如此,他的直言不讳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苦难,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他才创作出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第一圈》、《癌症病房》等一系列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笔法的作品。其中,《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直接大胆地写出了当时处于白色恐怖时代的苏俄世界,通过记述一个普通职员的一天的生活,以小见大地来折射出当时苏联的现实情况,并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来体现出真实的图景,最后在出人意料的结局中启发人们的深切思考。索尔仁尼琴怀着巨大的勇气,用辛辣讽刺的笔法写出了当时的现实。于是他被奉为是“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就是这样,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的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现实图景,在他的笔下,就能感受到当时苏联的现实世界。
  索尔仁尼琴的这种写实的、纪录片似的、冰冷的写作手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面对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会让所有人都看清现实,并意识到现实世界的问题。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具有唯美的笔法,现实主义就是用冰冷而严肃的笔法来促进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省。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他用自己的笔当作利矛,并以此来对抗黑暗势力,渴望着能够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让他们看清真正的世界,并给那些追究理想国家的人提供了力量。索尔仁尼琴相比鲁迅,则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他所面对的现实和所需要批判的现实都十分残酷,虽然他本人已经为此伤痕累累,但他依旧不改本色,仍然坚持用自己的笔来写出现实的东西来。所以说,索尔仁尼琴的写作手法最大特点就是他作品中无与伦比的写实性。要真正去了解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就一定要品悟他的写实主义写法,并在他的作品中体会出作者殷切的渴望和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2 写作语言分析
  鲜活的语言是索尔仁尼琴作品的较为明显的特色之一。索尔仁尼琴的观点是,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是最为关键的手段和表现方式。同时他还分析到了,俄语的语言正随着时间而枯竭,渐渐地,如今的俄语已经变成了“磨光了语言”的一种语言了,具体体现在平民化的词汇的大量丢失,以及传统的熟语和古斯拉夫词语的使用也渐渐消失。同时,在情感色彩渲染的方法上,也显得很狭隘而肤浅。
  索尔仁尼琴的回忆录中说到:“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要重。”他所倡导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简洁性,在叙事时要朴实无华,叙事方法也以平铺直叙为主。同时,通过这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表现作品深刻的内在蕴意。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就是这样,索尔仁尼琴的白描式语言充斥着整篇的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人漫长而乏味的一天生活,同时还有许多的细节描写。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记叙,却表现出了深刻的主题,以及深刻地勾勒出了当时社会的一副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画面。他在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中,更加注重通过人的语言来体现,如通过人物的各种心理活动和使用平民和犯人的口语和俚语,来表现前苏联的社会现实。同时,这种所谓的“劳改营语言”也体现出了作者的个性,折射出了作者的现实生活。
  四 结语
  索尔仁尼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争议的作家,他锋利的性格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写作特色。本文从其创作风格开始分析,具体了解其个性特点,以加深对其作品主题的了解;最后以其主要的代表作品为例,欣赏了其颇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和朴实的写作语言。通过对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进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探究、分析,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分享索尔仁尼琴留给世界的文学大餐。
  参考文献:
  [1] 安妮塔·玛丽,沈农夫编译:《弘扬俄罗斯良心的人——记索尔仁尼琴的传奇人生》,《青年教师》,2009年第5期。
  [2] 林建华:《索尔仁尼琴:一个永远持不同政见的作家——重读俄罗斯文学系列论文之一》,《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 李小驹:《“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索尔仁尼琴的命运与文学品格》,《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 李小驹:《“深水鱼”——索尔仁尼琴与苏俄“秘密文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第6期。
  [5] 蓝英年:《苏俄禁书成了中学教科书——〈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同舟共进》,2011年第8期。
  [6] 武玉明:《略论索尔仁尼琴的民族性格观——以〈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为个案》,《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符巧静,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似乎和他们无关,在全球大米价格一路飙升,涨幅一度高达40%之际,黑龙江的米商却只有羡慕的份儿,他们还在为大米运不出去而苦恼。    4月2日,黑龙江海伦市,天阴有雨。  米老板李春江看着国际上正在疯狂飙升的米价唏嘘不已。就在一周前,泰国大米报价达到每吨760美元,相比3月26日的报价,涨幅超过30%,达到20年来的历史最高点。  不过李春江感觉那些价格和自己的生意很远。“现在这里的水稻收购价格为每